翻点记忆里的小草与浪花
秋天已经来了,冬天的脚步也可隐约听到。这样的季节是回忆翻滚的时候,阴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年复一年准时袭来。这是自然现象,属于天地间。个人的往事清波就如同无月无星光的夜晚,默默地江水一轮又一轮的拍打岸边吧。
武汉是个很迷人的城市,有大江、有大桥、有轮渡、有码头、有山有水有黄鹤楼,有火车站,有火车头,有诗词,有传说……
这里暂且说说汉口与武昌的碎片吧
汉口与武昌之间交通的方式在没有长江大桥以前是靠轮渡的,这也是船,只往来于汉口武昌,开往外地就是船了。大江东去,因此码头都在汉口那边,有许多码头现在都已消失。后来有了长江大桥,双层桥,上面公共汽车,小汽车,下面跑火车,向北去北京,夕发朝至。向南去上海就没那么快了,当然也是在从前,坐船去。
汉口很热闹,很繁华,六渡桥起沿中山大道直至粤汉码头,挨着江边的热闹。横竖交错的巷弄,店铺一个又一个。武昌相对安静多了,大树,大街,大学,文化人待的地儿,青草、绿地、田野、水泊、小池塘,大的就是珞珈山和东湖,后来磨山也很有名了。
自小在武昌这边长大,小时候到汉口是坐父母单位节庆时开出的交通车过来,热闹但短暂,八九点出发,下午三四点就打道回府。印象最深的是在老通城吃豆皮,当端上桌的漂亮豆皮被一脏兮兮小男孩迅疾地一把抓住,目瞪口呆,大人一脸无奈。现在想来,父母也是手头羞涩了。
长大到十七八的时候,独自一人或轮渡或过桥的常常逛到汉口来了。六渡桥走起,一路好多美味的店家啊,老惠宾楼、德华酒楼、福庆和、百货大楼、民众乐园、工艺美术大楼、妇女用品商店、中心百货大楼、旋宫饭店、五芳斋、对了上海路那边还有个基督教堂,一路上摩肩继踵,川流不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凡俗如我,武昌长大的武汉人最早领略的市面啦。
那时听得懂武汉话,不会说,也知道在武汉人眼里(以会说武汉话为标准)是外地人的。
白云苍狗,岁月悠悠,武昌,汉口,熟悉的像自家门前的马路啦。
再一次起兴压马路逛大街,老路依然在,却人迹了了,楼影无踪。公交车上听到一口外地声音的人说着上错车了,不过到铜人像也是可以的,他们很熟悉这里了。
我还是像外地人,像一个孤单地游客,不过不会开口问询他们是否知道那些从前久负盛名的店家,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外地人。
武汉越来越漂亮,我越来越老去,我是一个外地人,我也是武汉人,户口簿上有我的籍贯,身份证上是武汉的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