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解
“殆”辨
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中,将此处的“殆”注释为“疑惑”,实在是一件让人大感“疑惑”的事情。
“思而不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信、甚至骄傲的人。
这个人大概多次未经高人指点,便解决了异常困难的问题,或者有高人一等的表现,这让他赢得了“聪明”甚至“天才”赞誉。
“不用学,自己就会了” “轻轻一学,比所有人都厉害”……
当然,如果不是极罕见的“运气”,那他知道,这是“自己动脑筋”的效用。
于是,他非常信赖“自己动脑筋”,至于有些不屑“学习”。万事,自己动脑筋即可,不用向人请教。
这会怎样呢?
“殆矣”——危险了,事情要失败了——全靠自己,甚至只临时动脑筋,成功哪可能持久?
孔子,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亲历总结,说“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正是“思而不学”的生动写照,而纵使“求己”如此刻苦,依旧是“无益”,难继续推进了。
“殆”字便可和这“无益”相互参照。
所以,此处的“殆”,应该是表示进展难以继续的“停滞”、“危险”、“失败”……而不当是心神上的“疑惑”“困惑”。
思想延展
人要“独立思考”,并不代表不要“虚心求教”。
孟子言“人人可以为尧舜”,是不将自己置于“人”下——贤人也罢,圣人也罢——只要他能做到,我当有底气认为,自己也可能做到——这是一种平等观——是自己与杰出的人在“质地上”的“平等观”。
而此处,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质地上”的“平等观”:我只是个人,无论多强,我努力能做到的事情,他人努力也能做到。
于是,我一个人的努力,终不如更多人的努力,走得更高、更远。
孟子“人人可以为尧舜”,是对“人”的“不怵”,而孔子“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对“人”的“不傲”。
这也是孔子“信而好古” “述而不作”之意。
任何新发明、新创造,都有历史积淀的支撑,任何人从事任何新兴的产业,“学习”都必不可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是凿空、无其他人智慧作借助、一己思考而成就的。如果有,也只可能在人类的原初罢。
当然,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也有其局限,且向何种人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此又大可探讨,或需就事论事,非本文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