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陈引驰解读 笔记2
庄子将世间万物放在比较的眼光中看待,老子也是。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一切都要放在比较、对照中看待。
老子的比较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区分。(这个暂时不认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任何事情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转化的,你要如何你就要站在目标的对立面,想要走向强大就必然要站在弱的位置。“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经过组织编排的声,称之为音,音是不同的声组合成文。音声相和,即是讨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庄子的比较观:在比较中,人所作出的判断都是相对而论的,并非确定不变。此篇主要探讨小大之辩。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笑”往往是有一种优越感而产生的行为,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笑者(或者自认为)掌控了这件事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此处,蜩与学鸠或许就是下士闻道的表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与智之间存在辩证法,知其实指的是经验、见识,而非智慧,经验知识和智慧之间却也未必成正比。道家讲究,“去知”有经验知识而跳出经验知识,才能走向智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大之辩,在时间限制方面,有瞬间和永恒之别都是相对而言而已。所有的事物在不同的参照物下都是做出不同判断的。
在讨论生命范围,庄子的生命观体现在“养生”,养生不同于养形、增寿。“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庄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讲究人的内在气息与外在气息是可以沟通的,天地一气。但凡此种种都不是最高的境界。“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太理想)
以上篇幅寓言到此终结,借他而论之,继而转入现实世界。庄子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境界,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对庄子而言这不过是最低的世俗境界。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宋荣子所处,为自我境界,有坚定的自我信念。“荣辱”的概念是在外的,对于绝对单独的个体并无荣辱可言,荣辱必然是在内外关系的对照中才存在。宋荣子选择肯定和把握内在价值。“凡外重者内拙”(庄子《达生》)对外在关注越多,计较之心越重,内心就会越不坚定。尽管如此,自我境界仍未达到得道。(屈原,极度自我的体现高度肯定自我,高度的自我与外在对抗性)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御风而行是对外界的一种利用(也是限制,并非绝对自由)也是对我的实现,风与我融为一体,平和的消解了自我与外在的界限。“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可称为逍遥有待的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最终,逍遥的境界即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尘归尘土归土归于自然,融合于整个宇宙,归本是依存天地自然的自由,为逍遥“无待”,以人合天。(意思就是只要活着就达不到这种境界活人只要能够逍遥有待就可以)
天人关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道德经)天道与人道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有对立面。道家追求以人合天的天人关系,人道应该以天道为准则。(太理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