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平遥以及…,再见
老师去了平遥看电影节,她喜欢其中几个,还被平遥老县城的格局勾起了平行于今天和昨天的冥想。然后她寄给我一张电影节的海报,黄色主体,还有远去的卡车,上面是我想象的八九十年代北方的卡车带着一车冬天的人驶向远方。“电影,从来不是孤城”和贾樟柯签名。
我注视着挂在墙上的海报,心里有一种仿若被认可的暗喜。和同学说起来,如果疫情云翳过去,在来年秋日也可以一起去平遥,也要看到贾樟柯和他们的晤谈。作为我的文艺片启蒙导演,在初中时候他的名字就特别的出现在影院的挂幕上。
夜里,贾导告别平遥电影节。以后主办给平遥政府。
始终我最喜欢的是好人和故人,好人是沉淀。故人是上扬。欧美的名字是still life (静物) ,契合内容又带有很强象征和解构意味。日本名字是《长江哀歌》,又是物语式的悠长的梦断神伤。国语就是三峡好人,直白照应。深在观影后,浅在好理解。印象里最深的是没有对白的船上。这个时间看到了空气,看到了凝视。心绪上的沉淀是一种安静的停顿。这部电影对我影响深入到,《好人》之后,如果我去到三峡,电影已经是一种不能一点磨损的锁定记忆。《故人》是我的文艺片启蒙,不是传奇的人生,但是是一种静谧漫长的舞蹈。我想接近与宗师的导演的一个表现就是他的电影已经把现实中的种种电影化而成为一种群体内认可的真实。就像三峡,就像汾阳,就像几首老歌。最后再让我们这些观者彻底带入。
他的电影是一种大群拍,凝视和空气是他电影里最不能忽视的。火车上的人,车站里的人,麻将馆里的人,餐厅里的人…世界真实无比,电影也真是无比。但是眼见的世界是大量化的,电影只有两个钟头。所以他会选择世界的真实,合成一种真实和超真实。从山西到北京到湖北到广州…他电影走向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流放。像一个悬垂的钟摆荡在国土上,然后在热情创作里在影像里展现出一种乡土的优雅,城市的流动,江湖的起伏。当然这一切都包裹在人的尊严上。哪怕是长江上离乡的孤零民,也是身上滴满蜂蜡的生动雕塑。梁思成说宋代建筑是“醇和”,我做词语移动。贾导电影也是“醇和”。家乡和江湖,他的电影总有一种怀旧的烟雾浮动在画面上。不过印象里最近几年最后一部《江湖儿女》他怀旧了自己的怀旧。二十年以来的创作在这时变成一个大梦,东风千里,安慰归来。
二十年前,贾樟柯和小武离开了二十四城。和江湖儿女一起,告别故乡在外逍遥。
二十年后,站台聚会,谈着见到的三峡好人,怀念着山河故人。这一切都是天注定。
夕阳燃烧后冷下来,天角孤星亮莹莹。
再见平遥以及…,再见。
-
相国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1 1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