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一个赵超构——读富晓春新著《赵超构书信往事》/周玉潭
如果说赵超构的一生是一棵树,那么《报人赵超构》描写的是人生的主干,而《赵超构书信往事》则是从主干延伸开来的生活枝叶……

文/周玉潭
暮春四月,窗外草长树绿,春意涌动。我收到了富晓春的新作《赵超构书信往事》,打开书页,赵超老宁静平和的面孔又呈现在眼前。
上海老报人丁法章先生为书作序,称此书是“走近赵超构的另一扇窗”。读完全书,我信服了丁先生的生动比喻,晓春通过几年的辛苦,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走近赵超构的窗口,从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报人形象,这形象似乎就活跃在我们脑海中,熟悉而亲切,有时又觉从未谋面,陌生却更加真实。
“我也有名利思想,但是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名副其实。”这就是赵超构,坦诚直白,不虚伪,不做作,远离名利,拒绝吹捧,堂弟赵贯东无意中说要替他写传时,他断然拒绝,“林放不值得研究,而赵贯东更不是研究林放的适当人选,”态度坚决,不容置辨;“晚报也有一个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课题。”这就是赵超构,一生与报相伴,不断地探索着办报的规律,总结办报经验,为后人指明方向,同行取得成绩,他满怀欣喜,“贵报(《贵阳晚报》)的创刊,不仅是一家晚报的喜事,也是晚报同行的共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李其美(赵超老儿媳)不开刀,单吃中药能解决问题否?”这也是赵超构,在我们印象中,赵超构在家里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但不想子女的点点滴滴时刻记挂在心,特别是孙子辈,更是充满柔情,抽空陪孙子游玩、逛书店,帮忙购书、指点学习、开导思想,给孙子赵丰、赵扬写信,简直就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准备投考中,要保持身心健康,充分休息。 特别是临近考期或检查体格时,切不可以紧张。”舐犊之情跃然纸面;“一个月的收入勉强只够支出,所以修坟之事也暂不考虑了。”这也是赵超构,工资低负担重,一个副部级干部,家庭经济困难,竟然无钱修整父亲的坟墓,无钱给女儿置办像样的嫁妆,而且一家人深受疾病困扰,“我的身体很不好,有冠心病、 肺气肿、胃炎,天天吃药,走路都吃力。看来也只能活三五年了。老了真是没办法。阿丁现在整天卧床,坐也坐不住了。”而且,长子东戡、次子东戬、小女刘芭均有迁延性肝病倾向, 需定期住院治疗,这些事使他想起来就“心烦得很”,赵超构原来也是一个老百姓呀,有老百姓的烦恼,有老百姓的忧虑,同样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丁法章先生对书稿给予高度评价:“此书不落窠臼,它以独特新颖的视角,为当前出版名人书信乃至撰写人物传记,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范本。”我想丁先生说的“不落窠臼”应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独特,二是内容出新。
全书将书信与往事有机融合在一起。书信曾是上千年来人类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以真情实感为核心,除了公开信与公函,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它确实是最能展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具体心境与想法的文体之一种,”是可信度最高的文献之一。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见字如面”,如果将这四个字放在赵超构书信上是恰当不过了,赵老的书信简短、朴实、语出至诚,通过书信就可直通内心世界。作者将之收集一起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确是解读赵超构的一扇别样的窗。
但作者不满足于书信的收集与展示,书信在书中仅是一个引子,用作者的话说,书信只是一把用来寻找沙漠之井的鹤嘴镐,作者要用这把“鹤嘴镐”去探寻“沙漠之井”,寻求书信背后的往事,展示赵超老的人生及品格,使人读懂书信,也读懂了赵超构。
这把“鹤嘴镐”是锋利的,他拓开了更加开阔的视角。将报人赵超构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他的周围世界,视野更加广大,背景更加精彩。文汇出版社在终审报告中说:“本书稿可视作别样的赵超构传记,尤其是传主个人生活方面的行状和家庭情况,可能是别的赵氏传记鲜有记载的。”这也许就是丁法章先生所说的“不落窠臼”因素之一吧。
大家知道“三张一赵”汇聚重庆办报的故事,但谁想到,赵超构在生活中曾与许家结下深厚情谊,他们在撤离的船上相识,在战火纷飞的重庆成为邻居,许太太照顾赵超构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为赵超构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家;赵超构主动承担辅导许家小孩学习任务,担任起许太太思想导师。患难为共,相互照料,他们的友谊延续几十年——叱咤风云的报社主笔与市井小人物在此重合,使我们更加全面了解赵超构在战时重庆生活的状态。
大家都知道,赵超构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与斯诺《西行漫记》相媲美的《延安一月》,但不知道在赵超构去延安前,新民报人张西洛已曾奔赴延安采访。“赵超构对延安的了解,最先是从张西洛身上开始的”,访问延安,写出《延安一月》,也许不是偶然,而是“思想上早已有所打算”。赵超构《延安一月》轰动一时,但张西洛却因国民党当局压制“未写一字”,只得另辟蹊径,将采访毛泽东的谈话记录整理成文,寄交重庆的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出。两个著名报人,一段相同的经历,使人更加感悟到一代报人的风范,进一步感知书写出版《延安一月》的胆识与勇气。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书中还看到许多赵超构的生活琐事。《甩手老爸》详细介绍了家庭状况;《隔代亲》写尽了对孙子的呵护;《家事是本“难念的经”》使读者了解了困窘的家境。在诸多的往事中,我读到了给同事朱家生、王潜芬的书信以及由此引发的往事,信很短,引发往事也很琐碎,如不愿让公家给自己安装住宅电话,把“洋楼”让给同事张林岚,挤电车不愿使用专车,更不愿用公车送夫人去医院看病。事很小,但使人高山仰止,读来格外使人感动。我们看到的是赵超老植根在骨子的优秀品质。
读完《赵超构书信往事》,我又认真重读了晓春的《报人赵超构》,两本书一脉相承,这本书是《报人赵超构》的延续。如果说赵超构的一生是一棵树,那么《报人赵超构》描写的是人生的主干,而《赵超构书信往事》则是从主干延伸开来的生活枝叶,两者浑然一体,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我们不仅完整地看到了一棵树的伟岸,更看到了大树生长的土地及延伸到泥土中粗壮的根系……
(原载2020年5月31日《南方都市报》副刊“书评”, 6月4日《承德晚报》副刊转载)
附:专家对《赵超构书信往事》一书的推介 丁法章(著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新闻评论家):“这是一部兼具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的书籍。作者以解读书信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赵超构一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生轨迹、事业成就,以及人情冷暖……此书是作者继《报人赵超构》之后,又一部生动而翔实记述赵超构生平事迹的传记体著作,也是近年赵超构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学术成果。” 徐海清(文汇出版社终审、《文汇报》高级编辑、上海新媒体阅评督查组成员):“本书稿可视作别样的赵超构传记,尤其是传主个人生活方面的行状和家庭情况,可能是别的赵氏传记鲜有记载的。” 吴东峰(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透过书信这扇窗窥视人生,犹如看一个人的自传一样真实可信。作者用心梳理书信背后的因果真相,钩沉详考所涉及的人事履历,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真实可亲的报人形象。独立成篇的文字,与零散的资料互补交融,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整体。这是目前我读到的最具独特性的,同时赋予了学术研究与轻松闲读双重意义的一本人物传记著作。” 尹均生(报告文学研究专家、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富晓春同志积十多年的努力,搜集、撰写赵超构文化遗存与生平事迹。继出版人物传记《报人赵超构》之后,今年又推出《赵超构书信往事》一书,藉此纪念赵超构诞辰110周年。这不仅是文苑一件功德盛事,更是为新中国晚报史补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书是赵超构一生轨迹的纪录,也是他光辉人格的自我写照,更是时代前进步伐的一面镜子。作者广为搜罗,细心考究,善加评说,求真务实,图文并茂,具有史传性、文献性、文学性和时代性,是新中国晚报史上的重要学术成果。” 曹正文(米舒)(《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文学评论家、学者):“这是一本以书信为切入口,讲述一代报人赵超构往事的传记记事体书籍,颇有欣赏趣味与史料价值。打开书页,老社长赵超构亲切的面容、多彩的人生场景跃然纸上。尤其他与张友鸾、巴金、郑逸梅、张西洛、张乐平等名家的通信,以及书信背后所传递的信息,读来意味深长。全书存有赵超构珍贵的书信手迹、罕见的老照片以及书后作者重新修订的年谱,均值得珍藏。”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作者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地,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对他(赵超构)书信的研究,这个是以前的研究中几乎是一种空白,这里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还有作者的很多的洞察和一些新的见解”。 殷陆君(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富晓春新著《赵超构书信往事》,恰好在研读与闲读之间,寻找到了一个令读者满意的平衡点,对于当下如何编辑出版一本让人悦读的书信集,值得借鉴。读《赵超构书信往事》,从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 邹士方(作家、《人民政协报》副刊原主编):“全书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考证详实,解说入情入理,语言晓畅生动。现今收藏名人书信、编辑出版名人书信者众多,但以一己之力,收集考证,溯本求源一位名人的书信并结集出版者,却是凤毛麟角,空谷足音。” 严建平(高级编辑、《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晓春所做的关于赵超老的研究工作,特别有意义!这本书信集是一本别样的人物传记,更生动全面地展现了读者眼中的林放,朋友眼中的老将,家人眼中的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