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三记
王君安
看到王君安,总能想起谢道韫的典故:神情散朗,清心玉映,林下之风。
喜欢不同于欣赏,喜欢的时候,宁愿只停在爱看的一面。而欣赏的时候,往往想要知道多面、多年以后及以前。
《盘妻》的洞房一折,单曲循环,从萧雅到茅威涛到赵志刚到王君安,很难不去比较。
茅威涛是个成功的演员,她在演,一个字一段调缓缓吐露,抚着大红泥金鸳鸯帖,踱着方步幽幽怨怨喜中含悲。太慢了,慢得观众忽视了洞房花烛的喜气,人人松了神经听一个抒情调儿极浓的故事;太慢了,慢得将戏剧里细致雕镂的剖白放大放缓到了连观众都忘记辨认的地步。
只在那一场戏里,你洞察了一个人的悲苦喜乐,与他同乐同悲。那一刻心中柔软酸涩,像是淋过一场湿漉漉的雨,沉重又清新。
梅花奖端着,怎样都不敢说茅威涛比王君安差。茅腔里的华美柔婉,如香风拂面,说不出的如意熨贴,足够爽人心脾。她的特点在“美”吧!一把温顺服帖的女声,音调里细致的变化全都用字尾余音同下个字做无痕转接,平稳中微起细澜,声色不露即见婉转。那曲调轻倩地讨好人心,驯良地贴合着听者柔软的心跳。柔美至斯,全然忘掉要柔肠百转。
王君安显然是个好学生。舞台上那是她自己,不单是抚慰观众的演艺者。听洞房一折,常恨同样的唱段怎么她生生比茅氏短了两分钟。显然语速快了,且唱腔中无由跌宕起落,时见丘壑。音调吐字的转换上欠揣摩,同茅氏唱段比起来,不免给人潦草之感。然而越胡的如影相随,却是她唱段里的亮点所在,他人所不能及。王君安声音古拙清雅,配得越胡来衬托。只因越胡音色天然呕哑,所以王君安的唱调结束得快,有失婉扬。但是古雅的意趣已然在了。
王版的梁玉书刺到人心了。说到底,洞房花烛以前的梁公子也只是一个心地单纯的贵族子弟。相思病本就源于赌气和任性——人生一世,父母生身,师赋德才,仅此二事都难酬报。相思病太易得,仅仅以相思病推脱责任,企图结束,也太不堪。因此,洞房一折里的梁公子,在当时即便不是乐得手足无状,也应流露出一种稳妥的得意——只有过一个难遂的愿望,且它今日已成现实。他当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心思扶阑怅惘,思往事忆流芳。
听多了也便心疼。在经历最初最单纯的喜悦时,谁会料到之后的凄惨遭逢?一定要挣扎劳碌一番,一定要把单纯稚嫩的喜悦涂上刚毅和隐忍,才能给予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本人喜欢王君安,少不得有些偏心。她唱段的短和快,是由于虔诚吧。虔诚是有些期限的,时间太短显得力道不够,时间太久势必谋算过多,嫌欺骗造作。王君安的这个时限,便叫刚刚好吧。
《长生殿》
为了弥补历史上一场政斗对儿女情长留下的遗憾,后人总是费神太多了。
不知看到洪昇如此情深意重的开脱,明皇和太真夜台相见会否太觉尴尬。杨妃入西宫之前,明皇最好的34年光华里有武惠妃和梅妃,也同样是深情相伴。
这个故事容易惹人遗恨的原因,是太真死在红颜未老君恩未断的时候,这时候故事还没有发展到那个似乎是必然的结局。于是后世文人拿来个完满的由头,好报偿人心里的这块缺憾。
其实细道起来,事事常有缺憾,月常不满,这个道理谁都懂,怎么到了爱情这里,就一定要苛求完满。似乎每个人都在这里走过磕磕绊绊的路,绕不开躲不住。它也不过是与柴米油盐一般的人间烟火,圆满的诠释只是为了犒慰和消遣。
《长生殿》的文字真好,想是戏剧已发展至成熟期的缘故。已经知道演员一身多角的道理。也不是儿女情从头写到尾,中间加了好多战事前的谶语,各个角色的成长都有铺陈,顾忌篇幅,因此各出之间衔环相扣,多条线索呈交叉蒙太奇。
诗词唱白写得都极好,十分受教。已经大气了许多。诗词绮美之中显高蹈,并不一味媚俗。想已不是翠红乡里文人的无聊泼墨,歌女的招客伎俩。或是写华服艳姬,或是写沙场勇弁,都笼着各自该有的红粉靡香或塞外寒月的气场。各自底气十足,足够托起一场场风致各异的好戏。
只杨通幽求仙一折,十分无厘头。戏里乌烟瘴气跳大神,在言情剧的主题上加了点神魔剧情的料,满场上嘈嘈杂杂去折腾,也许是为卖座考虑的。毕竟老少观众总会嫌言情太闷,需要翻腾捣鼓装神弄鬼方才热闹。
安禄山郭子仪出场都是先后铺垫,鼙鼓起范阳,马嵬军不发这么大的历史场面,也都单列做一折,需要造些历史剧的声势。或者是要证明此剧非只关风月,而是有历史剧排场的风月。
爱情是人间事,在人间才最纯。一旦被刻上历史的牌匾,就真的步入了庙堂,将原本风花雪月的背景换做玄秘深阔的历史场景,不时还有政变动荡的刀剑从背脊上冷瑟瑟划过——如此盛大恢弘,它已经是负载了道学教义的言情剧。
舔笔记趣
汉隶比楷书少的是锋棱和行笔间的狡狯。写楷书一勾一划皆要露尖峰,起笔回锋都不会耽搁太久。就因为省的这点时间,所以在意韵上就比汉隶差了些。楷书多是中规中矩的方块,一眼扫过去,也只有瘦紧、宽疏的差别,汉字体态上的风流被这看似端庄的条框给拘谨了。就好比小门小户细眉细眼的美,捻着桃花枝垂首轻笑还行,大妆盛服轻嗅牡丹做雍容富贵状,那是怎样都撑不起场面的。
这事得由汉隶来做。古拙盖不过雍雅。仅仅一长横便显尽婀娜风情:蚕头起势,中段娴雅走笔,末端蕴势飘逸起波挑。想舞姿中的流风回雪之式,华丽含情,也只能是如此的吧。汉隶笔端敛锋不外露,运笔间钝而不滞,直而不僵,行云流水自在从容,是富丽婉媚的大雅风气。它更像是美到恰好之处的女子,走笔之中偶然困滞带出楷体的痕迹来,她便会立即显得呆蛮粗陋,唐突了佳人。
汉隶的每一个字都应是一个远古的故事,念叨着那个故事去写,她才显出了些风致。她要费时费力费些心思,毕竟,除了交流的功用外,她是含情的。
楷书可以用来录贞节牌坊,了然易懂。因为民间的美德只在民间提倡,只需要廉价的亲切。汉隶得拿来写高高裱起的《洛神赋》,美文含情,人心含情才能读通透,仅用楷书去告知是辱没了美文里的赤诚之心。
看到王君安,总能想起谢道韫的典故:神情散朗,清心玉映,林下之风。
喜欢不同于欣赏,喜欢的时候,宁愿只停在爱看的一面。而欣赏的时候,往往想要知道多面、多年以后及以前。
《盘妻》的洞房一折,单曲循环,从萧雅到茅威涛到赵志刚到王君安,很难不去比较。
茅威涛是个成功的演员,她在演,一个字一段调缓缓吐露,抚着大红泥金鸳鸯帖,踱着方步幽幽怨怨喜中含悲。太慢了,慢得观众忽视了洞房花烛的喜气,人人松了神经听一个抒情调儿极浓的故事;太慢了,慢得将戏剧里细致雕镂的剖白放大放缓到了连观众都忘记辨认的地步。
只在那一场戏里,你洞察了一个人的悲苦喜乐,与他同乐同悲。那一刻心中柔软酸涩,像是淋过一场湿漉漉的雨,沉重又清新。
梅花奖端着,怎样都不敢说茅威涛比王君安差。茅腔里的华美柔婉,如香风拂面,说不出的如意熨贴,足够爽人心脾。她的特点在“美”吧!一把温顺服帖的女声,音调里细致的变化全都用字尾余音同下个字做无痕转接,平稳中微起细澜,声色不露即见婉转。那曲调轻倩地讨好人心,驯良地贴合着听者柔软的心跳。柔美至斯,全然忘掉要柔肠百转。
王君安显然是个好学生。舞台上那是她自己,不单是抚慰观众的演艺者。听洞房一折,常恨同样的唱段怎么她生生比茅氏短了两分钟。显然语速快了,且唱腔中无由跌宕起落,时见丘壑。音调吐字的转换上欠揣摩,同茅氏唱段比起来,不免给人潦草之感。然而越胡的如影相随,却是她唱段里的亮点所在,他人所不能及。王君安声音古拙清雅,配得越胡来衬托。只因越胡音色天然呕哑,所以王君安的唱调结束得快,有失婉扬。但是古雅的意趣已然在了。
王版的梁玉书刺到人心了。说到底,洞房花烛以前的梁公子也只是一个心地单纯的贵族子弟。相思病本就源于赌气和任性——人生一世,父母生身,师赋德才,仅此二事都难酬报。相思病太易得,仅仅以相思病推脱责任,企图结束,也太不堪。因此,洞房一折里的梁公子,在当时即便不是乐得手足无状,也应流露出一种稳妥的得意——只有过一个难遂的愿望,且它今日已成现实。他当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心思扶阑怅惘,思往事忆流芳。
听多了也便心疼。在经历最初最单纯的喜悦时,谁会料到之后的凄惨遭逢?一定要挣扎劳碌一番,一定要把单纯稚嫩的喜悦涂上刚毅和隐忍,才能给予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本人喜欢王君安,少不得有些偏心。她唱段的短和快,是由于虔诚吧。虔诚是有些期限的,时间太短显得力道不够,时间太久势必谋算过多,嫌欺骗造作。王君安的这个时限,便叫刚刚好吧。
《长生殿》
为了弥补历史上一场政斗对儿女情长留下的遗憾,后人总是费神太多了。
不知看到洪昇如此情深意重的开脱,明皇和太真夜台相见会否太觉尴尬。杨妃入西宫之前,明皇最好的34年光华里有武惠妃和梅妃,也同样是深情相伴。
这个故事容易惹人遗恨的原因,是太真死在红颜未老君恩未断的时候,这时候故事还没有发展到那个似乎是必然的结局。于是后世文人拿来个完满的由头,好报偿人心里的这块缺憾。
其实细道起来,事事常有缺憾,月常不满,这个道理谁都懂,怎么到了爱情这里,就一定要苛求完满。似乎每个人都在这里走过磕磕绊绊的路,绕不开躲不住。它也不过是与柴米油盐一般的人间烟火,圆满的诠释只是为了犒慰和消遣。
《长生殿》的文字真好,想是戏剧已发展至成熟期的缘故。已经知道演员一身多角的道理。也不是儿女情从头写到尾,中间加了好多战事前的谶语,各个角色的成长都有铺陈,顾忌篇幅,因此各出之间衔环相扣,多条线索呈交叉蒙太奇。
诗词唱白写得都极好,十分受教。已经大气了许多。诗词绮美之中显高蹈,并不一味媚俗。想已不是翠红乡里文人的无聊泼墨,歌女的招客伎俩。或是写华服艳姬,或是写沙场勇弁,都笼着各自该有的红粉靡香或塞外寒月的气场。各自底气十足,足够托起一场场风致各异的好戏。
只杨通幽求仙一折,十分无厘头。戏里乌烟瘴气跳大神,在言情剧的主题上加了点神魔剧情的料,满场上嘈嘈杂杂去折腾,也许是为卖座考虑的。毕竟老少观众总会嫌言情太闷,需要翻腾捣鼓装神弄鬼方才热闹。
安禄山郭子仪出场都是先后铺垫,鼙鼓起范阳,马嵬军不发这么大的历史场面,也都单列做一折,需要造些历史剧的声势。或者是要证明此剧非只关风月,而是有历史剧排场的风月。
爱情是人间事,在人间才最纯。一旦被刻上历史的牌匾,就真的步入了庙堂,将原本风花雪月的背景换做玄秘深阔的历史场景,不时还有政变动荡的刀剑从背脊上冷瑟瑟划过——如此盛大恢弘,它已经是负载了道学教义的言情剧。
舔笔记趣
汉隶比楷书少的是锋棱和行笔间的狡狯。写楷书一勾一划皆要露尖峰,起笔回锋都不会耽搁太久。就因为省的这点时间,所以在意韵上就比汉隶差了些。楷书多是中规中矩的方块,一眼扫过去,也只有瘦紧、宽疏的差别,汉字体态上的风流被这看似端庄的条框给拘谨了。就好比小门小户细眉细眼的美,捻着桃花枝垂首轻笑还行,大妆盛服轻嗅牡丹做雍容富贵状,那是怎样都撑不起场面的。
这事得由汉隶来做。古拙盖不过雍雅。仅仅一长横便显尽婀娜风情:蚕头起势,中段娴雅走笔,末端蕴势飘逸起波挑。想舞姿中的流风回雪之式,华丽含情,也只能是如此的吧。汉隶笔端敛锋不外露,运笔间钝而不滞,直而不僵,行云流水自在从容,是富丽婉媚的大雅风气。它更像是美到恰好之处的女子,走笔之中偶然困滞带出楷体的痕迹来,她便会立即显得呆蛮粗陋,唐突了佳人。
汉隶的每一个字都应是一个远古的故事,念叨着那个故事去写,她才显出了些风致。她要费时费力费些心思,毕竟,除了交流的功用外,她是含情的。
楷书可以用来录贞节牌坊,了然易懂。因为民间的美德只在民间提倡,只需要廉价的亲切。汉隶得拿来写高高裱起的《洛神赋》,美文含情,人心含情才能读通透,仅用楷书去告知是辱没了美文里的赤诚之心。
-
书生还是旧衣巾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3 19:42:57
-
朱阿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6 08:06:26
-
剑雪浮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6 07:15:1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5 11:33:32
-
颜子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5 10:40:07
-
蓝文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5 10:21:0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1-15 10:17:00
-
夜微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18 01:22:38
-
柚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17:48:39
-
殊珍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16:22:45
-
成茧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13:36:20
-
珂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12:26:36
-
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10:49:23
-
大懒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08:25:33
-
艾小柯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7-08 07: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