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6回:一千零一夜戏中戏,航海家辛巴达风靡
【皇氏古建築大全】【采風追影文化傳播】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4136回:一千零一夜戏中戏,航海家辛巴达风靡

公益类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天方”是麦加旧译名,它是一部最早诞生于古波斯文明时代的故事和之后的阿拉伯时代的民间故事集。源于东方口头文学传统、于9世纪左右以阿拉伯文成书。

《一千零一夜》成书后一直在阿拉伯地区流传,但只是普通的民间文学,不太受到重视,到18世纪初传到西方。1704年,法国人安托万·加朗首先将《一千零一夜》部分故事译成法文,不久风靡欧洲,各种西文相继出现。在20世纪初经西方传到我国。

整本故事以包孕体出现,讲述了山鲁亚尔(波斯语,意为“国王”或“统治者”)和他的妻子山鲁佐德(又译“雪赫拉莎德”、“谢赫拉莎德”,可能意为“高贵的后裔”)之间诉说的故事,而连环包孕手法在故事集中常常被使用。有的故事是单独的,有的则构架在另一个故事之上。就整本故事来说,有的包含几百个夜晚的故事,有的则超过了1,001这个数目。
就某些特别的故事而言,如《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的故事》的确是中东独特的民间故事,但并不在《一千零一夜》当中。安托万·加朗以及其它欧洲翻译将其一并加入了故事集中。女主人公山鲁佐德讲述故事在诗意、吟颂、歌曲、哀歌、赞美、恳求、表扬、谜语、注释上都有极大的创新和丰富。她的故事在阿拉伯版本上都是独特的。有的故事不过几段长,有的则洋洋洒洒。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以包孕连环的方式开始。相传波斯帝国国王山鲁亚尔娶妻后,发现自己的妻子不贞,而哥哥的妻子极其乱淫,便将其杀死:由此,哀伤和愤恨导致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如此。此后,山鲁亚尔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最终,负责此事的维齐尔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少女了。维齐尔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山鲁佐德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因爱听故事而不忍杀她,允许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故事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爱情、悲剧、戏剧、诗歌、滑稽以及色情。故事讲述了神灵、盗尸、猿人、术士、魔法、史诗,包涵真实人物和地理,但不总是那么精确理性。常见主角包括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他的大维齐尔,以及宫廷诗人阿布·努瓦斯。有的人物生活在故事背景波斯帝国没落后的200年。有时,山鲁佐德故事中的人物会讲述另一个故事,使得叙述结构在层面上十分丰富。

不同版本中的细节不同。有时山鲁佐德哀求,有时国王看到孩子们后悔、有时国王被琐事中途打断。但不顾怎样,国王最终都原谅了他的妻子。

叙述制造了各种悬疑,较之今天的小说来讲更为广泛。有时,英雄处在生死危机中,故事哑然停止。有时,山鲁佐德试图解释一个极为抽象的哲学原理,或是展示伽林式的人体解剖,但没有了后续——但这些都证明了她试图保留国王的兴趣,留存自己明日的性命的所为。

《一千零一夜》的书名和骨干,来自一部名为《赫扎尔─艾福萨那》(Hazar Afsaneh)或称《千个故事》的波斯故事集,这部书在早于10世纪已译成阿拉伯文,成为《一千零一夜》的雏型,马苏第在他的名著《黄金草原》,书商伊本·纳迪姆(Ibn al-Nadim)在他的《索引书》(Kitab al-Fihrist)中已有提及。现存的阿拉伯文手稿分为两批,一批在叙利亚产生,一批在埃及产生。

最古老的《一千零一夜》手稿(不计残篇),是成稿于14世纪的叙利亚本,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有学者认为两批手稿来自同一个已散失的母本,叙利亚手稿因为在内容与风格上的统一,实为“善本”,而埃及手稿的编者随意修改、增订原来的母本,虽然故事增多了(包括《辛巴历险记》),但引起了风格上了的歧异,不足为训;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两批手稿未必同源,埃及手稿可能来自更古老的手稿,不应贸然将叙利亚手稿推为善本。

有的学者认为印度是故事集的最初起源地。故事集使用了许多梵文文学手法,如框架故事和动物寓言。印度民间传说中的动物故事在《一千零一夜》中具有代表性。《五卷书》和Baital Pachisi的影响是特别显著的。《本生经》是547部佛经的集合,其中大多是道德方面的故事。《公牛与驴子的故事》与《商人和妻子的故事》之间有相互关联,在《本生经》和《一千零一夜》中都有存在。

1429, from 赫拉特地区在1429年的《五卷书》波斯译本 –描述了狐狸试图引诱自己的狮子王发动战争。

第一个印刷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并非阿拉伯文,而是法国东方学家、古物学家加朗(Antoine Galland)于1704至1717年间出版的法文译本(Mille et une nuits)。加朗的版本依据的主要是叙利亚手稿,但他自由地删改原文,以配合当时的文学口味与道德尺度。加朗的版本一纸风行,欧洲各国的出版商纷纷据此转译、改写,推出各种语言的《一千零一夜》。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丁与神灯》与《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两个有名的故事,首次出现在加朗的译本中,在叙利亚手稿或任何别的手稿中都没有这两个故事。据加朗说,《阿拉丁》与《阿里巴巴》是由一个阿拉伯基督徒口授,再由他笔录的。加朗的版本问世后,两度有人声称发现《阿拉丁》的手稿,但经过检验,证实都是从加朗的法文“反译”回阿拉伯文的赝品。

首个阿拉伯文版本的《一千零一夜》,于1814、1818年在加尔各答发行,全两册,由当地的威廉堡学院(Fort William College)出版,编者是该学院一名阿拉伯文教授,他以叙利亚手稿为底本,并自行添加了一些新故事。

1824年,第二个版本在布雷斯劳(Breslau),即现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Wrocław)发行,全12册,出版经年,直至1843年才出全,这个版本的文本来源是叙利亚手稿与一分近代的埃及手稿。该分埃及手稿包含大量近代材料,虽然凑足了一千零一夜,但风格参差不齐,跟最古的十四世纪叙利亚手稿相去甚远。

正是根据这分“足本”手稿,1835年有人在埃及城市布拉克(Bulaq)出版了第三个版本的《一千零一夜》。1839至1842年,再有人根据该分埃及手稿的一个抄本,并参照之前的加尔各答本、布雷斯劳本,在加尔各答出版了第四个版本的《一千零一夜》,通常称为“第二加尔各答本”。

由于“布拉克本”和“第二加尔各答本”所收的故事最多,百多年来各地的翻译者多以这两版本作为翻译的文本。19世纪较为名的西方译本,要数英国探险家、翻译家伯顿爵士(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的16册“全译本”(A Plai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Arabian Nights' Entertainments, Now Entituled The Book of The Thousand Nights and a Night),这个译本包括大量以至过量的情欲描写,跟同时代的保守版本大为不同。伯顿的译笔跨张,爱用古词兼自铸伟词,字里行间极力营造异国情调。评论家几乎众口一辞,将伯顿译本评为不忍卒读,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士对伯顿本另眼相看,加以赞赏。

在象征派诗歌鼻祖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鼓励下,生于开罗的法国医生兼文人马尔迪鲁斯(Joseph Charles Mardrus)重译了《一千零一夜》,于1898至1904年间出版,这个版本收录的故事比加朗的多得多,而且保留了所有情欲的描写,以“足本”、“原味本”自居,得到同代文人如安德烈·纪德的大力推崇。然而,后世论者指出,马尔迪鲁斯不只随意删改原文,而且他的阿拉伯文水准压根就不行,错译、死译的地方比比皆是。

1984年,哈佛的阿拉伯文教授马哈迪(Muhsin Mahdi),将上述的14世纪叙利亚手稿校定出版(Alf Layla wa Layla, Leiden),为求尽忠于原稿,甚至不加标点与变音符号。1990年,巴格达出生的哈达维(Husain Haddawy)根据这个“古本”译出新的英文本;2001年,法国的卡瓦姆(René R Khawam)根据藏在巴黎的叙利亚手稿,译出全新的四册本;2004年,德国的奥特(Claudia Ott)也根据马哈迪的版本译出了新的《一千零一夜》。

1900年,周桂笙在《新庵谐译》卷一中初次译介了《一千零一夜》,由故事的缘起直至(渔翁的故事)。1904年,周作人以笔名“萍云女士”在《女子世界》上发表了《侠女奴》,即(阿里巴巴)的故事,后来印成单行本。据他自己说:“《天方夜谭》里的《亚利巴巴与四十个强盗》是世界上有名的故事,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陆续把他译了出来,──当然是用古文而且带着许多误译与删节。”这是周作人翻译的第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但此书之后未有重印,也未有收入他的自编文集。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奚若的四卷译本,后被收入《万有文库》,跟周桂笙、周作人的版本一样,转译自英文,用的是文言文。

首个从阿拉伯文将《一千零一夜》翻成汉语的,是回族学者纳训。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纳训重新翻译的《一千零一夜》三卷本,1982年再推出六卷本。据纳训自己所说,他“有意从阿拉伯原文翻译《一千零一夜》,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共译了六个分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五册,但所得稿酬还不够买一次公共汽车票。”1998年,李唯中根据“布拉克本”推出了新译本,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为目前含故事最多的中译本,其后在台湾推出了繁体字版。纳训与李唯中的译本经常成为盗版的对象。

《一千零一夜》中使用了许多戏中戏,这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手法。故事彼此层层累加,增进戏剧性、悬疑和其它感情。这些故事有的可以追溯至早期的波斯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有的则是《一千零一夜》的原创。
《一千零一夜》中包涵了许多诗歌。人物也会在某些地方吟颂诗歌。然而,恳求、祈祷、赞美则是最重要、最具力量的地方。
使用过的、但不局限于此的:给予建议、告诫、提出解决方案。赞美真主、忠诚和掌权者。恳求怜悯和宽恕。
对错误和不幸的哀歌。给出谜语、提问、进行挑战。对生命中的元素和奇迹进行评论。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感受:高兴、悲伤、焦虑、惊奇、气愤。

如,第203夜中,王子盖麦尔·奥泽马站在城堡外,想要告诉王后波多自己的到来,表示出高兴的心情时,将自己的戒指包在纸里,由仆人交给王后。当王后打开时,喜悦油然而生,便吟颂诗歌:我为我们的离别后悔。一个时代以来,我以泪洗面。
我发誓,如果我们能再次相遇,就绝不说一个分离的词句。喜悦征服了我,我高兴的要哭了出来。
啊,眼睛啊,泪水已经成为了你的习惯,你哭出喜悦,哭出哀伤。

《一千零一夜》充斥各种各样的性方面的描写,在阿拉伯世界曾引起小小争议。埃及伊斯兰道德法庭曾一度宣布《一千零一夜》为黄色类书,没收了开罗出版的3,000多套《一千零一夜》,并向出版商和书商罚款。判决引起埃及文化界的强烈回响,文化界人士认为,这样做等于亲手摧毁自身的文化遗产,纷纷撰文、上书表示不满。
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说:“不管是文学著作还是法律著作,纵使目的有别,却都包含我们所说的‘性类公开’。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这是不能更动的……宗教经典中也出现许多类似的性描写,难道我们就因此修改宗教经典吗?”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道德法庭只得撤回原判。

航海家辛巴达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记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著名英雄、航海家,他自巴士拉出发,游遍七海,有无数的奇遇。他航海从东非到南亚,他经历神奇的冒险旅程去过魔法笼罩的地方,遇见了各种怪兽,碰到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现象。
辛巴达的故事应当是基于阿拉伯水手在印度洋中航行的实际体验,同时也受到了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五卷书》和古波斯民间传说的影响。

辛巴达(“信德 河之王”)是波斯语中的名字,说明这有可能发源于波斯文学。但那一时期最古老的文字是阿拉伯文,没有古代或中世纪时期的波斯文相关故事流传下来。我们所知的故事是特意设在阿巴斯王朝的统治时期的,并特意强调了哈伦·拉希德(阿拔斯王朝第五代哈里发(786~809))的统治。“辛巴达”这个名字原指印度河 (“Sindhu”)。那些印度水手(Sindhi sailors),因为他们的航海技术,地理和语言而出名,这或许激发了作者创作“航海家辛巴达”的灵感。信德省也确实在故事中第三次旅行中被提及到:“从此我们将向信德省驶去,那个我们曾做过买卖的地方。”("And thence we fared on to the land of Sind, where also we bought and sold").
一个变异的名字Smbat, 也出现在亚美尼亚,如 Lempad 是他父亲名字 Lambad的变异. 一些故事中的事情也明显受到古代文学来源的影响(包括荷马的《奥德赛》 和Vishnu Sarma的《邦查唐塔拉》), 及阿拉伯民间传说, 印度民间传说 和波斯民间传说和文学的影响. )。

故事,《航海家辛巴达》被《一千零一夜》的翻译者安托万·加朗加入他的故事集中第133“夜”。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的《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的1885 个翻译中第6卷中第120个故事。尽管有些对伯顿的版本关于翻译和注释的批评,他的版本仍然是英语中最广泛流传的“一千零一夜”,并经常被英语口语中引用到。
虽然西方翻译者一直把辛巴达的故事放在《一千零一夜》的“谢赫拉莎德”故事中,它们的起源其实独立于那些故事。现代的阿拉伯学者的翻译通常不把那些在西方观众中家喻户晓的辛巴达和其他《一千零一夜》故事放入《一千零一夜》

如“一千零一夜”,辛巴达小说集有一个框架故事,像这样:在巴格达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统治的一天,一个穷搬运工(为市场里的人在城市中搬运货物的人)在富有的商人家门口停下来坐在长凳上休息,他在那抱怨真主阿拉这世界的不公:有钱人可以过得逍遥自在,他却必须辛劳工作而依旧贫穷。房间的主人跟他一样也叫辛巴达,听到他的抱怨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有钱的辛巴达告诉没钱的辛巴达他在七次神奇的航海中因为“运气和命运”变得富有,接着他开始叙说他的经历。

散尽他父亲留下的财富后,辛巴达去海上弥补自己的命运。他待在一个看上去像岛的岸上,但是是这个岛其实是一个睡眠中巨大的鲸鱼。在鲸鱼背上,树木已经扎了根。鲸鱼被水手点燃的火焰惊醒,潜入深海。船离辛巴达而去,但辛巴达被真主阿拉所赐的飘过的木槽所救。他被冲到一个树木茂密的小岛上。当他在探索这荒芜的小岛时,他遇见国王的马夫。当辛巴达帮助他救了正在被海里的马(不是我们所知的海马,而是能在水下生产的超自然的马)淹没的国王的母马后,他带辛巴达去见国王。

国王待辛巴达如朋友,而辛巴达获得了国王的赞赏,成为了忠诚的大臣。有一天,辛巴达的船停靠在这个岛上,辛巴达拿回他的货物(他仍是这个船的主人)。辛巴达把他的货物给国王,国王给了他丰富的礼物作为回报。辛巴达把这些礼物卖了个好价钱。辛巴达回到巴格达,在那他继续逍遥自在的生活。在故事的最后,航海家辛巴达给搬运工辛巴达一百个金片作为礼物,并吩咐他第二天再来听他讲他的冒险故事。

在辛巴达讲故事的第二天(谢赫拉莎德的549个晚上),航海家辛巴达说他对无聊的生活感到不安,于是他再次启航。“想着游遍人类的世界,看看他们的城市和海岛。”他又一次意外的离开了他的船员,这次他发现他搁浅在一个有巨鸟蛋的岛上,他把自己绑在巨鸟蛋上,然后被带到了一个山谷,这里有能吞下大象的巨蛇,这些蛇正是巨鸟的猎物。山谷被钻石所覆盖着,商人们向山谷扔大块的肉,那些鸟带着肉回到巢穴,商人们再赶走鸟,去收集卡在肉上的钻石。狡猾的辛巴达用皮带把一块肉绑在自己背上,然后他被带到了巨鸟的巢穴,并得到了满满一大袋钻石。被商人营救后,辛巴达带着钻石返回巴格达,一路上看到了许多神奇的事情。

坐不住的辛巴达又想着旅行和冒险,他再次从巴士拉启航。倒霉的是,他和他的同伴都被“一个黑色巨大的长得像人的生物”抓到一个岛上了。这个巨大的生物“眼睛像火炭,大犬齿像野猪,嘴巴张大像一口,嘴唇跟骆驼的一样宽松,垂在胸前,耳朵像两个蒲扇一样耷拉在他的肩上,他手指甲像狮子的爪子”。

接着这个怪物开始吃船员,先从最胖的里斯(船长)开始。(伯顿指出,巨大的怪物“一定是波吕斐摩斯”)。 辛巴达想出一个计划——用烧红的铁叉叉怪兽的眼睛,让怪兽看不见(这里又一次和荷马史诗《奥德赛》里的波吕斐摩斯相同),然后用提前做好的竹筏逃跑了。然而,巨人的伙伴用石头砸死了大多数逃跑的人。历经各种接下来的冒险(包括辛巴德急中生智的从一个巨大的蟒蛇口中逃脱),他成功返回巴格达,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富裕。

闲着无聊的辛巴达再次起航出海,和往常一样,他的船又一次沉了。他和他的伙伴们被一群赤裸的野蛮人抓起来,野蛮人给他们很多吃的,但辛巴达没有吃。辛巴达发现他的朋友吃了东西后变的傻了,原来野蛮人打算把他们喂肥了吃掉。野蛮人发现辛巴达不吃后就不管他,他就乘机逃跑了。后来他碰到了一群人,辛巴达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他们,那里的国王盛情款待他,并给他招了个美貌富有的妻子。

但是辛巴达没想到的是这里有个奇怪的习俗,每当妻子或丈夫去世后,配偶都要陪葬。不幸的是辛巴达的妻子不久病逝了,辛巴达和他的亡妻被当地人放入一个山洞,给了一点吃的和喝的,每当有其他人来陪葬,辛巴达就夺走那人的吃的喝的,就这样赖以生存。一次偶然的机会,辛巴达发现了一只野兽,他跟着野兽,

发现这个山洞有一个出口,他就带着那些死人的陪葬品逃了出去,最后被过往的船带去了巴格达,从此他开始做善事,施舍穷人。(伯顿脚注:这里很明显是借鉴了美塞尼亚人阿里斯多美奈斯被扔进一个矿井,然后跟着狐狸逃出的故事。早期的阿拉伯人很喜欢借鉴希腊文学。)同样,故事的前半段相似于《奥德赛》中的《赛斯》,其中不同的有:一千零一夜里用食物让辛巴达的同伴丧失理智,而在《奥德赛》中是用赛斯的魔法养肥奥德修斯的人。
辛巴达在西方文化中的准标志性形象让他的名字在正式与非正式作品中广泛使用,通常只与原创故事有很细微的联系。

许多电影、电视节目、动画卡通、小说以及视频游戏围绕辛巴达展开。其中的辛巴达并不是一个无意中卷入冒险的商人,而是一个有活力而轻率鲁莽的冒险家,探险者。
有两部曾在北美发行的外国电影在配音中把角色称作“辛巴达”,但这两部电影与辛巴达这个角色没有任何关系。 1952 年俄国电影“萨特阔” (改编自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歌剧萨特阔)以英语配音作“辛巴达的魔法航海”并于1962年发行。1963 日本电影 大盗贼 (主角是英雄海盗介左卫门)以英语配音作“辛巴达失落的世界”并于1965年发行。

Jumbo Huang Notes: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Alf Laylah wa-Laylah) is a collection of Middle Eastern folk tales compiled in Arabic during the Islamic Golden Age. It is often known in English as the Arabian Nights, from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c. 1706–1721), which rendered the title as The Arabian Nights' Entertainment.
The work was collected over many centuries by various authors,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across West, Central and South Asia, and North Africa. Some tales themselves trace their roots back to ancient and medieval Arabic, Persian, Indian, Greek, Jewish and Turkish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many tales were originally folk stories from the Abbasid and Mamluk eras, while others, especially the frame story, are most probably drawn from the Pahlavi Persian work Hezār Afsān ( lit. A Thousand Tales), which in turn relied partly on Indian elements.
What is common to all the editions of the Nights is the initial frame story of the ruler Shahryār and his wife Scheherazade and the framing device incorporated throughout the tales themselves. The stories proceed from this original tale; some are framed within other tales, while others are self-contained. Some editions contain only a few hundred nights, while others include 1,001 or more. The bulk of the text is in prose, although verse is occasionally used for songs and riddles and to express heightened emotion. Most of the poems are single couplets or quatrains, although some are longer.
Some of the storie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Arabian Nights—particularly "Aladdin's Wonderful Lamp" and "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were not part of the collection in its original Arabic versions but were added to the collection by Antoine Galland after he heard them from the Maronite Christian storyteller Hanna Diab on Diab's visit to Paris. Other stories, such as "The Seven Voyages of Sinbad the Sailor", had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before being added to the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