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原汁原味的千年水乡古镇——路仲古镇游记
“泛艇过渟溪,两岸人家齐,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路仲,亦称渟溪,俗称路仲里。形成于三国时期,初名埭上。东吴名将陆逊屯兵埭上,商贸渐渐繁荣,形成气候并聚集成市。路仲自然镇的形成年代已无从可考。进入明清,尤其是清代,路仲商业贸易频繁。1928年,路仲为海宁县四大镇之一。目前的行政区划属于海宁市斜桥镇。
导航“路仲古镇”把我带到了这里,我以为路仲古镇就在里面,结果门口保安告诉我,这里是一家企业,不接受参观!很显然,这里还没有旅游开发,作为外地游客来旅游参观,首先最重要的二点一个是停车场指示牌,还有一个就是景区入口指示牌。

路边的一块巨石,上面的字让我确信路仲古镇肯定在这附近了!

沿着公路向古镇方向走去,意外发现路边的小河上架着这样一座简单的石板桥。两旁没有护栏,桥宽大概只有一米左右,推着自行车过桥刚好。想来在八十年代对人们来往两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弃置不用,边上的新桥早就已经造好。

边走边看,“路仲大酒店”的这块广告招牌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已经褪色,顶端甚至已经破损,但还是能依稀看出昔日曾经的气派和辉煌。或许就像这古镇的命运一样,历经繁华,逐步走向沉寂和落寞?


江南水乡,最多的就是小桥了。边上古朴的石桥有石板塌陷,已经闲置不用。

这里是古镇东面醉月街的入口。

一座寺庙紧挨着醉月街。我没有进去参观,只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沿着醉月街往北,陆续看到的石桥。


醉月街上已经兴建了不少商铺,但目前都还没有营业的,好像也没有对外招商。看来政府也在考虑拿旅游做文章,但整体如何布局,怎样吸引游客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古镇往西,从醉月街拐入直大街的入口。


路过汤家弄,看到一群鸭子怡然自得地游过河面。五水共治以后,水质清澈,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好一派恬静优美的水乡风光!



弄口转角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家茶馆店,四位大爷凑成一桌正在打麻将。或许是熟视无睹的缘故,面对我的镜头,几位大爷没有任何忸怩,只专注于牌局。


原汁原味的老街弄堂。晒衣服的竹竿,一只狗躺在门口的台阶上慵懒地睡觉。

这几个字就是对历史最好的注解。但是“桥”、“镇”、“部”这三个简体字简化得不规范。


每每在老街上看到这样的留言,我总会驻足片刻,是谁留下了这样的句子,是男是女呢?他(她)写下这样的句子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一步一景,垂柳掩映处又是一番别有洞天。

走过这条窄窄的小巷,心里不由得突发奇想,不知道那年那月那日这里曾经上演过怎样的故事呢?










惠长厅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目前海宁保存最完整的厅堂。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作为海宁供销商下属生资商店的仓库,堆放着各种农用物资。现场能感觉到非常潮湿,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对古迹的保护。


张子相宅也是属于历史文化建筑,可惜被一家经营画匾的商店所占据,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成品和材料,无法参观,只得作罢。



这是一处临河已经被列入危房的屋子。虽然已经破败不堪,却贵在真实,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具有年代感的床、桌子等物件。它不是那些修旧如旧的房屋可以比的,它是纯天然的,没有人为修饰的痕迹。


祖居正门。门楣上石刻四个字淡泊明志。

祖居西侧墙壁。

墙壁上看到很多这样的铁条,建造时应该是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祖居东侧墙壁。 钱君匋祖居。钱君匋出生于桐乡屠甸,他祖父因为经商的缘故从海宁路仲搬到了桐乡屠甸。祖居占地应该有几百平方,一看就是家境比较殷实的。所有门上都落着锁,无法进内参观。当时房屋的建造格局比较有特点,我看了东西两堵墙,上面均没有开窗设置,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句毛主席语录带着强烈的时代感。




德义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桥上有石狮四只,神情各异,惟妙惟肖,桥面石下有托木。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巨变前世今生。过桥的一位老伯热情地告诉我,站在哪个位置可以拍出更好角度的照片。

河岸边的临水木屋。桨声汩汩,碧波荡漾,小舟往来,诗一般的水岸人生。



镇西的德风桥。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保存完好。



看到这样一道门,心情不免有些失落,一代才女朱淑真的故居难道就是这样的?


明显这个房屋曾经倒塌过,这里本来应该砌着一堵墙。

靠在墙边的这根木头或许就是房屋倒塌前用的木料吧。




院内空无一人,踩着木楼梯移步上楼,声响惊动了一只在廊檐上酣睡的猫,它张大眼睛警觉地注视着我。 人去楼空,只剩下一只孤独的猫忠诚地守护着这座宅邸。朱淑真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经八百多年,所以这一座宅邸肯定不会是一代才女当年曾经生活过的居所,可以理解为这一片区域是朱淑真曾经生活栖息过的地方吧。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也曾经勇敢地追求过自己的爱情,可是随着金军攻破汴京,她和爱人在战乱中离散,一切都戛然而止。受制于封建礼教的压迫,回到老家后的一代才女始终郁郁寡欢,最后在伤心、寂寞中死去。


河埠头在水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通自来水的那个年代,淘米、洗菜、洗衣服等诸事都得在此完成。

老街上难得看到一家店铺还在营业。守店的老伯苦笑着跟我说没什么生意,镇上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搬走了,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确实,古镇上走了这么久,几乎就没看到什么年轻人!










古镇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石桥。最后这座德和桥是钱君匋先生题字的,令我感觉特别惊讶的是桥栏选用的好像是经过火烤的木头,烟熏火燎留下的痕迹非常明显。

猜猜这是什么建筑?


看了这两张照片应该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没错,这里是茧站。就是专门收购茧子的地方。


路旁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果实。这棵是什么树呢?结的是什么果呢?山核桃果实应该还要大的,难道是香榧吗?可是香榧好像只在诸暨有啊。



渟溪门。建在河岸边,对着渟溪,两根巨大的石条柱巍峨矗立,身姿雄伟。




这条长廊绵延几十米,夏天避暑纳凉应该很惬意。

在为了纪念一代才女朱淑真而修建的凉亭里意外发现了这个毛绒玩偶,不知道是谁放着的。蜷缩在一角,落寞的神态,是否也是古镇最真实的写照呢? 这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这里的街道、小巷、石桥、河流、民宅、店铺等都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化,给人一种回归乡里的归属之感。在周边县市古镇开发的一片喧嚣声中,路仲略显冷清且落寞,但却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历史的真实。 路仲古镇,真的值得你来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