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语料库
有一条十分具有鸡汤味的心理学名言“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有人考证后讲,其实费斯汀格并没有说过这句话,但费翁作为认知失调理论的先驱,强调人类认知与外界的极度不协调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真正成因,我们确实可以从他的理论中解读出这层意思。
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尽管教育提供了人与社会连接、成为拥有健全人格之公民的一种途径,但受种种条件所限,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比如,应试教育将学生打造为赢取分数的工具,教育的内容停留在纸笔之间,并不能发生入脑入心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教学大纲的规定非常死板,极权国家常常把教育作为控制人思想的工具,其内容并非启迪人的独立思考;教育的场所并不鼓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真诚有价值的交流,反而把这些活动视为浪费时间的嬉戏。因此教育系统本应提供的思想资源常常无法真正兑现。
于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重要养料——对所发生事情如何解读的思想资源,常常仅能来自于家庭的小环境,我把它称之为“成长语料库”。构造成长语料库的过程是具体而微的,每一次家长对孩子优秀或不良行为的赞扬或指教,对他人行为的评点与对自己行为的解读,都是非常直接的思想刺激,直接形塑着作用于每类事件的认知。由于这类语料是直接作用于生活实践的每类细节的,所以相较于常常流于泛泛的学校教育,它具有显著的作用力,在强势父母那里甚至可以起到为孩童认知进行终局定义的作用(如在教师已给予点评的事件上否认教师观点的合理性而替代阐释)。不同人的家庭环境会提供不同质量的语料库,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个人成长的质量和潜力。
在质量上,我试图把家庭提供的成长语料库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修辞:这是语料库质量评价的最基础层次,包括词汇、手法等。学校教育也能够提供基础水平的修辞,但不同家庭词汇的丰富生动程度、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运用具有显著差别,比如在日常对话中是否经常使用俗语、成语、名句,是否经常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使语言更加具象等等。在修辞层面上,好的家庭语料库会提供丰富的语言使用技法,大概可以满足小学阶段作文高手的需求。
2. 逻辑:这是语料库质量评价的进阶基础层次,最基本的就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结构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和各种变体,当然还会有各种更高级的逻辑层次。三段论看似容易,但不少家庭对话其实并不能提供较好的使用范例。例:小前提对大前提的涵摄应当以小前提的主语符合大前提概念的外延为限,然而不少人在逻辑推导过程中并不重视这一点,反而仅仅追求语词上的近似,比如大前提为人都要赚钱,小孩子是人,因此小孩子要赚钱,上述推理之所以谬误,在于“人都要赚钱”这个所谓的大前提中至少“人”应当专指成人,但推理者只看语词却不看概念。又例:家长最常使用的“别人家孩子论证”,别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也是孩子,所以你也要考100分,这是典型地把存在命题误用作全称命题的逻辑错误实例。在逻辑层面上,好的家庭语料库会提供较准确的逻辑推演范例,大概可以满足初中阶段学业优秀的需求。
3. 认知:这是语料库质量评价的较高层次。上一层次中的逻辑是观点形成的组织架构,然而不能忘记,逻辑本身只是形式,只能保证在正确的前提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不能给出大小前提范围之外的更多信息。小前提更多是一种事实问题,但大前提呢?形式逻辑不能给出大前提的适当证明,而夸张的认知会塑造出各种各样神奇的大前提。比如,小学低年级考不了满分就是孩子的严重问题,二十岁以前禁止恋爱等等;即便有些大前提是较为通行的名言,但语词的含义也不是固定的,永远要看它所在的语境和使用的方式,比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本身彰显着独立的主体性,但却会被自卑者用作表达遭到轻微否定后的极度气愤。常见的九种认知错误(参考《娇惯的心灵》P54的简化版引用)有:情感推理、小题大做、过度概括、非黑即白、以己度人、乱贴标签、负面过滤、无视正面、责怪他人。好的认知还包括一些现代社会的必要观念,比如时间观念(有意识地安排可行计划)、处理不确定性的观念(不过分偏执于结果)、成本的观念(意识到一切决定及行动都是有成本的而自己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认知层面,好的家庭语料库能够避免情绪化的认知失调语言,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避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大概可以满足高中及大学阶段较高难度的认知学习任务和社会化水平要求。
4. 价值:这是语料库质量评价的最高层次。 上一层次的认知并不能解决个人精神的全部问题,它仅能让人对于自身和所处的环境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但并不解决生命历程中如何选择、为何选择、为何坚持的问题。价值问题是在清醒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不断吸收实践经验与人类智慧的养料,综合形成的哲学信条。认知层面可以解决人生中具体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类似于工具理性),但价值层面却涉及如何衡量个人处境中各种成败的权重、对生命进行总体评价的问题(类似于价值理性)。一个人可以在认知上较为清明而在价值上却十分混沌。在价值层面,好的家庭语料库能够使个人明确生命选择的意义,而不陷入超我与自我的缠斗、社会与自身的冲突,大概可以满足每一个成熟、理性、负责、自由的成年人的思想要求。
试举一例,经济学者家庭的语料库至少有能力解决前三类问题,在修辞上,经济学家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完整训练,同时经济学家能够在语言中使用特定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这并不是一种纯粹语言技法上的修辞,而是在满足基本逻辑规范的前提下、结合现实证据提供的一种科学认知模型。但经济学者的语言也许不能很理想地解决价值问题,原因在于经济学的追求太过单一,主要基于理性自利的人性假设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的价值预设;另外学者一般在现实社会中的经验较少,缺乏真正结合实践的人生反思。但上述分析仅仅是可能性的,比如经济学者的语料也可能解决价值问题,因为经济学者既不必然只了解经济学这个单一学科,又不必然只停留在书斋;另一方面,经济学者也许并不能够很好地把经济学的逻辑和认知融于自己的日常思想和语言体系,他在经济学上的着力也许只是为了寻求优越、财富等不体现经济学内在价值的东西。
然而,也要看到,人其实不必仅仅依附于他人生产的语言过活。如上文所述,必须承认,家庭成员的言语在个人成长的语料库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婴孩时期,牙牙学语,人被动地接受词汇与句式;然而当儿童能够使用语言表达自身意图的时候,他便已经初步具备了自我生产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发展到青少年阶段,个人完全有机会自我构造成长的语料库。也许学校提供的语言是书面的教条,家庭提供的语言是权威的片面,但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实践之中,都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书籍又是人类思想的遗产。很多人从小热爱读书,原因就是读书与思考是一种自我建构的快乐,是从环境中抽身构造自我语言的快乐。无论是最基础的修辞,还是严谨的逻辑,抑或合理的认知,乃至坚定的价值,都可以从阅读和反思之中获得。阅读不会提供标准答案,但它能够提供一种多样性,让人明白不必困于周边权威定断式的解释,而从外界的质料中发现漏洞,从内在的反思中添加素材,构筑自我成长的语料库。
自我构造的意识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人人都能在较年轻的时期就能予以重视。社会、家庭、天赋都可能影响自我构造语料库的能力。如果社会环境及其影响下的教育制度只推崇标准答案而不存在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果父母的家长式权威塑造着洗脑式的语言和肉体及精神惩罚的权力,如果自身的性格本就较为软弱、易于妥协、对外界的威胁异常敏感而对安全感的要求十分极致,那么有可能一生都无法构造出属于自身、质量较高的语料库,情绪上“爱和恨都由(别人)操纵”,现实上也不容易达到自身的目标,难以实现幸福和自由。现实的情况里,由于家庭语料几乎垄断了18岁之前人对所有事物与行为的直接反应和阐释,因此即便18岁后进入大学,面对林林总总的思想,很多人也只能迷失在其中,最终所有的行为仍在重复之前被灌输的模式,注定摩擦不断;痛苦之后,需要痛定思痛,重塑自我的语料库。
以上就是我想要表达的观点,下面讲讲我的个人感受。活到25岁,我的遗憾就是从小是一个追求权威认可的乖孩子与好学生,没有及早意识到构造自我的必要性;先前家庭提供的成长语料库有着种种局限(不容许哪怕是来自学校的异议、逻辑一般、注重修辞、非黑即白、灾难化思维、与实践结合较少等)又影响着认知(易产生强迫焦虑的情绪)和价值(不稳固而易受外界影响);先前的语料不但质量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我建构的能力。我正在努力探索,在自己的成长语料中去芜存菁,同时又在阅读、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之中不断构造自身的语料库。
最后想谈一个现实中常常讨论的问题:家长是否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小时候家庭教育的书籍常常强调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但也许沟通的频次并非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沟通?在这里我想讨论三个方面:①沟通是否平等?父母在沟通中若过于强势(比如“名人/古人说过××”、“就听我的,别听坏老师和坏同学”等等),显然会阻碍自我构造语料库的意识,也会让孩子本身在社会上接触的丰富语料所带来的对冲失效。②父母沟通时语言的质量是否高?如果父母的语言无论在修辞、逻辑、认知还是价值方面的质量都较为低劣,那么不断叙说岂不是在复制和扩散混乱吗(尤其是当孩子无力辨别且家长自以为无比正确的时候)?③沟通的方式只有语言吗?由于孩子尚不完全的大脑发育水平和父母的局限,父母与孩子言语沟通的效果可能不见得非常理想。此类无效言语交流的时间,是否可以换成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某类实践或与更大的世界和社会接触?一起做事、通力合作的交流方式是否更加有效?
我们无法抗拒命运和偶然,无法脱离儿时家庭不断生产的语料。但无论外界是怎样的社会环境,也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依旧有机会把握自身,重建自己的成长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