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沙
今天走了一万九千多步,参加长沙图书馆组织的“阅见长沙”活动,在最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附近,跟着讲解老师,走了十几个小街小巷。
今天的线路:丰盈西里 - 苏家巷 - 登隆街 - 白果园 - 化龙池 - 出入是门 - 东文庙坪 - 大古道巷 - 磨盘湾 - 一步两搭桥 - 南倒脱靴巷 - 小古道巷 - 晏家塘 - 西文庙坪

七点多从家里动身,转了三次地铁,来到黄兴路地铁口,跟着导航走了几百米到集合的地点,丰泉书房——一大堆的人,一人一顶黄帽子,倒是特别好认。

到丰盈西里牌坊,再走到苏家巷。传说宋代文学苏洵曾在长沙当过县主簿时就住在这里,因此得名。巷子地面和巷子两旁的民居墙壁,这两年都经过整修,青砖墙壁、麻石地面,有种安然沉静的气息,不像从前那般破败。穿过登隆街到白果园,这里据说是老长沙的富人区,有《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现在这里是一家私房菜馆,人均消费大概在500左右;有民国大侠、孙中山保镖杜心武住过的公馆——白果园31号,也是一家私房菜馆;有贺长龄故居;有程潜公馆,据说曾是他四姨太的住所,解放后曾是某单位的职工宿舍,现在改成了湖南和平起义纪念馆;公馆前有个小小的街心花园,假山流水亭子,还有一段公沟遗址。






走在街巷之间,一边听讲解小姐姐讲述某个地名的传说和故事,一边听几位老长沙人讲过去的故事。看公沟——旧长沙的排水系统——时,有位阿姨就说:“我们那时还看到过环卫的人来疏通公沟,用好长好长的绞盘......”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吧。看单眼古井甘露井时,有位阿姨就说:“长沙那时候有多少井啊,有修了亭子的,有用绞绳把桶绞上来的,现在都没有了。”看看井里泛着油光的水,又说:“那时的井水是可以直接喝的,现在这个井里的水,洗衣服都不行啦。”走到化龙池——其实也是一口井,又有一位老长沙人说起从前水车拉了湘江的水来卖的往事,买湘江水的时代,更加久远吧。另一位就说起著名的白沙古井的水,说从前白沙井后是一座山,叫老龙头,后来修贺龙体育馆被挖平,所以井里也没什么水了,要时不时的补充自来水,还告诉我自来水的开关藏在哪里!我不知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想想那些大清早跑到白沙古井去打水的人,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他们费尽心力打上的,只是流到井里的自来水,又作何感想?


大古道巷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关,据说他呈来过长沙,有过一个洗药庵。小古道巷民国时期有董氏刀剪,曾与杭州的张小泉齐名,解放后公私合营并入捞刀河刀剪厂。在小古道巷一片被拆迁的房子前,看到一栋民国老宅“予园”,大门紧闭,讲解小姐姐告诉我们,这是民国时期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堂兄弟刘建勋的私宅,他曾做过湖南陆军医院的院长,现在他的后人仍住在这栋房子里。这样的老房子能保留到现在,而且还是原房主住在里面,也是很少见了。我们纷纷前去拍照,并且从门缝里好奇地张望——有空调、有晾晒的绳子,果然是有人居住的。

南倒脱靴巷传说和三国时关公战长沙有关。长沙太守韩玄逃命时,把靴子脱下来,鞋尖朝南放,人往北跑,于是就有了“南倒脱靴巷”的地名。现在长沙四大名校之一,长郡中学里,据说还有他的墓。
磨盘湾呈是古长沙的护城河所在地,还留下了“一步两搭桥”的地名,大概是说护城河上相邻两座桥,离得很近,抬腿就能走到另一座桥上,所以叫“一步两搭”。

在晏家塘,还看到了一栋保存完好的四十年代的八角楼公馆,据说原主人是国民党的某个师长,现在是某单位的公房,里面住了很多人。

将近中午,来到西文庙坪,看到了今天一路走来保存最完好的古迹:原长沙学宫的牌坊。我们到时,三位古建筑专家,长沙的刘三嗲、湖大柳肃教授、古建筑画家连达已经画完了牌坊,大家一涌而上,和三位老师合影,如同粉丝见到明星一般。从面相上看,三位都是精诚专注的人,目光柔和、眼神清正,也许古建筑能让人平静、思考、胸怀古今,不太容易为眼前琐事纠结忧烦,所以更能活得智慧通达。





到文庙坪后,与三位专家见面,再照了一张大合影,大家就散了。我又跑回苏家巷,找到一栋很有文革气息的红砖楼房,还在它对面的辉记粉店,吃了一碗排队半小时的米粉。从巷子里出来,就是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于是有幸看到了买糖油粑粑、买臭豆腐、买茶颜悦色的长长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