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瓦尔登湖》
这两天由于心情浮躁,并且我很喜欢的马原老师恰巧在课上推荐了梭罗的自然文学三部曲,就找来《瓦尔登湖》看了几章。
书里的自然主义、对简朴生活的倡导,挺动人的。但是我注意到的却是另一面——我突然觉得这个时代真的不一样了。这是个享乐主义的时代,如果物质富足的人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生活在对温饱的忧虑中,那为什么又要拒绝舒适的生活与精巧的服饰呢?作者所写的那种从自我内心深处,以及大自然的馈赠中获取到的平和稳定的幸福感,固然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可以让自己不受俗世的束缚与剥削,但是却过于脱离社会,过于原始了,我想这也是网上有人说它“满纸谎言”的很大一个原因吧。作者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原始的印第安人一类文明不很发达的社会形态,这与文明社会“提高总生产力以满足大部分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发展方向本身就是相悖的,前者是以静止和回归的方式获得幸福,后者则是通过不断的发展、扩张,以及兼纳。实际上,这两种方式于个人而言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它是否合适于个人当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人生阶段,根据这个人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而定。
不过对于社会这个需要不断保持运转的大机器而言,这种自然无为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种阻碍。原因是支撑《瓦尔登湖》中生活方式的动力来源于人的内心,来源于自然,这是一种自给自足、天人合一的安全感,不容易被动摇,但也不利于创造,拥有很强的个人精神性。这有可能会造成个人精神与物质社会的割裂,毕竟在强调人的“神圣性”的同时,就相当于要将人的精神从肉体中超脱出来,某种程度上这会极大的消减人的欲望。欲望正是物质社会真正的“燃料”。
然而,这也正是《瓦尔登湖》真正的价值所在。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瓦尔登湖》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想要的社会关系你可以不要。这对那些被冗杂沉重的社会关系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吗?不管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真正实现,但通过阅读这本书,你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这将消解一部分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它可以——哪怕是暂时的——让你的精神脱离一部分躯体,去远在天边的瓦尔登湖体会自然之味,得到精神升华。
不过能升华精神的可不止读《瓦尔登湖》这一种方式,如何让自己达到内在的宁静,这将是人一生的修行。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在当今,哲学教授一抓一大把,可哲学家却没几个。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