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的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文|刘星文
读三体的时候,里面关于四维空间的描述,我是如何都想象不出来。
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来四维世界是什么样。反过来,如果我经历过感受过四维世界,我把我的感受和经历告诉另外一个人,如果他没经历过四维空间,他可能也很难想象出来。
在体验和感受面前,语言是极其贫乏的。
就像你告诉某个人某种茶有多好喝有多香,但假如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喝过茶,那你再怎么描述也百搭,但如果他精通喝茶,那他立刻就能从你的描述中感同身受。
他能感受到,是因为你和他有共同的经验。
人与人之间能互相理解的基础,是有相似的感受,要不然,人与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
感受和体验,是最高级的学习。
以摄影为例,学好摄影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是审美,是感觉,是你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你再学习些摄影技术,自然就会进步很快。
那美是什么?
美本质上是一种感觉,是你看到山川湖海时的豪情,是你看到朝阳时感受到的力量,是你看到喜欢的人时心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触动,才是创作的核心动力。
而感觉这东西,只能考自己去体验。
就像你读再多书,看再多课程,听再多什么思维升级,你依然可能进步不大,因为这些都是信息,它们相比于感受来说,信息量极低。
你看一张图片,它们只是视觉上的信息,但如果你到了那个地方去感受那个瞬间,温度,气味,声音……无穷无尽的信息汇聚成了那一刻。
但互联网又给了人幻觉,你觉得看了很多图片视频文章,你就觉得好像了解了全世界。
读了一些书,可能就会指点江山,看了些视频,就觉得自己了解了世界,但真正一上手实践,可能才发现什么都不懂。
网上又有各种各样的人生导师,他们可能只是照搬宣科重复一些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包装包装,就可能让很多人深信不疑,以为找到了指路明灯。
但问题是,你可能看的越多,就越想看更多,于是你从一个大师到另一个大师,道理哲理听了一大堆,反而可能会越来越迷茫,依然是什么都做不来。
就像拍电影,你会发现很多人评论起电影头头是道,一张嘴就是各种大家,各种隐喻各种象征能把你给整晕了,可一出手,很可能拍的就是烂片。
是不是很像我们的语文课?一篇文章,各种中心思想,各种象征意义,估计作者自己都想不到那么多。
也许作者只是想单纯地写个好故事。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人生经验,这些哲理,可能就像是那些附加的分析,它让你懂的很多,但却失去了感受力。
它们其实就是枷锁,封锁了我们本来自由的心灵。
真正的成长,是让心灵自由,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让心灵自由,就要面对自我恐惧和自我限制,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不敢做的事情。
就像在 被拒绝的100天 这个演讲中,演讲者蒋甲通过出门找拒绝的方式,让自己直面了恐惧,这种成长方式肯定是脱胎换骨式的,你读再多如何面对恐惧的书,也不如在现实中真实地体验一次。
成年人的学习,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在体验中飞速成长。
核心要点有三个:
项目化
游戏化
记录化
首先设定一个挑战目标,然后将其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这个项目一定要是能落地的,能实施的。
第二是以游戏化的方法来设计流程,比如达到某个小目标时会有奖励,这就相当于一个激励反馈,这样你才会更有更多动力去玩下去。
第三,一定要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视频也好,文字也好,照片也好,当你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它就变成了一个产品,可能是一部纪录片,一部摄影集,或者一本书。 这种形式的教育,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这是我们突破自身枷锁,释放天赋的绝佳途径。
这是我目前一些比较粗线条的思考,有相同想法的朋友可以共同探讨。
公众号:想象力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