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抑郁症是一种易复发的情感性障碍, 终身患 病率可高达 17.1% (冯光明等, 2013)。世界卫生组 织预计, 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世界仅次于心 血管系统疾病的第二大疾病(WHO, 2003)。
“抑郁症”这个名称的出现是晚近医疗发展细致化的结果。在抑郁 症这个病名出现前,神经衰弱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神经衰弱” 是 美 国 神 经 病 学 家 乔 治 · 伯 纳 德 (George Beard)于 1868 年 提 出 的 概 念。
尽管精神科并不普遍且民众就医率较低, 但治疗抑郁症药物的销售额却逐年攀升。根据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及 报告,中国的抗抑郁药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相关药物在2012年销售额 达 32 600 万 英 镑 。 虽 然 这 只 是 中 国 医 药 市 场 整 体 的 一 部 分 ,但 相 较 于 2 0 1 1 年 却 增 加 了 2 2 .6 % 。 即 使 是 在 精 神 科 相 对 缺 乏 的 小 城 镇 , 使 用 抗 忧 郁 药 物 的 人 也 愈 来 愈 多 。
抑郁症也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根据最近 两项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 病率达 6% 左右[3-4]。失眠与抑郁症之间在症状层 面及疾病层面上均具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大约有 70% 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症状[5],而失眠障碍患 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比非失眠障碍患者高 3 ~ 4 倍[2]。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 性失眠症的患病率在 6% ~ 30% 之间。我国普通成 年人群中失眠的患病率在9.2% ~11.2%之间[1-2]。
中国人倾向于最小化正面的自我表达,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压 抑,但西方文化却较易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表达出来。许烺光 (Hsu,1981)观 察 到 ,在 西 方 ,人 是 被 定 义 为 独 特 且 区 分 于 他 人 的 ;但 在 东方,人是被界定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因此,中国人的观念中,自我就 是社会性的,如儒家会教育人们为了维护整体的和谐性,不应张扬自己 的情绪。这便可解释中国人在表述抑郁症状时可能存在的偏差。
遗传
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患者, 那么家庭成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高, 其中双相抑郁症 的遗传性更高。 心境障碍者的亲属患本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 倍, 且血缘关系越 近, 患病率也越高。 其遗传方式有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也有多基因共同作用或 是 性连锁基因遗传。
生物化学因素 单胺类假说是抑郁症的主要假说之一, 是被公认的, 即大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升高或降低。 如五轻色胺 ( 假说认为五轻色胺浓度降低则心境低落, 记忆力下降, 食欲 减退, 性欲降低, 运动减少等一系列症状。 不展开。
神经内分泌因素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 的功能改变是比较公认的抑郁症发作的病因之一。 早 期研究发现, 抑郁症患者存在糖皮质激素水平及其调节异常, 抗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抑 郁疗效。
抑郁症患者记忆损伤
抑郁症患者记忆力明显减退,具体表现为短时 记忆和瞬间记忆能力下降,自由联想、粗质回忆和再 认的困难。
Reis- chies 对 抑 郁 症 患 者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神 经 心 理 测 验 发 现大约1/3的抑郁症患者非词语记忆成绩低于对照 组 。 El lwart 等 [20 ] 研 究 抑 郁 症 的 外 显 记 忆 和 内 隐 记 忆,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外显记忆障碍,内隐记忆 保存,并出现抑郁程度越重外显记忆越差的倾向。
有研究 显示,抑郁症患者语言学习与记忆功能无明显损害, 并且在抑郁症状减轻时或者抑郁症缓解期,其即刻 记 忆 障 碍 持 续 存 在 [2 1 ] 。 抑郁症患者额叶功能下降,明显影响注意力。 临床可以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不能持久或注意 力 固 定 于 病 态 观 念 或 妄 想 上 。 Harmer 等 [23]发 现 ,抑 郁 症 患 者 在 识 别 简 单 目 标与正常人无区别,但是需要执行复杂的注意搜寻 时,抑郁症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反应时间比正常组延 长 。 尽管抑郁症患者使用抗抑郁药进行干 预后症状得到缓解,但其社会功能损害往往持续存 在,这与其认知功能受损未完全恢复密切相关[38]
心境一致性知觉偏向
抑郁症人群的知觉偏向表现为对负性刺激尤 其是悲伤刺激有更好和更准确的知觉加工, 而对 正性刺激则呈现相反模式。
与正常人相比, 抑郁病人对悲伤面孔有更长的反 应时, 由于症状影响了他们对负性刺激的强度知 觉, 因此病人更多地将中性面孔解读为悲伤面孔, 而将愉快面孔解读为中性面孔(Bourke, Douglas, & Porter, 2010; Elliott, Zahn, Deakin, & Anderson, 2011; Gollan, Pane, McCloskey, & Coccaro, 2008)。 这种偏向悲伤情绪的面孔知觉甚至会持续到病症 的恢复期(Joormann & Gotlib, 2007), 增加了未来 疾病复发的风险(Bouhuys, Geerts, & Gordijn, 1999)。 Delle 等人总结了近年来抑郁症情绪知觉研究发 现, 病人对不愉快面孔有知觉偏向, 并对愤怒面 孔有过度反应(Delle-Vigne et al., 2014)。而与此相 应的是, 病人对快乐面孔的敏感度则降低: Jormann 和 Gotlib 让被试识别不同强度的面孔情 绪, 发现抑郁病人要在情绪强度很高的情况下才 能正确识别快乐面孔, 而对于悲伤和愤怒面孔则 不需要如此(Joormann & Gotlib, 2006); Yoon 等人 则采用二择一面孔情绪强度判断任务发现, 抑郁 病人很少将微快乐表情的情绪强度判断为比中性 表情更高(Yoon, Joormann, & Gotlib, 2009)。
心境一致性注意偏向
与正常人相比, 抑郁病人对负性刺激注意 增加, 对正性刺激注意减少, 病人会选择与其心 境一致的负性刺激进行编码, 而过滤掉正性信息 (Kellough, Beevers, Ellis, & Wells, 2008; Peckham, McHugh, & Otto, 2010)。在负性情绪启动任务中, 抑郁病人表现出对悲伤面孔注意易化(attention facilitation)增加, 即存在更强的情绪启动效应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Dai & Feng, 2011a), 而 注意抑制减少(Dai & Feng, 2011a; Goeleven, De Raedt, Baert, & Koster, 2006)。
抑郁病人对负 性信息存在内隐回忆偏向, 而正常人则对正性信 息有内隐回忆偏向; 病人在编码自我相关信息时, 这种偏负性的内隐回忆更加明显(Gaddy & Ingram, 2014)。抑郁症的负性记忆偏向还存在于错误记忆 之中。研究发现病人在错误记忆任务中比正常人 更倾向于把负性情境下的新词误认为是旧词; 同 样, 自我相关性因素在病人的错误记忆偏向中占 有重要位置(Wittekind et al., 2014)。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 限的系统(Baddeley, 1996), 它在情绪调节中维持 与任务相关的情绪内容而排除与任务不相关的情绪 内容, 并且可以影响积极和消极情绪(Vanderhasselt et al., 2012)。
然而, 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病人存在从 工作记忆中消除无关负性想法或记忆的困难 (Berman et al., 2011; Foland-Ross et al., 2013; Joormann & Gotlib, 2008; Levens & Gotlib, 2010; Yoon, LeMoult, & Joormann, 2014)。作为认知控制 受损的又一大表现, 患者在工作记忆涉及转移 (shifting)和更新(updating)情绪及非情绪表征的过 程中也存在异常(Lissnyder, Koster, & de Raedt, 2012; Lo & Allen, 2011)。这导致太多的负性信息 在抑郁病人的工作记忆容量中没有得到及时转移 和更新且一直堆积下去, 使得病人沉浸在负性情 绪内容中并表现出对负性无关信息的提取增加, 因而维持了抑郁心境(Yoon et al., 2014)。有意思的 是, 当无关信息为正性时, 抑郁病人并不存在工 作记忆解除困难, 相反对它的解除比正常人更快 (Levens & Gotlib, 2010)。
综上所述, 抑郁病人更容易回忆与自己抑郁 心境一致的内容, 这种记忆偏向在内隐记忆、错 误记忆中也都有表现, 负性内容一旦与自我相关 性结合还会增强该记忆偏向效应。该记忆偏向主 要由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调节, 但在皮层区也 有激活异常。此外, 病人在消除、转换和更新工 作记忆中的负性信息时还存在困难, 这是认知控 制损伤的一大表现。
心境一致性解释偏向
抑郁症人群的心境一致性偏向在认知加工的 各个环节(知觉、注意、记忆、解释)都有发生。根 据目前的相关研究, 我们发现此认知偏向的特点 为偏向负性刺激、偏离正性刺激, 以及认知控制 受损。
患者服药依从性
服药不依从是 临床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Chakraborty et al., 2009), 也是抑郁症复发、更大 的身体和心理功能障碍、更大的自杀风险及再次 住院的主要原因(Sun et al., 2011)。在接受药物治 疗的初级护理抑郁症患者中, 超过三分之二的患 者有复发史, 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首次治疗后 的第二年出现了复发(Lin et al., 2003), 抑郁症患 者的复发率在 40%以上(Ng, Smith, King, Ong, & Schweitzer, 2012)。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抑郁症的关联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形式”意指后福特主义的弹性积累(因资本可 跨国流动、在不同地区进行分工而产生的及时生产、外包制、雇用弹性工 时 、临 时 工 成 为 常 态 等 )、竞 争 力 论 述 (对 国 家 、公 司 、个 人 皆 强 调 “创 新 ” “弹 性 ”及 “企 业 家 精 神 ”;自 我 负 责 )、公 私 伙 伴 关 系 (国 家 与 私 部 门 合 作 , 共同发展服务或推动科技)、消费社会(在医药需求上,民众不断消费医 疗 商 品 与 服 务 ,直 到 身 体 达 到 健 康 为 止 )(Jes sop ,2002 ),等 等 。 20 世 纪 80 年代,里根与撒切尔将新自由主义在国际经济组织中逐步制度化,推进 和巩固了这些发展。这些特性同时也影响着抑郁症的发生。新自由主义 背景下,抑郁症的产生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冲突与适应交织 的复杂过程。 普通人得到的就是996、007.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强调的“竞争力”意味着时间效率化趋势的加 剧。要做到在短时间内比别人更有产能,就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 管理知识、外语能力、专业技能等。这种竞争力论述形塑新性格的养 成 。 雷 恩 (Lane,2007)提 到 ,“害 羞 ”“腼 腆 ”等 形 容 人 格 特 质 的 词 汇 ,渐 渐地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被定名且需要治疗的疾病。扭捏、内向、古 怪、不善交际等与害羞相关的气质,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 DSM)里 成 为 “社 交 恐 惧 症 ”“逃 避 型 人 格 障 碍 ”等 病 征 。 “害 羞 ”的 修 辞 内 涵 与 其 所 指 彻 底 地 转 化 了 ,面 对 “社 交 焦 虑 ”这 种 “疾 病 ”的 威 胁 ,人 们 只 能 “不 再 腼 腆 ”。 如 果 你 不 能 “开 朗 ”“自 在 ”地 表 现 自 己 ,害 羞 甚 至 可 能 成 为 个 体在竞争社会中的极大困扰。
此外,由于竞争力强调时间的效率化,这将促使拖延或慢步调成为 病态的或不道德的。“拖延”成为被谴责的行为,是个人缺乏自我管理 能 力 的 表 现 (Tuckman and Sexton,1989)。 “高 效 率 地 运 用 时 间 来 产 生 效 能 ”才 是 “理 性 ”和 “正 常 ”的 ,而 拖 延 是 “不 理 性 ”与 “不 正 常 ”的 ,且 不 符合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个体为自己负责的观念。即使是在休假日, 现代人也不会无所事事地度过,每分每秒依旧被“工作之外”的事(如有 规划的休闲)填满。资本主义的无尽发展使得个人对成功的追求没有 终点,人们要承受不断竞争带来的压力与焦虑。
另 外 ,马 丁 (Martin,2007)认 为 经 济 与 社 会 结 构 的 转 变 会 导 致 某 种 精神疾病的浮现比过往更甚。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激烈无情的 竞争愈发剧烈,这便鼓动了可增加生产效的“躁”。也就是说,竞争经 济体系要求高昂的生产士气、较高的劳动强度与效率等,这都需要“躁” 的 强 烈 情 绪 ,“躁 ”上 扬 波 动 后 则 无 可 避 免 地 下 沉 趋 “郁 ”,即 情 绪 跌 至 谷 底,缺乏工作的动力。这种分析或许稍显简略,但仍具启发性(宁应斌、 何 春 蕤 ,2012:112)。 在 竞 争 与 流 动 下 耗 尽 精 力 的 个 体 ,若 得 了 抑 郁 症 , 便 成 为 “不 想 动 的 (失 能 )主 体 ”,这 类 人 不 想 消 费 、吃 饭 或 出 门 ,不 但 退 缩,且恐惧有所作为。在新自由主义高度要求绩效的背景下,缺乏生产 与积极进取的竞争力当然会被视为严重的偏差行为,这也使得抑郁症 愈 来 愈 引 人 注 目 ( 宁 应 斌 、 何 春 蕤 ,2 0 1 2 :1 1 1 ) 。
以上的分析绝非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影响机 制实际上是一幅复杂的图像,但它并非会使每个人都产生负面的精神 状况。
由于全球范围内抑郁症人数不断增加 这个事实,以及后福特主义的弹性积累模式较先前的年代的确带来更 多精神疾病,因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个宏观的结构仍具解释力。
抑 郁 症 产 生 的 社 会 心 理 背 景 :个 体 化
个体化的普遍现代心理与抑郁症也有关联。这与资本主义高度发 展 ,人 们 逐 渐 脱 离 传 统 社 会 有 关 。 贝 克 (Beck,1999)指 出 了 当 代 人 面 临 的窘境:个体化的矛盾。也就是说,一方面,人逐渐从传统的信仰与规 范中解放,但却面临着信仰与规范的丧失,陷入孤立,失去传统社群网 络的支持;另一方面,当代人又面临着许多社会风险。在这种个体化的 矛 盾 下 ,人 际 互 动 也 从 “对 人 的 信 任 ”转 变 为 “对 系 统 的 信 任 ”,但 对 系 统 的信任(如对各类专家、政府、金融、医疗系统等不得不托付的信任)却 使社会具备高风险且无法预料的特质,人们随时都有焦虑的可能。这 样 的 焦 虑 被 吉 登 斯 (Giddens,1990:92)称 为 “存 在 性 焦 虑 ”(existential anxiety),即 被 本 体 的 安 全 系 统 是 否 完 好 所 高 度 影 响 的 心 理 状 态 。 人们必须藉由不断的反省,视察自我的生命史,来确保自我生活的 连 贯 性 及 秩 序 感 ,以 维 持 本 体 安 全 感 并 避 免 焦 虑 (黄 瑞 祺 ,2000:91)。 而这又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强调自我责任、自由及竞争有关,这使得现 代 社 会 中 的 主 体 具 有 高 度 “反 思 性 ”的 特 色 。
由 于 交 通 运 输 的 革 新 与 信 息 科 技 的进步,时空压缩的感受比以往更为强烈,因而资本可以快速地周转。 而生产时间的加速也需要快速的交换与消费来配合,消费社会随之到 来 ,民 众 的 消 费 欲 望 大 大 增 加 (Harvey,1990)。 在 快 速 消 费 时 代 ,消 费 品的淘汰更换更加频繁,人们常会不满足于现有的产品,而且总是有更 好的产品很快就出现,喜新厌旧成为常态,人愈来愈无法安于现状。
在这种状况下,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呈现为多重矛盾。去传统化带 给人们不受传统局限的开放机会,但同时也失去了依循传统的安全感; 人们会计划未来,但也担忧未来。
尽管中西方个体化发展的脉络不同,但整体而言,个体化已是全球 趋 势 。 一 方 面 ,新 自 由 主 义 全 球 化 要 求 个 体 有 “竞 争 力 ”“冒 险 进 取 ”“弹 性”“流动”,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影响下的弹性积累制使商品 日益多样化且鼓励消费,加上新科技(如网络、手机)的出现使欲望生产 大幅跃进,更强化了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塑 造了当代社会的图景:一方面,社会普遍个体化,自我变成一个反思的 事业(人人被鼓励实现自我);另一方面,个体又面临竞争压力,被迫进 行大幅自我转变。因此,当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运作与社会的自恋文 化潜质相配合,一旦自我筹划太过用心,万一失败,个体即对过去所爱 的自我极端否定,就像失去爱人一样,失去意义感,产生自我哀悼,患上 抑 郁 症 (宁 应 斌 、何 春 蕤 ,2012)。 因 此 ,新 自 由 主 义 导 致 外 在 环 境 与 个 体化的双重变化,个体心理层面的冲突愈发严重,这为抑郁症的产生提 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