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刚川》引发的思考
最近反映朝鲜战争的献礼片《金刚川》在影院上映,因为结构上情节上的相似,于是便有一部分人看过之后拿这部电影和《敦刻尔克》等影片对比,相互拉踩,甚至跑到一部17年上映的电影下面给出恶意低分评价,令人十分迷惑。(其他类型的评价也很多很复杂,这里暂且不拿来讨论)
当然,没有看过就没有评价的权利,现在这两部电影我都已经完整地看过了,那么以下就是我个人对它们的评价,以及对有关类似事件的一些思考:(剧透警告!!!) 1、开门见山地说,这两部电影像不像?很像。可以说两部电影有非常多的相似点:都改编自真实战争事件,有三条叙事视角(其中还都包含士兵和飞行员的角色),某些事件在不同视角被反复提及,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争分夺秒的意涵(敦刻尔克争取尽快跨海撤退,金刚川争取尽快跨江进军),甚至部分镜头和配乐也有相似的痕迹(比如秒表声和音效化配乐)。
但是,仅以这些相似点说《金刚川》抄袭前者,显然是并不妥当的。
二者的结构严格来说并不相同,《敦刻尔克》的三条叙事线采用了平行剪辑的技法,相互穿插来组织叙事;而《金刚川》则把三条线分成独立的三段来进行展现。二者的故事和主题则更是大相径庭,《敦刻尔克》其实是一部战争背景下的惊悚片,目的在于展现出撤退路上危机四伏的临场感,体现出战争下人性的多样与异化;而《金刚川》的主题则较为传统,更多的是对战士们伟大牺牲的歌颂与致敬,也比较契合其献礼片的定位(虽然影片第二段看起来似乎偏离了这一主题,但整体主题我认为依旧是歌颂)。
我不是主创人员,没办法获知《金刚川》在拍摄的时候有没有受到前者启发,但需要认识的是,这些技法和叙事方式在影视作品中都不是首创或者独有的,为其安上抄袭的罪名实属没有必要。 2、我如何评价这两部电影?孰优孰劣呢?我只能说,质量是客观的东西,但评价难免掺杂主观。这不可避免。所以以下部分是我尽量以客观维度作为基准对双方的主观评价,你不一定非要认同。 3、按上映的时间顺序,首先讲讲《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由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讲述了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
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被德军逼到法国敦刻尔克海滩,此时丘吉尔启动“发电机计划”,动员大批船员和人民帮助从英吉利海峡对岸撤军,在一星期时间内撤出了近40万有生力量,其中一大部分参与了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反攻,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需要承认,这不是一个好拍的故事,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著名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其最终的结局,怎样保持悬念与紧张感是一大问题;其次,这不是一场胜利的战斗,它不会有战争片惯有的大场面,以及振奋人心的结局,由它改编的电影注定是反套路反高潮的。而诺兰也显然明白这些,所以他最终拿出了一份非常独特的答卷。
三条聚焦于小人物的主观叙事视角,分别拥有一周、一天、一小时的时间跨度,贯彻全片的平行剪辑技法,陌生的角色设置,看不到的敌人,令人意外的叙事交汇点,而在具体的叙事上却又选择了极简化的处理。这样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临场感,让观众时刻为下一幕可能出现的情况感到担忧与紧张。出色的音视效质量,大量的实拍实爆,汉斯季默以谢帕德音调为原型编排的配乐,都进一步为成片效果提供了保障。
在主题的表达上,这部电影其实并没有那么迫切的欲望。影片里涉及到的很多道德困境讨论,其实都只是浅尝辄止,很难从中归结出单一的主题。非要说的话,我认为其更多展现出的是战争环境下最原始的人性以及被特殊环境异化或凸现的道德观念。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一艘渔船只能载下有限的人,几名士兵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而企图将冒充英国士兵逃命的法国人赶出船舱送死,主角的道德感让他拒绝这样去做,但当其他人要求他代替法国人去死的时候,他也一样不愿意。当道德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也许没办法真正做出选择,这重困境没有答案,导演也很聪明地让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冲散了这场讨论。而另外两条线的角色则相对简单一些,老船长和飞行员是典型的正面角色,也代表了战争中的民众与英雄形象。比较耐人寻味的则是那个由希里安墨菲饰演的军官,战争在他身心留下的创伤清晰可见,前后判若两人。而这些内容则会在影片结束后令观众回味许久,认真思考过后才会体会到个中意味,而不是导演写一大段台词直接告诉你我到底在讲什么,解谜的参与感很重要。
但同样的,这部电影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缺点,首先极简化叙事是一把双刃剑,他在令观众可以排除干扰,一心沉浸在当下情节的同时,也难免会削弱角色的立体程度,直到观影结束,我们不知道这些角色的过去和未来,只是一瞥短短100分钟的故事切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在获得大量奥斯卡提名的同时唯独缺少了角色类的奖项。这一点究竟是好是坏,见仁见智。此外,就像之前说的,这部电影注定不会是传统的战争片,这也导致一部分观众的观影预期和体验相悖,他们并不会去试图理解这种叙事结构,也自然不会去费时思考或体会。总的来说,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绝对是最独特的那一种。 4、那么接下来谈谈《金刚川》,它有优点,也有问题。先谈故事,不同于《敦刻尔克》在真实故事大背景下进行的小人物创作,《金刚川》的故事近乎于原创。
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可能取材自发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迹。但是电影为了紧扣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转折点作为背景,把叙事时间起点设定在了1953年7月12日,第二天金城战役就爆发了。也就是说电影中取材的故事是发生在5月份的,但是为了将金城战役作为发生背景,所以改编到了7月份。这是很正常的艺术加工,无可非议。整个故事的逻辑也基本自洽,讲述了志愿军将士在美军的一再轰炸下不断修桥守桥,与之顽强作战,甚至最终以搭人桥的方式来保证队伍通过金刚川,参与最终金城战役的故事。(该段历史背景分析部分来自豆瓣 @二十二岛主 的影评)
全片分成三个主要的视角:一名步兵、一位美军飞行员和一名炮兵。三个视角的故事被依次播放,最终相汇并继续向前推进直至结尾。电影的摄影、调色和音视效完成度都很高,尤其是据说这部电影还是在两个月内赶工完成的,让这一点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工业在近些年的确有了长足进步。更令我惊喜的一点,是这部电影很难得地让我在国产战争片里注意到了配乐的存在,很多段落用到了很少在国产战争片中会听到的旋律和配器,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肯定。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一次很大胆的在战争电影上的结构创新尝试,尽管这次尝试的最终结果或许很难称得上成功。
结构需要为剧情服务,情节也需要依结构来编写,二者不一定都要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契合的,而《金刚川》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多视角分段叙事的重点在于故事独立而相映成趣,彼此关联,却又缺一不可,共同推进叙事,多个视角依次出现令人恍然大悟,最终拼成完整的故事拼图,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像《金刚川》中的三视角讲述的却几乎完全是基于同一个故事,缺少了哪一段都不会让人产生故事连贯性的缺失感,甚至出现了大量重复镜头,如此一来,分段的结构难免会让人产生重复叙事之感。更不用提前两段叙事实则并没有什么剧情可言,第一段士兵只是目睹了整个故事,结尾处长官和暗恋的女兵被炸死,情绪正要切入高潮,故事结束。在这整个过程中,电影并没有直截了当地阐明他在做什么事,观众也并不会觉得他对整个故事的进展造成了什么影响,那么这其实和一个客观视角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段则存在另一种问题,这段从一个美军飞行员的视角出发,他的战友被志愿军炮兵打死,他视死如归要和炮兵决一死战,最后被炮兵击落,故事结束。这个视角的加入很令人意外,因为在我们过去的大多数战争片中,对敌人的刻画往往都是片面和刻板的,我们很难看到有血有肉的敌人。所以这个段落如若单独拿出来讲,其实是值得称赞的。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一段的情感表达与整部电影相悖,也很难融合,甚至反而会冲淡其后第三段叙事的情感与主题表达。通过双方刻画,来体现士兵都只是常人,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情感,只是因为对彼此的陌生与立场的对立才被割裂,不得不拼得你死我活。这个角度不是不好,对战争的反思和批评一直以来都是战争片常见的主旨之一,只是用在这里并不合适,或者说是导演有表达反战思想或人性人心的野心,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没有在整体上实现表达的统一。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歌颂,是向我们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将士们致以敬意。而且这种主题基本在其他三段里是明晃晃告诉观众的,这就让观众回头去想第二段时观感很诡异。不是不能多元主题叙事,而是你四个段落表达四个主题叫多元主题,结果你四个段落里三个是一样的主题(甚至是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告诉你的主题),一个是其他主题,那难免会令人感到不和谐。
从第三段开始,可以说整个电影才真正切入正题。开始有了立体饱满的角色与角色关系,以及角色在情节中的参与感。张译的演技爆炸,可以说他才是这部电影里真正的亮点。这一段其实和第二段基本讲了同一个故事,炮兵的战友被飞行员炸死,所以炮兵和飞行员决一死战。但由于我们刚刚才看过这个故事,所以仿佛有了一种被剧透过的感觉,我们知道他的战友会被炸死,知道他会复仇,也知道他的复仇会成功。同时,由于前一段我们与美军飞行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情(我认为导演的本意如此,但实际上我很难在这部电影里真正和美军共情),导致这一段原本应该很强的情感张力被削弱。
最后一段三线汇合后回到了传统的煽情,搭人桥的情节河很震撼也很感动,还算不错的收尾,但也并不亮眼。可以说,把整个故事的前两段拿掉或者是改成多线并进,根本不影响叙事,反而效果更好。那么这个时候,现有的结构就反而变成了一个累赘。除此之外,电影的剪辑也略显混乱,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主观视角该有的分离感,在三个故事里都有各自主角明明看不到的对方视角里或是客观视角里的镜头(开幕的两个空镜真的完整地重复了三遍也很是迷惑的点)。后期特效也有些问题,部分爆炸戏的痕迹感真的很强。此外,这部电影的真实感也有待提高。美军飞行员可以开着机舱门不戴面罩,戴着牛仔帽喝着酒驾驶、几个人配合都打不下来的飞机,张译只剩一条胳膊一条腿反而打下来了、所谓的湍急的河流,却看起来一点也不湍急,甚至最后可以由人直接站在水里组成人桥等等情节,都表明这部电影写意大过写实。
总之,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体现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和新兴导演们尝试和学习的勇气,也的确创造出了一些闪光点,最后的结局也很感人。但结构与情节之间的不匹配,单薄却重复的叙事,割裂的主题,粗糙的部分技术环节,匮乏的真实感,都让它很难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作品。
5、那么,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两部电影的评价。如果按照豆瓣的五分制,《敦刻尔克》在四到五星会比较合理,《金刚川》的质量则更接近三星附近的水平。
6、下面,聊一下别的。三个问题,好主题就一定是好电影吗?我们是否要因为某些不可撼动的主题而过分拔高对电影本身的评价?由此延伸的,否定一部电影就意味着否定它的主题吗?显然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否定的,这是一切关于文艺作品讨论的前提,但网络上很多人却不这样觉得。你批评一部爱国主题的电影(甚至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切被关注的国产电影),那你就是不爱国,就是精日,就是美分。这种逻辑令人匪夷所思,但它却一遍又一遍地在现实中上演,传播,扩散,愈演愈烈。我们没办法去评价,去比较,去建议,因为会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甚至会被反扑。《星际穿越》在《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因为题材相似,被拿来比较,立马迎来了大量的一星差评。《敦刻尔克》就更惨了,上映时档期撞《战狼》,直接被买大量恶意营销,甚至因为题材原因直接被喷乳化(?),现在因为和《金刚川》结构相似又迎来一次相似的命运,实属无奈。
此外,《金刚川》自身遭遇的评价也是同等的迷幻,因为一样有人打着这部电影不爱国的旗号去打低分,理由则更像是行为艺术:出现了美军视角所以不爱国,牺牲太多人打得太艰难所以不爱国,一炮打掉飞机打得太简单所以不爱国,中国军人没美国士兵帅所以不爱国(?以上理由都是在各个平台真实看见的,果然现实永远比电影荒谬)。而类似的事情在前一段时间的《八佰》身上才刚刚上演。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知道中国文艺作品未来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的,文艺评论的方向又会被扭曲到哪种程度。投机者伺机而动,仗着各种特殊的政治正确,借势起力,自我阉割;键盘侠分割立场,听风就雨,任人煽动,闭目塞听,针锋相对,自我审查。前路如何,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