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保险配置上的一些常见误区
作者:王一旭,医学硕士,从业于国内某知名保险经纪公司 这些年来接触了很多客户,有外籍人士、公司管理层、高知人群等等,不少曾在买保险这个问题上踩过坑,因此在这里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保险配置误区,供大家一起学习。 1、买之前最好不要体检 接触过一些买保险的新手,想当然的认为在买保险之前进行体检,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保险公司负责。出发点很好,但实操上却大错特错。 在实际投保时,只要你以前没做过体检或历史体检均无异常(同时需无症状、体征),保险公司就会默认你是健康体,可以顺利通过核保,哪怕你身体中有未被查出的潜在疾病。若以后发病,保险公司也有义务负责(前提是该疾病为合同中列名的理赔项目)。 此时若画蛇添足去体检一下,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查出无关紧要的指标异常还好,万一直接确诊某些较重的疾病,能买上保险的可能性就变为0。 举个常见的例子,平时健康的年轻人,如果做体检查肿瘤标志物发现异常,以后买保险可能就买不上了,因为保险公司通常认为有肿瘤风险。但实际上肿瘤标志物异常就一定有肿瘤吗?其实这两者没有必然关系,肿瘤标志物也不应作为年轻人的常规检查项目,但有些不明就里的医疗机构可能就给他查了。同样的例子还有甲状腺超声查出甲状腺结节等,这都会影响以后买保险。 所以,我的建议是配置保险之前不要去做体检,每年一次正常体检,项目不宜过多,不要查那些与年龄、身体不相符的检查,比如健康年轻人去查肿瘤标志物等等,查的东西越多,异常的指标可能就越多。 当然因噎废食也不建议,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还是有必要的。 2、耳熟能详的品牌不一定最适合你 普通人限于信息鸿沟,了解到的保险品牌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国内光人寿保险品牌就有上百种。但你说不同品牌间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并没有。你像工银安盛人寿和平安人寿,同样是大到不能倒、经营稳健的品牌,知道后者的人远远多过前者,只因为后者广告做得非常好。但作为消费者来说,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产品溢价来为这些广告费用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 那业内人士给自己买保险的时候会如何选择?从我们眼中看来,在某些产品上,前者可能要好于后者。在差不多公司实力的情况下,我反而更愿意去选择那些广告打的少的品牌,更好的保障,更少的溢价。当然,实际在选择产品时,不同险种还有很多其他的考察维度。 3、买保险不要有薅羊毛的心理 前面说到买保险不要为品牌付出过高溢价,反过来过于便宜的保险产品也要留个心眼。保险不是工厂流水线里的产品,是成本是相对刚性的,其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死差——赔出去的钱,比预期的少; 费差——运营成本,比预期的少; 利差——投资收益,比预期高。 这些年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抢夺市场,不断让利消费者,来源于死差和费差的利润,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主要利润来源,是利差。但利差又非常考验公司的投资实力。 如果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上过度激进,让利太多,以后在投资上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长期来看,不利于公司稳健发展,对手握长期保单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不利的。 所以,保险产品我不建议买太便宜的,让消费者能获得一个性价比不错的好保障,保险公司也有钱赚,是一个最佳状态。 4、孩子和父母不应该成为你的保障重心 爱子心切和孝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把本来不多的保费都用来给孩子和父母买保险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从家庭财务上来说,孩子和父母不能带来多少现金流。 设想一个极端情况,如果你作为一家之主没保障,生病了失去经济来源,不仅孩子和父母的保费交不上,还要为高昂的医疗费发愁。而反过来如果孩子没保障,尚还能通过你的收入来应付突发情况。 所以比起盲目亲情,算经济账更重要,在保费有限的情况下,谁的产出大就优先保障谁。在风险来临时可以及时获得经济补偿,保证现金流不断,把保险的保障作用发挥到极致。 限于时间关系,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后续还会陆陆续续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