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五卷读书笔记
灵帝比起桓帝更不如,不仅大肆封赏,还称他们是阿公阿母。更是动辄大怒,让大臣下狱,并容忍十常侍们将明知最忠诚于自己的宦官弄死。有汉一代,诚如司马光所言,是律法最为严厉的朝代,不仅对民,而且对于重臣均是如此。朝臣奏疏如果惹恼皇帝,轻则免官下狱,重则杀头族灭。其被诛灭的大臣,恐怕也是历代之首。从这一点,汉代的政治是甚为野蛮而血腥的,还未建立较为文明的君臣关系。如此情形之下,朝臣们只能保命,哪还会说出真实想法,更遑论制度创新?
此时,已是黄巾作乱,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曹操也出场了。他甫亮相就不凡,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灵帝当政时期,真是内焦外困。外患不息,内乱频仍,党锢未解,宦政尤炽。以灵帝的智商与修为,给个太平盛世,恐怕也会危机四伏,更何况如此乱世,他哪有能力去摆平?阿母、太监公开卖官,他竟不以为然。宦官甚至都统领三军外出打仗,这样的朝代焉能不败?在汉廷关键历史节点,竟然将这样的草包推上最高位置,简直就像历史在开玩笑。
又一个短命皇帝,灵帝死时三十四岁,在后汉末期已算长寿了,好在还留下两子,长子继承了皇位。一大臣评价灵帝,说他很聪明,可惜被周边小人所蒙蔽。如真有眼光与判断力,权力在握,还怕被宦官欺骗吗?
何进是个草包,性格犹疑,拿不定主意。袁绍多次劝其诛杀太监,他手握权柄且有重兵,却一直不敢,只是不停地向太后上疏。曹操听说后大为嘲笑,称宦官其实根本不足虑,他们作乱是其背后的力量。况且像这样的事悄悄做就行了,还炒得天下皆知。曹操果然是枭雄,判断力极准。何进反被警觉的宦官设陷以谋逆诛杀。董卓倒是果断凶狠,三下五除二就掌握重权,诛杀太监。只是胃口太大,眼中无人,且行为粗鄙。不但要换皇帝,而且时下群臣,得罪了不少,为自己树敌甚多,也埋下了祸根。
董卓当政,皇帝已成摆设,献帝几无踪影。董卓之暴虐,亦是少见,虽然在乱世中能强势出头,但必不长久。将所有人逼成自己的敌人,还能走多远?只有像曹操那样的人,才会开疆辟地,笑傲江湖。
三国人物,陆续登场。中国改朝换代之时的乱世,确实给身处底层的人很多机会,让他们能够叱咤风云,做出一番在承平时期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来。相反,以前一直占据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在这朝代变换之中,有成就者寥寥。
董卓在历史舞台上来得快,去也快,号令天下未久,在其权势最盛之时,却无预兆地被诛杀,且死后被点油灯,死亦无尊严。貌似强大的东西,其实衰败也很迅速。以武力维持的权力,必然丧于武力。
王允策反吕布杀了董卓,不过却优柔寡断没有追惩其拥趸,除恶务尽,结果反受其害。李傕及郭氾带兵杀入,重新把持朝廷。本来王允在外留有重兵,李郭二人有所忌惮,不敢动王允。不过两人愚忠,听到诏令马上进京,皆被诛杀,并导致王允死去。真是腐儒误事,司马光也忍不住评论说,这些人缺乏一点变通。相反,像曹操、刘备之类的人物,却正纵横捭阖,真是时代变了。
乱世之中,对有些人是机会,对另一些人则是灾难。有的应付裕如,最后飞黄腾达;有的则时运不济,死于乱军之中。像曹操这样的人,天生就是枭雄,最能掌控这样的局势。孙坚父子也是人中蛟龙,年纪轻轻就已能厕身其间,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如荀彧者,则思维缜密,颇有远见,不但苟全性命于乱世,还能闻达于诸侯。但大多数人则被投入时局的绞肉机中,即使像袁术袁绍兄弟这样大家世子,也只是这样历史中跑龙套者。而像献帝,就只能作为一个招幌,让人挟持着以令诸侯。
李傕与郭汜这样人物,竟然也能把持朝政这么久,可见当时的汉廷,都是一帮什么样的腐儒。后来两人因妻子的挑唆而反目成仇,这才为灭掉他们创造机会。当时的战争也真是残暴,动辄就是斩首数万级。献帝离开长安后,长安竟然是人相食,最后成空城,了无人迹。一位将写在被围城之时,竟然也是杀掉自己爱妾,分与将士吃。
乱世出英雄,当然也出狗雄。混战之中,洪流奔涌,泥沙俱下。东奔西突中,许多枭雄就此湮灭。另一些则有大略,迅速崛起,如曹操,此人心胸甚是宽阔,颇有见识,且真是礼贤下士,将荀彧荀攸及郭嘉纳于帐中,言听计从。刘备此时尚弱小,东走西窜,寄人篱下。幸亏遇到诸葛孔明,方能三分天下。这个时候,正是谋士们的黄金时期,只有战国时期可以比拟,其后亦不多见。
吕布才是天生的三姓家奴,心无定性,也无定见,只信手中之刀,没有任何道德操守,当然亦无胸襟与抱负,纵横江湖而已。其有勇无谋,且对局势缺乏清醒认识,过高估计自己。而且不断改换门庭,多个主公死于其手下。虽然呼风唤雨一时,终究难逃横死命运。此种人只能生于乱世,也必无于乱世。
二袁志大才疏,名门之后,却甚少谋略与胸襟。两者是堂兄弟,却反目成仇。袁术更是心胸狭窄,还判别不清形势,还未成多大气候,就急着黄袍加身先称帝,又很快败去自杀而忘。而袁绍虽然当时兵力强盛,不过仍是不能容人,且优柔寡断。征求谋士意见,却从不听取。时人均不看好他,料其必败。果然如此。相反,曹操、孙策、刘备开始崭露头角,三国时代开始了。
曹操乃一代雄才也,最有帝王相,却至死未称帝。并非不敢称,其兵强马壮、谋士如云、勇士如雨,且其本人雄才大略,而是有着全面考量。帝位于他,唾手可得,能如此长久忍受权力的诱惑,除孟德外,历史上有几人?读其诗词歌赋,对人性认识透彻,对历史体悟甚深,对政事军事亦是通达,很多治世方略,也是甚切时弊。且能礼贤下士,胸襟开阔,知错即改。如此人物,历史罕有。
袁家败得如此之快,袁术死去不久,袁绍也吐血而亡。袁绍的优柔寡断,也体现在其选嗣上,至死也未定下继承人。结果两个儿子相争,反目成仇,各自领军大战。与其父亲一样,也是寡断少谋,且一意孤行,最后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挺能容人,胸有大志,这是他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特质之一。陈琳在袁营时,曾作讨曹檄文,将曹氏买了个痛快。后绍死陈琳归顺,曹操只是说了句,你骂我也就行了,何必累及我的祖辈及父亲呢?不过仍给了陈琳官做。袁绍死后,从其营中搜出许多书信,很多是曹操手下所写给袁绍的。曹操大度地让将所有信烧掉,说昔时绍强操弱,给自己另寻出路,也属人之常情。此前本在他帐下的关羽,悄悄溜走去找刘备。曹操喝止了想去追他的手下,说各为其主,让他去吧。这也为自己在今后留了一条后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记前仇,不记人过,果如是也。
诸葛孔明出场,给四处颠簸的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算是启动。刘备有大志,也有容人之量,但心无韬略,力量也太弱。他能在乱局之中奠定一份基业,也算是上天眷顾了。
三国正史,与小说三国演义差距颇大,不仅是史实,多有引申编造;其史观亦颇有问题,扬刘贬曹,且采用移花接木手法,构造了一套历史。对历史造假,其实最可怕的就是此种,大部分史实为真,但通过对部分关键史实的歪曲与编造,就能轻松地制作出一套传达自己意愿及意识形态的历史来。三国演义以评书的形式,影响多少代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
读通鉴第六十六卷。其中有一段曹操对各大臣与将领的自白,说自己早年被指孝廉,就一直担心别人会认为自己智愚,只能勤力为之。而在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时俊杰之后,其最大理想就是死时能立一墓碑,上书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人生也就可以交代过去了。他说,如果不是因为他,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想一想,说得也没错。至少从其生前行文及所留下的诗人来看,他并非一个贪恋权力、超自己创立王朝之人,否则凭其实力,真无人可抵挡,不用拖到儿子那一代才完成。
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即使如曹操这样的人,有着篡汉当皇帝的实力,仍安心当着臣子。却为了被封作魏国公,而将有异议并劝阻他的荀彧逼死。那可是他所倚重的谋臣啊。
读中国历史,甚少见到当时的社会形态及普通人的生活,不是朝廷上的君臣关系,就是不断的征伐与杀戮,普通人只是用来增加被斩首的人头数量。其实这样的历史看多了,就只觉得中国的历史只是不断地重复,事件都一样,只是由不同的人来演绎。认真想起来,王朝的更迭与国家的兴亡,又与普通百姓有何关系?他们该种田该纳税该从军送死,无论何姓登台,他们都得执行,顶多也就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读中国历史,写战争居多。即使承平之时,亦不断有反叛与骚乱。阅读战争之中的历史,其实最无趣,简单乏味且单调。即使如三国这样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期,亦不过是无尽的杀戮,满目皆是斩首数千数万级。爱好和平的民族?还真是想多了,自古而今,一切纷争皆是以暴力来解决,妥协这个词从来不在我们词典中。
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太子之争,历来关注甚多,大多认为曹植更有才华且性格敦厚,更堪重任。并臆想如曹植上位,也许历史会改写。其实如曹孟德这样的枭雄来说,其识人非凡人能比,当然面对儿子,或许情感因素会短时影响其判断,不过最终选择曹丕,亦在意料之中。曹植只是个文人,太过情绪化,远不如曹丕冷静有谋略,并能从善如流。这些恰恰就是一个政治家的品质。
孙权在吕蒙死后,很有感慨地评价了其手下的三大重臣,一是周瑜,一是鲁肃,再就是吕蒙。对周与吕话语不多,对鲁肃则细数其两长一短。虽则一再强调自己不因其短而忘记其长,鲁的两点让其受益良多,但提及其短,也就是鲁建议将荆州借与刘备,说明孙权对鲁肃此建议所造成的后果一直耿耿于怀。现在虽然夺回荆州,也无法让其释怀。历史上的鲁肃其实是个颇有眼光且有谋略之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将其漫画化了,让读者认为他只是个屡屡受骗的老实人。如果当时鲁不竭力主张孙刘联合,怎会有现今三国鼎立、孙权雄居东南的局面?一时的得失无关大局,作为主政者,眼光与胸襟确实得长远与宏大一些。
司马光在六十八卷结束时,曾长篇大论谈到了汉朝衰败的原因,同时认为曹操未取代汉廷而登大统的原因,是因为汉室一直以来风俗教化的结果,称其有忌惮。说得也没错,但也太小看曹孟德了。曹氏的韬略与判断,历史上真无几人可比拟。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取代汉,数百年的大汉王朝至此结束。三国豪俊之中,曹孙刘无疑更有大家气象。曹操是最杰出者,文韬武略,历史无二。识人、用人、容人,也是无人能比,因此聚集在他麾下的文臣武将最多。作为主政者,对手下建议称善者甚多,而直接否决者少。且知错能改,甚少芥蒂。孙权与手下众臣也相处融洽,也有容人之量。刘备则比较复杂,三人中最无资历出身及本事者应属他。其识人用人容人上也问题颇多,他与关张之间的关系,决定其格局与命运。总的看来,关张在其前期助益良多,而后期则成为负资产。为关张报仇而不惜与孙权为敌,并不顾反对急切称帝,这两点加速蜀汉的失败。
孙权颇有谋略,嗅觉很敏锐,且能屈能伸,所以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凭长江之险割据江东,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在曹刘皆称帝之时,却不要如此浮名;在从刘备那里夺得实利之后,又向曹丕称臣。在与魏的交往中,也颇能左右逢源,坚守自己的利益。陆逊在大败刘备之后,亦是穷寇不追,留下蜀吴重新联手的后手。他在后三国时代,见识与手腕明显高出曹刘。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啊。曹丕比其父真是差距巨大啊,不说谋略与胸襟,仅是纳谏的程度也差了一大截。而辅佐的人日见稀少的刘备,则就回复旧模样,从英雄变狗熊了。
诸葛一生惟谨慎。他有谋略,也有眼光,但识人上有问题,如在用马谡上。在拔擢人才上亦不够大胆。因此,随着前代俊才逐渐凋零,手下竟然无人可用。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这在鼎立三国中是少见的。这源于诸葛孔明的事必躬亲,实则是他对手下的深刻不信任。通鉴中写了这么件事。他自己亲自来修簿记,手下劝阻他,为什么这么点小事也要亲力亲为?你自己做,费力劳神还不一定就比专业的人干得好,应该把这些时间花在你应该管的大事上。还举例说,宣帝坐车出门,路遇杀人而不管;碰上了牛喘气却停下来,仔细询问缘由。前者无非是路人争强逞勇,是偶发事件,自有有司去管理。他直接介入反而让事情难办。而喘牛则是异常事件,或许是天灾的先兆,与粮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曹丕去世,得年仅四十岁。陈寿对其评价偏高,认为其有才华,文学甚佳,如果心胸更宽阔一些,应该能够成为一代贤明君主。其实曹丕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应该算是不合格的,顶多也就算中规中矩而已。其父为其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也为其留下一帮能臣,可惜他未能善用。不但缺乏乃父的雄才大略,还不具其宏大胸襟。对于臣下进谏,他否决者多。还斤斤计较于臣下的小过,甚至翻历史旧账,将以前得罪过自己的属臣,随便找点碴处死。这样的人,不及其父十一,何敢称贤王?
诸葛孔明绝对是治世之能臣,不过在乱世中却缺乏纵横捭阖的气势。他对格局及情势有清醒的认识,也有解决问题的谋略与胆识,所缺乏的是君王般的气度。因此在刘备去世之后,他似乎缺少了主心骨,有些独木难支。他的六出岐山,连年征战,也是对既定战略太过执着,不知变更。以蜀汉之小与弱,生存下来是第一重要的,已没有了消灭曹魏的能力。诸葛其实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却不愿承认,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列出数个理由解释为何不断出兵的原因,为己辩护。诸葛痴迷于伐魏,耗空了蜀汉的国力,加速其死亡。
孙权最终还是称帝了。从逻辑及战略上来说,这是必然的。他应效忠的汉朝已经灭亡,曹魏是东吴的敌人,而号称继承汉室的蜀汉,孙权也无法向其效忠。因此自己称帝立国,与魏蜀平起平坐,在战略上就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他称帝时感谢了周瑜,但对张昭说,如果听他投降曹操的建议,现在就只能去乞食了。羞愧得张昭葡伏在地,冷汗直流。不过孙权还是有谋略与心胸。当蜀使在廷上畅述蜀汉美德时,他又说,如果张昭在,就会当场呵止,不会出现如此场面了。于是又对张昭加官进爵。
曹植因皇室之间相互隔绝无法联络,且分封外地不能赴京之事,向皇帝也即他的亲侄子写了封陈情表。简单之事却下笔千言,皇帝回复之后更是声泪俱下。文章倒是好文章,蛮好读,但作为一篇呈给皇帝的奏折来说,真是不太合格,堆砌词汇,空洞无物。因此,曹子建还真是更适合做文人,他比曹丕更有才气。做皇帝玩政治,他还真不行。在他手里,也许曹魏都建不起来,只能向孙刘称臣。中国历来皆把学问与治世混为一谈,其实历史上像曹操那样学问才气与政治俱佳者,真是极其罕见。
孙权与张昭的关系很有意思。辽东的公孙渊称要臣服东吴,孙权大喜,不顾众臣反对,对公孙予以厚偿,并派两名臣下前往辽东。公孙觉得还是不敢得罪近在眼前的曹魏,于是杀掉两名东吴使节,又向曹魏称臣。孙权大怒,欲兴重兵渡海前去讨伐复仇。众臣皆曰不可,孙权执意要去。在此事上,张昭据理力争,惹恼了孙权。张昭是孙权的顾命大臣,是其母死前所委托的,他只能让其三分。只是说你说话不给面子,我怕哪天按捺不住手中的剑啊。张昭因此托病在家不再理事。此事过后,孙权自觉理亏,亲自上门去请张昭出来。张昭称病重拒不开门。孙权在外面呼叫,张昭亦不回应。孙权让人用土堵住张宅之门,张昭也从里面用土堆门。孙权怒,让人放火烧门,张昭才在儿子扶持下走了出来。真像小孩斗气一般。
诸葛孔明死去,他倒真是殚精竭虑,独力撑起了蜀汉。最后死于战场,还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他死前安排其身后继承者,除蒋琬、费祎及董允两三人之外,真是无人可用了。
当皇帝风光倒风光,但也真是不自由。而且自己旁边有太多的老师,总是眼盯着你,让你一举一动皆得符合规范,动不动引经据典,让你向前代圣王学习。甚至连你选妃立太子或者亲近某人,都得被其干预、被其数说。曹魏明帝带了顶帽子,穿了件半袖衣服,正好被大臣看到,被一阵批评,弄得皇帝也自觉没劲。人非圣贤,也没几个如曹操、孙权般有大略者,皇帝在这样情形之下,心理能健康吗?逮住机会不虐死臣下才怪。
三国这段历史并不长,却是一段比较复杂的历史,且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此时的文人武士,言必行行必果,颇有信义,也有胆气,重然诺,讲尊严。在此之后,中国社会逐渐痞化。
老年的孙权,似乎与青壮年之时相比,有较大变化。少壮之时,虚怀若谷,很有容人之量,识人与断事能力俱佳,且目标清晰,决策迅速。进入老年,各方面能力均减,处事非常情绪化。前述与张昭关系即是一例,宠信吕壹任其作威作福,构陷大臣,更是突出例子。虽然吕壹后面做得太过分而伏诛,此前已有数位大臣已因其死去,包括孙权所信任的重臣陆逊。其如此年龄是个因素,但最致命的是其长期当权,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其实历史上很多专制者皆如此。
司马懿亦是一雄才,足智多谋,颇有决断力,且对曹魏忠心耿耿。他与曹操很多相似之处。他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似乎处于完败地位。但孔明去世之后,三国就成了他的时代。因此胡三省在注中感叹,俗语说“棋逢敌手难藏行”,就是说的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