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记(八):开讲莫高窟展馆
本来这个月到敦煌的安排之一就是每天到图书馆,学习有关石窟和壁画的知识。此前的知识储备只够讲讲敦煌博物馆,这次也算一个新的挑战——讲窟。
莫高窟的石窟总共735个,有壁画的石窟492个,跨越十个世纪、十几个朝代、十几个民族,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系统地去讲壁画着实需要巨大的功底,今天我都还远不够格。
今年第一次去莫高窟就碰见了小金老师。小金老师正在带研学团,乘着空闲时间我们在复制窟听了他的讲解,他初中就开始在这个复制库附近挨个问游客“请问需要讲解吗,免费的”。
他如今才大三,已经是敦煌文化民间很重要的推广人。我们一行人在他的讲解下都在不停地惊呼“哇”“天哪”,这种不由自主的感叹估计吵着了不少游客。
那天之后我决定向小金老师学习,即使不算科班出生,凭借一腔热爱,想必也能有很多生动鲜活的视角。网络上莫高窟官方的解说词有限,且比较学术,我这样的民间人士啃不动。
于是我线上到知乎,线下到敦煌图书馆挨个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或者有争议的也向小金老师和身边学敦煌学的朋友们请教。有一次在知乎上打开了一个民间大神的分析,我整整看了三个小时忘记时间,这种感觉上大学之后再也没有过。
复制窟总共八个窟,陈列了北凉、西魏、隋、唐、西夏和元等六个朝代的代表窟,系统的展开了千年莫高从开始到结束的塑像、壁画发展历程。尽量把这八个窟吃透,也算是圆满了。我把洞窟的窟号都拍了下来,仔细去找洞窟对应朝代敦煌地区的历史背景,又看了不少其他民间人士对这几个洞窟的解释。
另一个美术馆1650门口挂着丝绸之路文明变化,对比莫高窟,彰显“世界的敦煌”,这个算我的强项之一。我也挨个看陈列做笔记,回来看中外不一样的解析。经过将近一周的整理,我准备上阵。
我第一个正式的客人是在大理开民宿的猫猫姐。猫猫姐早年已经周游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从埃及到印度,从希腊到中国,她是一个资历丰富的全球旅行家。
我在梳理世界文明变化的时候,猫猫姐给到我很强的反馈:“这个我在印度见过。”“我在某某博物馆也见过类似的。”“原来是这样,一下子就串起来了。”第一场讲下来反馈极佳,没想到能让一个有经验的旅者产生如此共鸣。
讲复制窟时有个杭州的大叔一直跟着,他们夫妻两二十年前也来过敦煌,这次遇见我们就一路跟着,最后猫猫姐提了一句:“讲这么好不考虑给点小费吗。”大叔马上掏出手机,他也很开心,还跟我留了一张合照并表示谢意。这天跟着猫猫姐在莫高窟逛了将近一天,后来又快马加鞭赶到市区博物馆听小金老师讲下一场。
后面来了不少人预约,有一天这两个馆我不停地给三批人讲,讲到复制窟赶人了,还没来得及给最后一波人讲完。好像也没我想得那么难,而且自己越讲越兴奋。
有一场一路跟着的游客是佛教徒,他每个洞窟都会虔诚的合十拜一拜,最后讲完的时候跟我们说:“我是个企业家,也很信这个,你刚刚讲的在我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谢谢你讲这么生动。”
其实要是没有生活成本,我也想像当年小金老师那样挨个问“你需要免费讲解吗”。这种成就感是赚钱是得不来的。
后来不停地有朋友赏脸,每个周末都有专门从各地飞来的朋友,还有朋友推荐的朋友,他们周五周六到,周一又赶着回去上班。大家给到的反馈越来越好,这也能让我坚定地把这件事儿给做下去。
唯一让大家有意见的是收费,每个人都觉得我收费太低,最后付费的时候都是超出我原有的定价,于是后来我也把价格上调,因为为爱发电过猛,电也不太够了。在这里感谢所有认真听我讲解的人们。
敦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可能性的地方,在这里大家被同一种文化连接在一起。许多游客在我疯狂的“文化PUA”下对敦煌有了更深的链接和情结,他们回去后又推荐新的朋友来,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循环传播。
当然,作为野生讲解,我也比较清楚自己的某些观点并非专业,也并非学术,离专业讲解员相差十万八千里。更像是一个“推销员”,加入自己的思考来为文化增值,引发人们的兴趣,进而去了解它、传播它。我也建议所有的客人集合官方与民间的各种观点,形成一套自己认为的体系,并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莫高窟离我们也很近,它是一个传奇,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他出一份力。
有一天我讲解完后在院史陈列馆休息,拿出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和现任院长赵声良共著的《灿烂佛宫》。志愿者小伙伴昨天在院子里看《我心归处是敦煌》还被人拍照并夸奖“靓丽的风景线”,正当我们谈论着樊锦诗的时候工作员姐姐们突然说道:“樊奶奶四点过来拍宣传片,十分钟后到。”
我们在房间里惊喜地跳了起来:“天哪!这不会是真的吧!”
这是我第二次有幸见到樊奶奶,更没想到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一时间开心得无语言表。我们跟着樊奶奶走了一圈院史陈列馆,听她讲了一些当年研究院艰苦创业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也听小伙伴讲过很多回,没想到能听见樊奶奶亲自讲。
记得上次见到樊奶奶时还在上海,她身材矮小,难以想象这瘦小的身躯扛起了多少东西。无论是她讲壁画还是院史,语言都很朴实,又接地气,能引得观众阵阵大笑。
她就是我永远想成为的人:朴实又低调,为自己所爱的事业终其一生。
后来我们问摄制组要到了跟樊奶奶合照的机会。我身高比较高,樊奶奶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清澈,也很可爱。此刻我并不觉得旁边站的是文博界的名人、感动中国的人物,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本来以为有很多话想跟她说,最后只是淡淡地打了声招呼:樊老师,您好。
后来我们跟在摄制组后面,我说:“为了这张照片我可以宣传一辈子敦煌。”摄制组大哥转头跟他的伙伴说:“听见没,这小伙子说要讲一辈子敦煌。”
值了。
幸好有勇气能讲窟,希望能独立、自由地讲一辈子,把敦煌讲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心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