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爱闲聊的人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不爱闲聊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想跟你聊,对你的话题丝毫不感兴趣,这个问题的人可以移步沟通话术相关的栏目。
这世界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真正不爱闲聊的人,比如我自己。过去我甚至引以为豪,因为觉得我的时间没有浪费在跟人“说废话”上,一直在创造价值。
也是接触心理学后,才发现自己心理问题太多了,这种是不健康的。不爱闲聊,其实并不是因为聊天的话题或者环境等客观因素,而是从小原生家庭缺爱,造成的表达和沟通问题,他们的内在是排斥这种“享乐型互动”的,也会因此切断和外界的情感链接通道。
不过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多多少少有很多创伤,我爷爷那辈给我父母那辈带来创伤,我父母人格的阴暗面,又如同基因骨血一般传递到我身上。
事业型、回避型、讨好型、理智型、内向型……这些人一般都有这样的共性。
不让自己享受快乐,听起来是不是amazing,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啊,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不断的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然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核心追求往往是成就感高于一切。
聊天的时候也会害怕挫败,“明明渴望与他人交流,却只能沉默。”如果不能像别人一样自如交流,很好的表达自己,就容易自我否定。
就这样一边羡慕周围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一边用沉默掩饰自己的紧张,慢慢就变成了大家眼中:不爱闲聊、高冷、不合群的人。
事业型伴侣多忙于工作,对待感情也像对待工作一样理性,有事说事,如果不涉及到大事,感情问题也不多聊。回避型伴侣在遇到感情问题的时候,多消极逃避,不想面对感情矛盾本身,不怎么跟自己的伴侣沟通,话特别少……其它几种的也是类似,很难面对真实的自我。你这样跟他们说,也只有被揭露和否定的“羞耻感”,不利于你们的关系。
他们是怎样成为这样的人的呢?
1 .父母要求完美导致的沉默式自我保护
渴望表达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的能力需要。不敢表达的人往往意味着——他们在早年和养育者,也就是父母互动的时候,遭遇过创伤。
所谓创伤就是因为说话被严厉惩罚过,或留下心理阴影。例如表达出了自己,没有人理睬;经常被人嘲弄或者否定;或者总是被人不接纳或者攻击。
说起来我妈妈就是以嘲讽我的小错误为乐,我不高兴还说我心胸狭隘,开不了玩笑。
她很少夸奖我,每当我表达一个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的时候,妈妈总是不理睬,或者露出不屑的眼神否定我,让我不要随便骄傲,仿佛我的高兴不值一提,反倒是犯了错一样。
尤其是一群人在的时候,他口中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多外向,对比之后又打击我。
a. “在人际场合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b. “小孩子懂什么,不懂就不要瞎说。”
c.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看看人家周耿,说得多利落。”
d.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不懂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话你了。”
e. “你这个样子,在学校老师怎么可能会喜欢你?”
他们每次这样说,都会让我感觉很丢脸。慢慢地我跟人说话越来越不自信,心里越想表现的好,行动上越笨拙。仿佛任何人都比我优秀,但我其实也一直是别人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我表现不好,得到的是更加严厉的批评指责,我也不愿意跟人主动聊天了。因为了避免指责,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说话,时间久了我变成了一个“不愿意开口的人”。有什么话都写在日记里。
而且妈妈对我灌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要开朗、会察言观色、要讨人喜欢。
我也接受了这样的设定,默认自己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于是每次表达都很没有自信,害怕出丑。
“我渴望表达,但是我害怕出丑。”这大概就是被动沉默群体内心的声音。
其实,表达不是一种才艺展示,不需要被人拿来围观。
尴尬其实是自我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当我觉得自身孤苦无援的时候,会用有点尴尬的字眼来安慰自己,尔后持续的尴尬会让自己陷入慌张。
小时候在缺爱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跟伴侣相处的时候也会不知所措。
父母在养孩子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能犯错,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这样的父母是不能接受孩子真实一面的父母,也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性格,受挫后容易走向极端。而他们也无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
而孩子会形成这样的信念:“我需要很会说话,才有权利说话”。
原生家庭也不是一切的挡箭牌,父母只是普通人,并没有大过是非与人性规律,并不是父母=对,孩子=错。现在我和我妈妈关系还不错,也是因为我能与她平等的互动,在经济和心理上都不受其压制。
不过有我这样觉悟的少,自己从原生家庭能走出来也难,你挽回这样的伴侣,他自己愿意走出来自然你会轻松很多,引导你会很辛苦。
说下分手挽回这样的伴侣,很多人问我怎么跟不爱闲聊的人沟通,但我想说,你们方向又双叒偏了……
不爱闲聊的人,你挽回重点就不该放在和对方聊天上!就像一个人不爱吃蔬菜,你问怎么给他蔬菜他才会吃,你不会给他肉吃吗?水果也可以试试呀!
我常说,你懂再多挽回方法,都不如吃透一个人的心理想法和需求,你了解对方的一切喜恶,甚至潜意识和弱点,还能拿他毫无办法吗?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bug,你自己的弱点比对方更致命,需求比对方更强烈,整体弱于对方,那你知道了也驾驭不了。比如你知道对方缺安全感,但你更缺,那你也给不了对方你没有的东西。所以先了解且改变自己的问题才是王道,你是强势方才能有引导的能力。
提升自己的功课靠自己努力去吧,我也有不少关于自我发现与疗愈的文章和回答。
我这篇文章只能让你深入了解他们一些。
你无法硬逼着对方回你消息跟你说话,关键还是相处,你给他发消息要抱着“分享”的心态,给对方的世界带去阳光和温暖。就像我写文章一样,不会说没人评论我就不写了。
人际关系如同一面镜子。很多人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不知如何相处时,就容易变成他们的对立面。这时候你们关系怎么可能越来越好?
比如他越不说,你越急,然后逼着他说,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问出来他为什么不说话。你这样也会让对方想离你越远越好。
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他跟你沟通,比如你先承认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并且愿意等对方什么时候愿意再沟通。
这样的人,其实内心都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渴望。但是对方十几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并不会轻易被改变。他们真的当你兴致勃勃地去跟他和解的时候,他可能会不接受你,让你感到灰心丧气。甚至会向你宣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也要稳住。
因为他们很难察觉到自己存在问题,更顾及不到你的感受了,还是需要付出几倍的耐心来应对,心态是任何事情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但千万不要强迫,还是要从你能帮助他的方面来展开。
因为人都很难自己走出一个圈子,特别是你的催促会让他在圈子里更不敢出来。
比如接受自己的恐惧、焦虑,允许自己敏感紧张,允许自己恐惧,接纳自己在这一面上暂时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强求自己不敏感紧张。
当你允许自己有恐惧、有敏感有紧张时,敏感紧张反倒被化解了。
对于容易紧张和敏感的“被动沉默者”们,这样的自我接纳和呵护,往往能让自己放松了下来,表达好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试着让他去自我鼓励,肯定自己。在这些恐惧与焦虑的背后,掩藏着的是一个无助、难过、委屈和绝望的痛苦的小孩。
聊天的内容可以是赞美,但一定要真诚。让对方感觉敷衍的赞美会产生副作用。让他首先建立起自信,没有回应的夸他也不要停,当他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跟你在一起聊天的感觉也不错。
就会卸下自己的防备,吐露自己的真心,随着一些负面情绪的宣泄,他也会跟你亲密很多,也会让他感觉到跟你在一起相处的信心。
当他向你诉说心里话的时候,你必须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关键时刻可不能掉链子。
你的成熟还有耐心,会帮助他在亲密关系中越来越自如,也许他的性格会大转变,从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变成一个滔滔不绝的人。
能见面是最好的,和他们见面的互动效率是聊天的N倍,见面注意就是需要极尽温柔,对方体验最好的时候结束见面,这样才会有下次,不要见面是为了自己满足,反而不轻易放对方离开。
其实好的爱情是可以治愈一个人的,当你遇到这样的伴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爱情中成为一名疗愈者,帮助自己的伴侣走出这样的困境,同时帮助自己找到幸福。
有的人说怕惯坏对方,这个也是有的,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有素质高低和人品优劣之分。随着你们关系的进展,你也可以软硬兼施,释放你的不满,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你需要被看见和尊重。但是,你可能要反复表达。
写完又觉得我这篇文章好像用处不大,你做不到啊,因为你是比他更需要疗愈的人。
就算对方偶尔忽视了你的需求,也请你们不要自我怀疑,不要害怕被抛弃,只要你不想,你们这段关系就不会结束。但你想放弃的时候,也可以放弃啦。你坚持一段时间,对方习惯了你的能量供给,你突然抽离,那人自己也会受不了回来找你。(真实案例中大部分是这样)
如果他没有离不开你,说明还没有达到这个度,修整好再来一轮,如此反复,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一步步来吧,尽可能的不断通过外界得到心灵的滋养,自我的提升。当你自己得到的能量>你给他提供的能量时,你才能坚持下去。
有人值得你这么辛苦去挽回吗?值得的也许不是那个人,而是你不曾自知的爱和温柔,这是让你重生的力量。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by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