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日记》:能使我寂寞的,只有一个人

一段青葱的岁月,一场错过的遗憾,一份重要的想念。
从小到大,见过不少唯美的爱情。有让人步步惊心的四爷;有站在烟雨朦胧中的何书桓;有隔壁学霸江直树;还有来自星星的都教授…不知不觉,是否你心里也开始期待?期待哪天自己的盖世英雄,会踏着七彩祥云而来?

然而发生在现实中的爱情,往往并没有电视上演的轰轰烈烈。大多数人,比起对着别人大谈自己的经历,可能更愿意把它当成回忆珍藏起来。
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的爱情观,还停留在被影视与文学作品影响的范特西中(英文:fantasy,意思是幻想)。当进不进、当退不退;总想自己矜持一点,总想对方主动一点。

幸好,有个“老顽童”叫夏志清,他有个每天写日记的哥哥,叫夏济安。
哥哥去的早,年仅49岁就英年早逝。10年后,他翻看哥哥的日记,发现从1946年1月至9月这段时间,恰好记录了一段哥哥在大学教书期间的真实的“爱情写照”。
当时中国文坛最流行的两本小说他都读过,一本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本是巴金的《寒夜》。不管是围城里的方鸿渐,还是寒夜里的汪文宣。他都觉得,脱不开小说人物的一股“杜撰气息”,唯有哥哥这本,才算得上是一部“赤裸裸的恋爱史”。
夏志清说:中国现代文坛中几部出名的日记,鲁迅的日记简略的像流水账;胡适的日记完全是一部“自我智能”的发展史;郁达夫的日记旧文人习气太深,全篇弥漫着颓废的味道。而哥哥的日记,可以称得上是带有强烈宗教感的浪漫主义写实本,独有其韵味。
这本日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赤裸裸的浪漫主义写实读本,可以提供给人很多爱情方面难得的借鉴。遂,夏志清找到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将它整理出版。
于是我们才有了这本书---《夏济安日记》。

一、战火中的校园
1946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了躲避日军的连番轰炸,刚刚西迁到昆明。由于三校合并师资充盈加上安抚学生们情绪的考量,今年增开了许多选修课,其中就有一门“英文作文”很受欢迎,原定教授名为王高祥,后因故换上了新讲师,名曰夏济安。
此时的历史系女生宿舍,李彦(日记女主角)正和杨耆荪正在打闹。
杨:“哎!你这次准备选修哪门学问?”
李:“没想好呢,反正要先报个英文作文,这个以后顶有用的。其他的到时候反悔了再找你爸爸改哈!”
杨:“你可别逗了!我家那老头天天忙着处理学生们打嘴架,原先忙活拉南开的还不够,现在三校合并了!更见不着人影了!”说着,也在英文作文课上圈了个勾。
杨:“那我也选这个吧,反正是要与你一起的!”

二、略带忧郁的济安先生
夏济安在日记里写:如果说天道愿意解决一个人的不公,我第一个要鸣不平的,便是父亲。父亲为人如此正直,办事如此认真,早前又在商船学堂读过书,能力亦在一般人之上。但偏偏由于人太老实,混商界那么多年,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发了财,唯独他,至今没有钱。
父亲常常跟我提起混缅甸那几年,说假如当时敢在仰光“捞一票”,现在生活的也不会那么难。我虽没说什么,但心里明白:像父亲这种死老实作风的人哪有那么多如果,不过是不适合做生意罢了…
前几年七七事变闹得凶,钱不好挣。父亲为了生计,整日陪人家出去吃花酒、打麻将,几乎没怎么回过家。母亲即使很不快乐也不会说,志清(弟弟)还在贪玩的年纪,也帮不上忙。
我唯有暗暗下决心:我想我该对自己苛刻一点,替父亲多弥补母亲,决计不能再从外面多带一个女人,回来夺母亲所爱。适才那些敢提起我亲事的,都被我用放声大哭给“请”出去了。

三、被维纳斯叫醒的夏济安
On one of those sober and rather melancholy days, in the latter part of Autumn, when the shadows of morning and evening almost mingle together.
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节选自夏济安译华盛顿•欧文[美]的经典-《西敏大寺》(第58页)
如果说29岁之前,夏济安的天空像译文中这片分不清晨暮的晚秋般混沌。那自从见了李彦,它便澄明到连雨滴的声音都清晰可辨了。每日最期盼的,变成了等待上课的铃声,听她亲切的唤声老师。
他想,李小姐定是同母亲处得来的。声音不高;黑发柔曲直顺;身材盈润;眼睛虽不大却透着秀气;爱穿黑青布的旗袍,趣味很是素雅洁净。
《麻衣相法》有云:“涩者羞也,知耻慎重也;默者不多言也;体香发润者,德之润身也。”
我说得不正是如她这般得声清、色定、笑寡、步安、喜怒不改常的好女子吗?

四、济安的损友们
世上竟有这么巧的事!第二堂下课后,我在南区往外走,她从外面进来,我们都靠右走,中间相差很远。我低头看了一下,等到走过后,又回过头去看了看。不料她竟然也回过头看向我这边!且眼神相撞,颇不好意思。

哎!我觉得这世上顶难猜的便是姑娘们的心思!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到上海避难,那时住在法租界迈尔西爱路的“诚德里”。介绍我们来上海那家亲戚姓徐,他家有位表妹,名曰家和。
那时我同家和经常一起玩,渐渐的也生出些许爱怜,后来有一日她突然不理会我起来,至今我都搞不明白到底为得哪般竟招至她这样无缘无故的行径。很显然,这是门学问!非得潜下心来钻研一番才行。不过对家和,我怕是没有这番耐心的。
不过近日,可以说得上是喜事不断了。
那日李小姐来找我交作文,正巧被钱学熙(同事)看见,他进来兴冲冲地同我讲:今天碰到一个同你很般配的姑娘,额、眼、神气都同你很像!---我笑,他可是从未见过李彦的。
后来我曾去信给英国的之骧(好友,郑之骧),他亦回信同我讲:人文化一高,理智就太清,不免思虑太多,而行动又太少,望兄深透深透。他这番话,对我打动很深。
思索再三,我终于决定鼓起勇气,寻了个时机同李小姐说:4月27日晚饭后不知你是否有时间?就在你宿舍楼下吧,我来找你,有些话想同你说。
真高兴你居然答应了!

五、“1946年4月27日事件”
我真高兴你肯来赴约!可我又后悔把时间定在了晚上,这样白天简直要被折磨致死。为了不至因为紧张而忘记了说辞,我端端正正地准备了7千字的长信!却不想一抬头,天竟然大黑了。
我赶忙跌出门,急匆匆的去找你。还好你还在!虽然接过了信,但显然是生了气的。
我小心的问:可不可以再来找你?
你:等我功课预备好了你再来吧。
见你松口,便乘胜追击道:那总可以陪我一起走走吧。
你:我已等了很久,原本这个时间是要复习白天课堂上笔记的。
迟到的慌乱还没落干净,忽又被你提了起来。我顿时只觉得失了这个机会怕是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想也没想竟与你急了起来“你若是无意不如直接告诉我!不必拿读书之事搪塞!”
这真是一句令我后悔终生的话!想来,你一声不吭的走了,无论我寄的几封信都没有回过,便是不愿再原谅我的无礼了。

六、后记
据夏志清回忆:哥哥走后,整理他的遗物。最珍贵的便是这本日记,日记第一本扉页,贴了一张“学生选习学程单”小纸。填写这张单子的是李彦,也就是这本日记的女主角。这是他仅有的李彦亲笔手迹。
小纸下面,夏济安还录了一首诗: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明]憨山
这世间万物,宛如水中皎月。明明看得清晰,却一触即陨。人的身,人的心,亦如映着这般水月的琉璃。只顾得,为岩涧的那片冰冷,去哀伤。却不曾想,那竟是枝头迎上了春意,留下融雪的痕迹。---笔者解读
很显然,济安先生除了责备自己搞杂了事情之外,也有领悟收获。或许是多年后想起那个重要的人,也曾在灯下等候许久,始终未曾离去,令他欣慰。也或许是懂得了:比起遗憾错过,至少努力过,没有留下后悔。
但愿,这世间的每一份醒悟,都为时不晚,且以深情共白首。
全文完
微博|豆瓣|知乎:Jaylin詹佳林

-
多穿点吧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5 12: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