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一文课后反思
由于要备这节课的公开课,所以在此公开课前,我在班里进行了一周的学生自学自讲的培训课程。练手的两篇文章是《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我将自学生讲步骤在此如下的讲解:课前学生需要自己预习,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资料,自行对文本进行梳理(疏通文意和重点词语)。这都是要建立在充分的阅读之上再来自主预习。课中现有老师导入课题,再到小组合作探讨形成统一的答案。再到学生展示的环节。展示环节经过一堂课的尝试后,也为了检验学生上课有没有听讲,我讲学生教授的环节分成了5步走:讲解——补充——提问——解答——检测。讲补问答测其中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解决学生在讲解中出现的错误或者没有讲透的地方。两堂课下来,加上对学生的咨询以后,发现这样的课堂学生能讲出的东西其实很多的,其中存在的老师易忽略的问题点也是存在的。更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学习能力。其次,学生自己很喜欢上来讲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他们来抽测同学,让他们对同学的讲解发出疑问,也比不敢跟老师提问效果好很多,其中不乏有些让我自己也值得思考的提问。最后呢,这种课型老师一定要做好总结,才能正正的把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学有所得。在上《记承天寺夜游》中,一学生在讲文意的时候,越讲越深,通过苏轼夜晚不睡,即兴就去找了张怀民一同赏月。抓住了里面的很多词语讲到两人关系非常的亲密。但转念,我就生成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夜半不睡能去一找怀民,是料定怀民也没睡么?这两人为什么不睡觉。于是就定位到了怀民也是被贬之人,两人心心相印,夜深了内心那一片孤独和悲凉导致他们夜不能寐,因此引出了本文的其中一个情感,被贬的悲凉。还扩展了此文中怀民这一人物。
由于随堂课让我看到了自学生讲的好处,因此我的公开课也就跟着干起来。未经磨课,课前再三头脑里演练后上场了,结合我校的“学展评三步六环”。我的课开始了,从出示学习目标,到以课文的图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引入到南朝梁吴均的一封信)。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我觉得都不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竟然解析给朱元思念的一封信,我惊呆了。转念就想到了“早发白帝彩云间”学生认为白帝是一个人的事情。马上进行知识性的讲解:朱元思是一个人的名字,其人不详是作者的朋友。这一问题听我课的老师,去班上一问,原来他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疑惑。问题虽小但是给了我比较大的想法,我们总以为很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你以为的都可以,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的。所以下次讲课的时候,真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来暴露这些我们教师容易忽视的点。
解题完毕进入范读,本次的范读我自己不是很满意,本想要不要配乐。后来我想起了一句话人是有想象力的,你给太多的图片和音乐,反而抑制了他自我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因此作罢。返璞归真,用最原声的教师领读来帮助学生,感受此文的韵律美。由者韵律美让学生发现了本文的文字很多都是对偶的,四六字组成的。从而引出了本文的文体知识。(这之前是学生听完范读后的字音检测 ,学生上台展示,发现错误,学生自由读文)文体知识讲罢,于是到了学生齐读的环节,真真让我感受了学生在朗诵的那种美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朗诵比以前好很多。
下一个环节是课文的讲解。通过关键字的提醒得到总分的结构,清楚每段的主要内容。终于进入了学生的自我讲解课文的过程,在五步走的环节中,在第一段的教授中,我们碰撞出了一些问题其一 天山共色 ,为什么是共同的颜色?这也是我自己没想到的答案连我自己都预设好的答案,一男生答到 因为山进入了云层,所以是一样的颜色。我豁然开朗仿佛看到参天的山峦直耸云霄。下一节课另一孩子的答案也让我惊叹不已,因为是夕阳西下,天红彤彤的,霞光把山也染上了色彩。所以真的不要小瞧学生的想象力。感谢他们带我见到更美丽的境界中。
其二是第二段中的,游鱼细石,在我自己都没有听清楚学生讲解的内容是什么的时候,班上的顺风耳,马上找出了问题。细石翻译错了应该是细小的石头,不应该是沙子,要写水清怎么能是沙子,沙子会把水染浑浊的。只有光滑的石子才能展现水之清,千丈见底。在学生的讲解之下,在场所有的老师课后都跟我探讨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很强。虽然我们班都是成绩较差的班级,但是不要小瞧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次课最后以和课时目标结合的总结结束。
总的来说,本次的课堂是我自己对传统课堂的第一次挑战,在自学生讲的的过程中,我自己受益颇多。也给了我自己更多的动力,在兼顾家庭的照顾奶娃的同时,真心的要备好每一堂课,抱着既是为人师的身份又是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进学生的课堂中,去碰撞出最美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