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丨恨父母,是自我救赎的起点,却不是终点
前段时间,原生家庭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引起2亿人的关注。
起因是一位博主在视频中,表达了“如何拥有正确的原生家庭观”,她说:
中国80%的父母生孩子,都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尤其是上一代,都是抱着投资收割的心态。
把生育看成为了爱、为了体验陪伴一条生命成长的喜悦,是一种高级情感,只有精神很富足的人,才能由内滋生这种高级情感。
因此父母的每一个付出都是成本 ,成本越高,期待越高,孩子成年后就越不会放手。
而生活在底层的父母,回报的渴望就越大,有的父母需要回报的是钱,有的是听话孝顺,有的是陪伴养老,还有的是择偶择业方面的顺从。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年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经济上挣脱父母的依赖。经济独立之后,孩子就可以在精神上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到底是有真正的爱,还是父母恩情大过天的传统道德的捆绑。
如果是后者,孩子是有选择的,可以说不。而说不的第一步,就是去教育他们。
有些父母比较开明、能被教育的,就一起成长,享受天伦之乐。那些油盐不进、造成无休止精神困扰的,就要在生活上远离、精神上切割。
而具体的教育方式,跟他们小时候教育你是一样的,就是给他们做规矩。
比如哪些事可以过问,哪些事不可以。言语教育无力时,还要去做一些让他们感到痛的、能记住的教育方式。
博主以自己为例:拉黑了跟母亲之间所有的联系方式,半年后再次见面时,母亲果然没有再提催生,否则,下次拉黑的“惩罚”就是一年、两年。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反抗怨恨父母是不被允许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父母的不足,并提出教育父母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一个进步。
但这种一味强调以拉黑惩罚为手段的暴力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确的原生家庭观吗?不会有一点负作用?
被原生家庭伤害甚至虐待过的孩子,大都对父母恨之入骨,长大后发誓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不再活成父母那样的人。
拉黑、控诉、断绝关系...不论是多么残酷而冰冷的方式,也许很多孩子仍然会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立场。
其实,对父母表达愤怒,是真正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
通过推倒父母权威,孩子消解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的痛苦。
控诉是他们走向解脱的第一步,也是与父母分离的开始。在这个声讨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自我意识的彰显和独立。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恨父母,是一个人自我觉醒、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在表达恨的过程中,双方可能要经历多次争吵,或许会僵持,又或充满挫败感和背叛感,但这个过程意义重大、非此不可。
因为,父母终将从中学会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界限感。
爱恨的自由流动,会让双方彻底地了解到彼此相处中的雷区,以后就能留心留神、尊重对方,让关系变得更清爽,不再是一锅粥。
这个过程也许会持续几年,经过反复的争吵-僵持-协商-让步,亲子关系最终会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
但表达恨不是目的,只是第一步。
如果后面一味地沉溺于恨中,让自己从过去的受害者成为变本加厉的加害者,就会进入另一个歧途——复制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
正如上文的博主提到:“跟他们小时候教育你是一样的”,这个观点恰恰是在佐证,她复制了父母的模式。
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犯了错动辄打骂。长大了孩子变身为“家长”,反转对调强势与弱势的角色,将拉黑、断绝关系视为一种惩罚和威胁,掌控更高的权力和地位,本质上,这是从受害者走向了加害者,还在一个模式中循环。
其结果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像父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活成父母的plus版,还自以为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充分而适度地表达内心的恨是合理的,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享受制裁父母的自由和快感,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表达恨之后的第二步,是处理哀伤。
由于还没有完全走出受害者的角色,孩子可能时常会埋怨:我怎么出生在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我为什么会有那么无知、自私的父母?我遭受过那么多不公的待遇,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的那一天....
在某些情境又重现的当下,尽管已经成年,也可能会伤心落泪,为自己哀悼痛哭。在这个阶段,全然地让情绪流淌,接纳它、释放它、拥抱自己,慢慢地,学会自己给自己一点力量。
同时,因为受创伤影响的孩子,大多也是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的,因此在这阶段,内心的种种情绪和感受可能还会被放大,更加加深了受害者的自我认同。
这时要做的,就是自我教育和成长。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主选择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心理学者唐映红曾如此说。
成年以后,我们已经拥有了基本的生命自主权,新的信仰,新的关系,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体系,新的对待自我的方式,都需要学习和体验。
在谈教育父母之前,如果自己还是原样,只靠网上看的一些零碎媒体文章或视频,就要跟父母理论什么是正确的原生家庭观,甚至跃跃欲试想来“教育”一番父母,大概率上只会换来无谓的争吵,缠斗过后,依旧会回归“你是你,我是我”的生活。
自我教育,要先行于教育父母,才是拥有正确的原生家庭观的一个基石。
这个过程当然是逆流而上的,需要持久的觉察和付出。有时会很累,甚至是绝望,深陷于泥淖而不能自拔。
诚如樊胜美,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被父母和哥哥不断地啃食,无力划清边界,只能通过感情和婚姻来捆绑一个拯救对象,期待男人的力量帮自己脱离苦海、分担家庭的重担。
这注定会是一场空,关系和利益间的矛盾会像毛线团,越扯越乱。
没有谁能始终为你负重前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这件事,最终也只能靠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便能放下受害者意识,走向新的自我。
第三个阶段,是修通。
负面情绪消解后,对父母和家庭就会愿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发生过哪些事,对他们的性格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伤害的那些时刻,他们的动机到底为何....
了解这些,不是说一定要共情他们,最后彻底原谅。有些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太过严重,比如暴力、虐待、丢弃... 孩子可能这一生也无法原谅,那就做到自己能理解到的最大限度就好了。
和解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为了伦理道德或亲情义务强行去和解,反而是在完成任务。
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导致这个修通过程难以进行下去,这时就可以先做些冥想小练习,来帮助自己先达成内心的和解。
这个练习是这样的:先让自己放松下来,闭上眼睛,想象我们的妈妈(或爸爸,只要把下面的称呼做相应的调整)在我们的前面,跟我们自己的妈妈连接,看着她的脸,看着她的眼睛,发自内心对她说——
“亲爱的妈妈,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事实,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
我可能因为你所做的事情而责备你、抱怨你,我可能认为你不够好而想改变你,可是现在,我愿意重新接受这个事实。
生命透过你来到我的身上,也只有透过你这个特别的人,我才能够得到这个生命,我才能成为现在的我。
如果我生在别的家庭,我就不再是我,我就变成了别人。因为你,我才能在这里。
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什么事,都无法抹杀这个最重要的事实,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只有你可以给我这个生命,你所给我的是最珍贵的,其他的如果我有需要,我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到,但只有你可以给我这么珍贵的礼物。
谢谢你,谢谢你,你是我特别的妈妈。”
然后,用你的方式跟妈妈说谢谢,可以鞠躬,或深深地拥抱。再慢慢地往后退一步,回到自己的位置,深呼吸一口气,回到当下。
(当然,如果和爸爸之间有困难,也可以将练习改成与父亲和解,只要将“妈妈”两字改成“爸爸”即可。)
最后愿所有受过伤的孩子,都能在与父母和解这条路上,找到自己最终的答案。
@作者: 心理壹点灵丨小希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壹点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