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加坡人对日本的执迷
新加坡人对日本的执迷,从来的第一天就发现了。到处都是日本超市,到处都是日本发廊,到处都是日本连锁餐厅,就连food court里面都总要有一阁炸虾炸猪排放在一个便当盒子里说自己是Japanese cuisine。(cuisine这个词的bar也是很低了)。
来新加坡第五年,已经对这些有点习以为常了,但是今天在地铁上看到了一下如图特大号麦当劳北海道三文鱼汉堡的广告再一次感觉,这种执迷值得拿来讲讲。

上一次看到地铁上有这样巨幅漫画海报的时候好像还是政府为了让大家生娃图解精子卵子相遇过程(。。。)看来和生娃一样可以唤起给最广大人民群众共鸣的事情,就是日本菜了。只要有市场,不要说食阁,就是麦当劳也可以是北海道味儿。
其实也无可厚非,肯德基还有安心油条呢。不过想想也不对,肯德基的豆浆油条是在中国讨我们从小吃这些早餐长大的中国人欢心的,麦当劳要是在新加坡localize,难道不应该是chicken rice burger吗。不过光是想过去就知道不会有北海道三文鱼汉堡包好卖。。。
新加坡的哈日和台湾感觉还不太一样。虽然新加坡也有类似的的历史原因,但是日本占领新加坡的时间要短很多,比起台湾现在留下的日本殖民时代的影响,新加坡的哈日情节要更加主动。当年在东京高岛屋打工时候我就发现,新加坡的游客好像对日本的一切都双眼发亮。比起中国同胞以目的为导向冲向澳尔滨和CPB,新加坡的游客好像更享受整个购物过程,那种终于来到日本就让我全力享受make full use of在日本的每一句话每一分钟每一个角落的感觉。
学生时代也见到了大量的新加坡留学生,当然总量不会有中国韩国留学生多,毕竟人口和面积摆在那里。但是按比例计算下来,在日本的新加坡留学生尤其是短期的,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了。
新加坡对日本的这种谜一样的obsession,细究原因我可以想到三个,主要都是从新加坡的角度来说。因为从日本的角度来说,日本的特点或是说魅力是不变的,不太能解释新加坡人的这种超越寻常的狂热。
一是新加坡实在太小了,太需要一些不同的刺激。比如新加坡人最最常见的兴趣就是旅游,那么旅游去哪里呢,去一个性价比高(新加坡人的top priority)又和新加坡截然或是其他东南亚国家皆然不同的地方,那必须就是日本了(韩国其次)。那边的化妆品好用,姑娘卡哇伊,最重要的就是服务态度好,你说新加坡英语也没有关系因为反正无论什么语言日本人都会用日语回答。
再有一点就是在新加坡,关于日本的一切商品价格都被加权了1.5-10倍不止,导致日本已经幻化成一个精致的品质符号。在新加坡,你可以选择吃5块钱一顿的杂菜饭,也可以选择50甚至500一顿的Japs(是的日本菜可以被亲切滴简称为japs),你可以选择去local花5-10新币剪头发,你也可以选择去日本人的理发店花100块剪头发。显而易见,后者更是一种by choice的选择。如果你去盛松fairprice只是因为生活所需,那你去donki或者meidiya就是为了生活品味了。顺便提一句Donki已经在小小的新加坡开了8家,大部分的店面绝大部分时间都要排长队才能进去。
最后一点比较主观,就是身份危机。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华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和中国人做出区别。不然不知道哪天美国随便一个ignorant但是巨有影响力的媒体就把他们算作中国的一部分了。这个心理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人家对于自己是个发达而干净的国家,护照数一数二地好用,并且国民素质名声在外的形象十分珍惜,是努力区别于中国有些毁誉参半的形象的(不能否认在国外有些国人的行为是很欠考虑的)。而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也有太多优秀的中国人进来,引起了很多当地人觉得工作机会被抢走了的不满。这种不安全感大部分都存在于关联更强的群体和相同的民族,但是不太会存在于跨民族。就和我不认识的同学考上北大我不嫉妒但是我宿舍对床要是考上北大我简直要酸死一个道理。所以新加坡对于不同种族的大和民族就少了身份上的戒备,少了一丝被混同被取代的可能,多了一点神秘和想象,从物质和文化上都会少一点不爽多一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