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空洞的结论,不如一个有趣的细节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关于写作风格方面,作者布兰登·罗伊尔点出了在写作中经常会产生的一些毛病,最明显的是下面三个方面。
01 文章内容过于浅薄
改进的方法是:多用细节.
为什么刚写文章的人,文字总是那么干瘪无趣呢?是因为没有细节的描写。
一百个空洞的结论,不如一个有趣的细节。
写作时作者容易自嗨,忽略了细节的描写,即便写得再认真,再详细,再面面俱到,再干货十足,但读者却不买账。
哪怕是实用类或者观点类书籍,也一样要注意加入细节的处理,否则就无法让读者引起共鸣。
大家每年年底都要写年终总结吧,很多人都害怕写,总觉得做的事情又没啥变化,年年都一样有什么好写的。
会写的人却不一样,即便工作内容一样,但在报告中会加入数字与比例。比如节约了多少成本、解决了多少问题、完成了多少项目。
这样一来,一年的业绩一目了然,领导看数字心里就有底了。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当然,写作要比这复杂多了。我们以小见大,实际写作中可以运用名人名言、身边例子、秩事、电影、书籍等作为细节,让文章变得更为丰满与可信。
02 文章内容过于罗嗦
改进的方法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字句干净是一篇文章的基本。再好的文章主题,都抵不住随处可见的语法错误、错别字等。
作为一个读者,我有个毛病,就是最看不得别人写错别字。哪怕是社交软件沟通时,看到错字也会如鲠在喉,不得痛快,读文章也一样。
但如果我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自己又显得特别毛糙。的、地、得这些词动不动就会弄错,还有错别字检查过于粗略、文章中过多使用语气词等。
在经验丰富的写作者眼里,一个人写作水平高不高,看这些就足够判断了。
写短句,就是要多一些主谓宾,少一些定状补;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副词连词;多平铺直叙,少抒情强调。
今天我看了个简历,一个工作3年多的小伙子,写了足足11页。看起来是写得非常认真,态度很诚恳,但作为一个一天要看上百个简历的人,我一点都不觉得好。
我要看到的是: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你会做什么,仅此而已。
仅一封自荐信就1452字,有点哭笑不得。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去看了一下他的这篇自荐,毛病就是定状补使用太多,个人情绪抒情过多。
03 文章内容过于平淡
改进的方法是:句子要有一定的节奏感。
保持节奏感的方式是长短句交叉使用。光注意句子的干净,忽略了节奏感那显然也不好。
这一点上,张爱玲是学习的榜样。
“几只鸡,先是咯咯叫着跑开了,后来又回来了,脖子一探一探的,提心吊胆四处巡逻”。这样的句子,很是简洁到位了,但她没在这里停止,而是带出了新的节奏:“但是鸡这样的东西,本来就活得提心吊胆的。”
你看,高明的作者,简洁之余却懂得保持节奏感,水平也立见高下。
通过加入细节、多用短句以及长短句交叉保持节奏感这三方面的改善,相信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是很大的帮助。
这类方法,不光适合致用类写作,对于文学写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