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日记(思考篇)对工作的反思:不可替代性与快速成长
因为第一家公司某些方面“异于常人”,自己也栽了个跟头,甚至有一段时间将错误的理念当做追求和目标,所以在此记录以提醒自己,准备单独写一个自己的职场反思系列。
在第一家公司里,有一位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同龄人,比我早入职公司,能力确实出众,也在短短的时间里升任了主管。平时在和他的一些沟通中,他也经常不吝赐教,分享一些他的职场思考和成长的秘诀。“不可替代性”和“快速成长”是经常被提起的词,也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他目前取得的成就的原因。我自己也经常在知乎,头条等一些网站上看一些别人的职场经验,大家说的也类似,个人“快速成长”到拥有“不可替代性”是职场致胜的关键。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反思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如何快速成长?一轮轮的反思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也没怎么摸到“不可替代性”和“快速成长”的边。一直到快要离职的时候,我可以抽出身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时,我对这两件事才有了新的认识。
“不可替代性”的实质可能仅仅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大企业其实不存在不可替代性,甚至拥有竞争力的小企业也不存在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缺陷和失控--没有成形的经验库,书面化的文档,分工明确的团队,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掌握在个人手中,项目的成败也取决于个人。如果这种“不可替代性”是我的追求的话,明显又有违我毕业进大公司的初衷。
“快速成长”就更是一种致命的错觉了。举个自身的例子,在学校里,我哼哧哼哧的写代码,来到了公司不到两周,我发现我超过除一两个人之外的所有人,难道我两周的时间里“快速成长”到超过了99%的老员工?没有!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过,我只不过在两周内弄清楚了公司的深浅和积淀--这不是一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
一家真正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公司不会让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两个人手中;一个再快速成长的年轻人也不会再几个月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团队中的扛把子的存在。如果这一切都发生了,十有八九这家公司或者这个项目组有严重的问题。这家公司的“不可替代性”在另一家公司可能不堪一击,“快速成长”的结果也可能只是纯粹的野路子,上不了真正的台面。
如果,“不可替代性”和“快速成长”不是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我该用什么目标来代替“不可替代性”和“快速成长”呢?“性价比”是我思虑后的首选。我首先要对得起公司付给我的薪资,公司要是觉得薪资给多了,个人比较危险;个人要是觉得公司给少了,个人也呆不长。
除了薪资外,公司的平台和项目提供的经验也是性价比的两个考量。个人要是觉得公司的平台不能给自己刷资历了,项目也不能给自己提供稳步的进步了,这也算是性价比不足。“不可替代性”还可以转换为公司对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我离开这家公司照样玩得转,更牛的人甚至可以脱离行业的“不可替代性”,即使有一天汽车行业衰落了,个人照样可以在别的行业混的风生水起。永远追求超越自己层级的价值,实现当前薪资下的“不可替代性”,可能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也正是我当前的追求。
“快速成长”也归结于极致的性价比。项目的深度,团队老人的经验,是自己成长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越高越好。不求“快速成长”,只求真正的成长,让边际效益来的更晚一些。
正确而可行的目标有助于规划真正的职业成长,我不清楚我的观察和反思是否正确,先做个笔记,一个是分享给大家,而是以留给未来自己做更进一步的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