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
1983年,卡佛45岁,获得国家津贴脱离了穷苦潦倒生活,终于可以安心写作。《大教堂》在这一年诞生,是卡佛写作成熟期的作品,日后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保留了卡佛作品特有的简约和沉重,但也有不同于以往的地方。
短篇小说《大教堂》讲述了一位丈夫对妻子盲人朋友的态度变化。丈夫起初抗拒妻子接待的盲人好友,后来经过交流,产生同理心,放下心防,释放善意,获得自由。以往卡佛的作品都是用简洁平淡的语言展示真实生活的沉重部分,不带温情,不抱希望。这次不一样,作品里有了一些善意和温情,隐隐透露出一点希望。
一开始丈夫抗拒甚至隐隐厌恶妻子的盲人好友,所以他对盲人婚姻生活进行联想,心里暗暗嘲弄和戏谑盲人。为什么丈夫会抗拒一个素未谋面的盲人呢?原因有四:一、正常人对陌生人都有戒备心,盲人虽是妻子好友但并非丈夫朋友,他自然将信将疑;二、虽然努力掩饰,但大多数人对于残疾人靠近都有种潜意识的不快、恐惧甚至厌恶,觉得对方代表厄运和麻烦。所以下意识避免与残疾人接触是真实存在的,丈夫也不例外;三、盲人与妻子的前一段婚姻有关联,妻子的那些经历让作为丈夫的他感到不舒服;四、盲人与妻子行为亲昵,关系热络,虽然丈夫知道没有越轨行为,但心里还是隐隐不快。一系列原因,导致丈夫还没见到盲人,就积攒了不快情绪,抗拒盲人的到来。
后来他的态度变化了。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吃饭、抽大麻、看电视。抽大麻的时候,丈夫为盲人陪他熬夜抽大麻感到高兴,态度出现松动。等到电视里大教堂出现,他和盲人讨论,试图向盲人描绘大教堂,产生了同理心。这里面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插曲,晚饭前丈夫故意设计了祈祷环节,后面又在盲人面前坦诚不信教。承认了自己的虚假和伪装,并认为这样很累。这时他开始放下心防,决定以诚待人,释放善意。后来,通过和盲人一起画教堂,他完全放下心防,全心接纳了盲人。
故事很平淡,但非常真实反映了正常人与残疾人接触的态度。或许卡佛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人们通过沟通交流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不要心怀偏见和恐惧。这不是卡佛以往的风格,平淡但令人郁结的沉重还在,但也多了善意与温情。
后来的采访中,卡佛说《大教堂》是他生活稳定后的作品,创作时心境较以往有了变化,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变得“慷慨”了。以往简约不带修饰的冷峻风格出现些松动,开始大段落描写过去,丰满人物形象,例如讲述妻子的前段婚姻以及与盲人渊源。这是罕见的。
《大教堂》毫无疑问是卡佛写作生涯的又一高峰,它是独特的,依然郁结沉重,但也有了温情和善意。那时的卡佛依然心情沉重,但锐利笔锋已变得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