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用别人的话
用王小波的话说:“杂文里应该有点典故,有点考证,有点文化气味。典故我知道一些,考证也会,但就是不肯这么写。”
首先,我觉得别人的话说的不够好。很多话说的不错,但有花架子在,不至臻至纯,返璞归真。我觉得理解他人思想的表现,是你内化,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人家的话表达出来。你思考过,深入浅出了,证明你下功夫了,读者也可以信任你。你的思考结果在不同角度不一定对,但这是读者去分辨的事,不是你的事。
而且很多话有偏颇,在此基础上引用,文章会更偏颇。不少精美的话,得益于文采好,虚肉一堆,你去看筋骨,瘦弱无力。自己不愿成为文字的二道贩子,为拨弄情感而矫揉造作,东裁西凑。
当然,也有浓缩到不能再浓缩,无法转述的话,只好引用。例如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费力造了半天句,自愧不如,翻其他资料,也找不到这句话的替代品。但这只是少数,99.9%的话都可以转述。
有些人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引用。我引用这些人的话,无论如何良心上过得去。我信任这个作者,他不是风花雪月,矫情卖弄,大气磅礴,哀伤幽怨等等。而是他的性情,诚实。很多作者是不诚实的,为了文字效果而虚伪。再诚实的作者也会在文章里有所遮掩,但这两类是能分辨出的,最少后者努力这样做了,以诚实作写作的基本出发点。王小波批评张爱玲后期的作品有这么一句:“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她把自己的病态当做才能了……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他认为张爱玲变得不诚实了,滥用自己拿手的写作技巧,失掉了应有的操守,对读者不负责。
作为一个亲身写作者,看其他人的文章,就像在“鉴心”。读者不大关注写作的“技术细节”,但亲身实践者能一眼识出文章的种种套路。也就是,你到底在认真写,还是在敷衍。很多人引用他人话语,引着引着变成了人家的文章,自己的思想缩到一边,甚至消失,你说这干的是什么事!
引用别人的文字会让文章显得“高大上”,这种隐性的媚雅,养活了一大堆没有真才实学的伪君子们。
大幅引用别人的话是增加篇幅的好方法,但对创作训练有害无益。真想写文章,别把重心放在搬运别人的文字上。
学生时爱引圣人的话,现在了解多了,知道了圣人们打的小算盘,一句也不敢引了。沦为窠臼的话有很多,不能引,否则文章一股子尸气。
忘记谁说的,如果你想让别人引用你的话,那你就不要引用别人的话,这也是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