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这样强调社会劳动而鄙视家庭妇女,我觉得很大程度是
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
当年冷战阵营另一侧的社会,如今仍有不少上班的妈对孩子内疚,觉得跟全职妈相比自己做得不够好。那里的女性就业由民间女权运动推动,社会舆论其实仍将“母职”重要度放在母亲的工作成就之上,因此对全职家务育儿歧视比较小。近年一些政府考虑到生育率和GDP,才有动力鼓励建托儿所。
而在这一侧,“家庭妇女”是无知、无能、无用的代名词,这是当年从上而下推行的基本观念。
问题是,这一侧当年为促进妇女就业而建造了覆盖很广的幼托体系,却在近30年的大变化中几近湮灭。而同时,家务育儿仍被认为主要是母亲的事,男女平等并未彻底实现。
于是我们来到一个尴尬的夹层。
阵营两侧这问题在当下的比较,我特别推荐这篇文章: 《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在哪当妈最幸福?(上)》。这是美国一位社会学助理教授所著《Making motherhood works》的一部分简单提炼。其中提到讲德国西部和东部至今仍有的不同观念:
即使柏林墙已经倒塌25年了,Collins在采访中仍然发现,在前东西德长大的妈妈们依然对育儿有非常不同的看法。前东德的政策与文化和瑞典更为接近,妈妈们更看重职业,可以把孩子送日托,工作环境更宽容她们的育儿需求,和配偶的关系也更平等。而前西德区域则更为传统保守,长期以来政策都不鼓励女性工作,而更倾向于鼓励“爸爸赚钱妈妈带娃”的模式。直到现在,前西德区域的女性就业保护依然不多,日托机构缺失,学校每日时间很短,产假则非常长。许多妈妈们会在生育之后在家带娃满3年,直到孩子上幼儿园。
前东德的妈妈想要工作的意愿很强,接受Collins采访的所有前东德女性都认为自己要工作,没有人希望成为家庭妇女。……然而,前东德的妈妈比瑞典妈妈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更低一些,她们的工作时间更少,在家里也承受更多的家务。……她们认为女性需要工作,但不要太有职场进取心,不然对孩子和家庭都是伤害,女性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但并不需要走上职场巅峰。2013年,前东德区域的母亲平均工作时间为35小时,而父亲为43小时。
在更为传统的前西德区域,妈妈们都怕带上“Rabenmutter”(乌鸦妈妈)的标签。“乌鸦妈妈”原意为非常坏的妈妈,但现在通常用来指“把孩子留在空巢里,自己飞走去追求事业”的妈妈。被贴上“乌鸦妈妈”标签的妈妈们在采访时每每提到都会失声痛哭。在前西德人心目中,好妈妈需要在孩子出生后迅速停止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直到至少3岁,然后兼职工作或者完全不工作,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在接受采访的26位西德妈妈中,有6位也对其他“只在周末和晚上见到的孩子”的妈妈提出尖锐批评,认为“既然她们不想带孩子,干嘛还要生”。
顺便提一下,我一次感受到两种观念的碰撞,是在几年前望京一个韩国人非常多的小区,看到居委会贴的告示。告示大意是:为鼓励本社区家庭主妇走入社会就业,特开办***、****培训班,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把握机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Vernunf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8岁眼中的世界——自负、规则感
- 琼瑶塑造了当代台湾群众的表达方式?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