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梦”解(整理)
古云:圣人无梦,痴人无梦。
禅云:梦里能做主否?
后学请教诸君:圣人为何无梦?
此说可能源于宋代邵雍的《忧梦吟•至人无梦》。
邵雍,又名邵康节,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诗云:
至人无梦,圣人无忧。
梦为多想,忧为多求。
忧既不作,梦来何由。
能知此说,此外何修。
一般认为,“圣人无梦”是因为圣人没有常人的欲望,对一切大彻大悟,全都想通了,所以无梦。而愚人则对一切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想,所以也无梦。
“梦”是什么?弗洛伊德早就讲过,夜里的梦都是“白日梦”,是夜晚献给人类心灵的巨大舞台。所以,梦想即念,无念则无梦。而梦者唯心,执着故梦。梦多表示杂念多,实际上白天的妄念还是多,晚上就体现在梦上。
佛法讲,智人无梦,圣人无梦。心不动,圣人何梦?智圣之人消灭了颠倒妄想,保持了正念。如果思不相继,这时生的是无所住心,想起梦也难!
“圣”是觉者或智者,已经明了宇宙中(他所在层次及层次之下)所存在事物的根源,在他们的眼里(慧境)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梦在这里喻虚幻或不实的景象)
也有人认为,圣人不是无梦,也是有梦的,只不过圣人的梦很多都是自然彩色的。有彩色的梦,说明“我执”已经很淡了。在梦中,一切似曾相识,都意外巧合,就连做梦也没有什么新意。
圣人因为内心清净,并打扫过他的地下世界,所以夜晚不可能梦境重重。夜晚是白天的反映,因为圣人白天安静,因而夜晚他的梦也少之又少。
圣人活在完全的满足中,除了要他眼前有的,他的心不再向虚无伸出一步。圣人没有希望,没有希求,他的眼止于他见之所见,他的耳止于他听之所听,他的鼻止于他闻之所闻。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他是一个不从属于头脑、不走头脑道路的人。
孔子虽然忧国忧民,但在家闲居时,也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又有说,世间即是圣人的梦。
白天和夜晚是相同的,无论怎么你都活在一个梦中。圣人热爱他所有的梦,他把所有的“所见”视为相同,他不区分梦或非梦,因为对他来讲,所有的都是梦。
圣人活在一个清醒的梦里,行、住、坐、卧、生、死,他完全清醒在他的梦中。那梦流过他,以各种形式,像河水流过岸边的树,他永远安定在那,不移不失。他以法身存在,他活在涅槃的世界,他的生活是日日如来佛拜见如来佛。他不需要理解事物,他就是他要理解的那个事物。因为“无我”,他以万物的身份存在。因为心没有固定的认同,他自由飞翔在宇宙里。每天,他与自己百千万亿化身平等地在一起,他享受生命的无限梦境。
或者说,圣人的梦不要现实没有的,不在现实存在之上更进一步。他对事情不希求、不期待、不奢望,他不要现实没有、不是、应该。是什么就爱什么。
圣人没有梦,他有最丰盛的梦。他的梦多到他时刻在观看自己的梦。
圣人是一个能观梦的人。他观看自己的梦升起和落下,就像观看春天和秋天到来又走去一样。圣人活在自己的季节里,他的梦创造他的季节。圣人喜悦在自己的梦中,从不惊恐,圣人是一个从不再做噩梦的人。他是一个只有好梦,永不再有恶梦的人。圣人进进出出在梦里,睡去醒来在梦里,是一个能够享受他喜悦之梦的人。
圣人是一个醒着做梦的人,他从未迷失过自己。
补充:
禅云:“日日是好日”。(禅宗云门宗大师文偃《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相传,一次云门大师对他的弟子说:“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意思是说,以前的事我均所不问。从明天起怎样生活,你们给我说说看。或者说,学校毕业以前的事,我什么都不问;从学校毕业出来,今天开始走向社会,你打算怎么工作;结婚以前的事,我不问,但今天举行了结婚仪式成为夫妻的话,明天以后打算怎么过日子?
云门大师盯着每个人的脸看,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紧闭嘴巴不吭声。大师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就自行代答:“日日是好日”。
人生在世,超脱的心境是重要的。因为一切所遇都是让人品味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愁都是人生百味,所以都值得去体验、玩味,而非仅仅体验甜蜜和快乐。这样,除了喜乐,对待痛苦和悲离这些凡人不愿接受、但确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组成部分,亦应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弘一法师李叔同曾阅尽人间春色,看破红尘出家后,他转换心态,"所见无不是花,所思无不是月" 。
每天都是好日子,所以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