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是如何从网瘾少年成为赛博朋克时代英雄的?| 风向书单191203

《永久记录》是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记录了他价值观变化的全过程。从中你既能看到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能看见斯诺登对美国政府监视行为的不安。
斯诺登自小开始对编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在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斯诺登冒着极大风险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后来被迫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从田园诗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报工作,《永久记录》这本书讲述了斯诺登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关于这个“在网上长大”的聪明年轻人的完整而深刻的记录。他满怀着激情与坦率、智慧与担当写下的这本书,注定将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略的嘹亮回声。
除了这本《永久记录》之外,本期书单还有由哲学学者郁喆隽在季风书园开设的哲学课程讲稿整理成书的《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关注太平军占领区反抗太平天国民众起义的《太平天国社会史》;讲述在男权社会寻求突围的普通女性的故事的《她的名字是》;白先勇的抗战回忆《八千里路云和月》……
(点击卡片可购书,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当哲学来到电影院,让思辨进入生活,社会的平均逼格又再次提升了呢
如今在网络上一群人一旦论及某个公共议题时,马上会产生各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那么如何去分辨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换句话说,普通人如何思考问题?判断是非?本书的作者郁喆隽把在季风书园开设课程的讲稿整理成文字,希望用哲学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思维训练来解决这类问题。书中一反哲学类读物晦涩难懂的文风,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赏析形式在哲学专业性这道巨大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引导普通读者来探究哲学这个看似高高在上的殿堂。
作者让柏拉图的思想通过卢米埃尔的表现形式来得以升华,书中对《战略特勤组》《浪潮》《命运规划局》《黑客帝国》《黑镜》《浩劫》《末日哲学家》《善意杀戮》《战斧骨》《危楼愚夫》《西部世界》等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作品的评析,点出了内含的哲学命题,从电影情节入手由浅入深地一点一点带出哲学内容,让哲学思想和普罗大众发生共鸣。作者认为哲学不应该仅仅面对的是大学学院内的学生和专业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和普通人互动,反之每个普通人的人生经验都可以为哲学思辨本身添砖加瓦,而大量长期生活化的哲学解读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思辨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
·在爱情与婚姻中,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要付出多少代价?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女性在婚姻中有多少自由?不论是美国式、中国式,还是韩国式婚姻,真的有本质差别吗?社会愈开放,婚恋观必然更宽容吗?身为女性,做出忠于自己的选择,要付出多少代价?
罗伊和瑟莱斯蒂尔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在他们身上可以同时看到美国梦与新南方的影子。罗伊家境普通,但年轻、有野心,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对未来有明晰的规划;瑟莱斯蒂尔出身上层阶级,独立、有梦想,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女艺术家。婚后一年半,他们的生活被一场出乎意料的事件割裂:罗伊被警方逮捕,获刑十二年。瑟莱斯蒂尔知道丈夫无罪,但事发之后,她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只好向儿时好友兼婚礼伴郎安德烈寻求安慰。她和罗伊的爱情曾经炽热甜蜜,但随着丈夫入狱的时间越来越久,她渐渐失去了对爱情的坚守。这个根植于美国社会现实的情感故事,既是是对女性原有“忠贞”定位的一次反思,也是对美国种族政治和制度性歧视的一次拷问。
·从网瘾少年到赛博朋克时代的英雄,斯诺登就像是一起长大的别人家孩子
本书是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记录了他在童年、少年、成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自己价值观变化的全部过程。书中内容既反映了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政府监视行为的不安,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告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开始对计算机程序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是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此期间,他冒着极大风险曝光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这一部分还讲到他为建立这个系统所做的工作,以及促使他曝光事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从田园诗般的童年印象,到跌宕起伏的情报工作,《永久记录》这本书讲述了斯诺登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关于这个“在网上长大”的聪明年轻人的完整而深刻的记录。他满怀着激情与坦率、智慧与担当写下的这本书,注定将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略的嘹亮回声。
·人们多关注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反抗,却不知民众对太平天国的反抗
太平军之兴起,根源在于清政府吏治腐败,属官逼民反。但曾几何时,太平天国统治区也民变蜂起,这一现象内含深意。以往有关太平天国的研究,多关注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反抗,少谈(或不谈)民众对太平天国的反抗,这就引出了耐人寻味的“反抗反抗者”的问题。对于一个哪怕是“革命”的政权来说,要保持长治久安,民心所向和转向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本书通过对170余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全景式地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与民众关系的互动情形及影响,在太平天国政治史、军事史等专门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太平天国社会史(民众反抗史)的重要一面,客观总结了太平天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社会学两大代表人物韦伯与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发展而来
哲学家卡尔·洛维特认为,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两种倾向最具意义的代表人物。因而,他的论文集《韦伯与马克思》在开篇即比较了韦伯与马克思的异同之处。他们的研究领域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资本主义’形式”,但马克思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纠正人际交往方式,而韦伯则提倡价值中立,拒绝改变世界。随后的几篇论文,洛维特将讨论的重点转向韦伯对后世的影响。
尽管书名是“韦伯与马克思”,但本书绝大多数的篇幅却落在副标题“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之上,集中探讨黑格尔的哲学,这构成了本书的第二部分。洛维特并没有偏题。在他看来,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韦伯都是从黑格尔的哲学那里发展而来。
本书虽是文集,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仿佛是一本逻辑严密的专著。
·她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故事不会再轻易获得共鸣
大学毕业独自到陌生的首尔闯荡的她,身为偶像女团成员在节目中被迫表演撒娇的她,在电视台工作负荷过大不能维护正当权益的她,29岁被父亲视为“库存货”的她,婚后生育面临职业危机的她,自由职业负责看护生病母亲的她,代替儿女养育孙子孙女的她……短篇小说集《她的名字是》是话题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赵南柱时隔两年创作的新作。作者以2018年在韩国辛苦生存的她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27篇小说,她们时而哭泣,时而欢笑,时而慌张的故事其实就是你、我,我们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故事不会再轻易获得共鸣。
·他们的全部努力,只是想要成为美国大家庭的一员
当今时代,亚裔是美国增长最快、内部最为多元的族裔,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也是美国的一份子,而总是视之为他者。说起美国的种族,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欧洲移民及其后代白人、非洲移民及其后代黑人,以及北美原住民,拉美裔美国人被想象为非法移民的集合,而亚裔美国人则总是被忽略的对象,简单粗暴地贴上“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就打发过去了。但事实上,早在大航海时代,亚裔人群向美国(当时还没有美国)移民的历史就已经开始了,和其他族裔一样,亚裔同样是美国大家庭的一员。
美国历史学家李漪莲长期关注美国移民史,并在她的新作《亚裔美国的创生》中系统梳理了自大航海时代至今的亚裔美国移民史。这部视野恢弘的专著描绘了早期亚裔移民的艰辛生活和被不断歧视和排斥的血泪史,指出了亚裔族群在美国的尴尬处境,也反思了美国移民和种族政策的缺陷。作为亚裔移民的第七代子孙,李漪莲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亚裔美国人都参与着塑造美国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白崇禧之子的白先勇和作为文学家的白先勇
白先勇有两重身份,他既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国军名将白崇禧之子。因而,他的文字很难绕过白崇禧。《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本白先勇暌违17年后的新作,有一半的篇幅围绕白崇禧或以白崇禧为背景展开,就连书名也和白崇禧休戚相关——它来自收录的第一篇散文,讲述的是《父亲与民国》出版后白先勇先后在12座城市出席营销活动,而这12座城市也在白崇禧的戎马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白崇禧无疑是本书辑一的主角。辑二和辑三则分别收录了一些回忆师友的文字和文学评论。在这后半本书里展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白先勇。
·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与和洋折衷的东洋绮风,哪个才是真实的日本?
明治维新后野心不断膨胀的日本,先后吞并了朝鲜、台湾和满洲,成为所谓的“大日本帝国”。而在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文化环境下,日本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一方面日本是东亚地区中唯一的列强,另一方面,脱离曾经的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借助西方文明、利器而发达起来的日本,需要在鄙视链尴尬的中间环节,重构自身乃至殖民地的文化认同。
作者乔丹·桑德摆脱“统治”和“抵抗”这种简单的二分话语,也不打算简单套用“东方主义”的框架。与日常用度有关的生活物品,同样也承载着日本帝国性与全球化的文化意义,在太平洋沿岸的殖民地之间流通着。比如《妇人画报》展示了天皇由日本工匠耗费几十年打造的橱柜,以显示天皇的神圣、日本性的纯粹,而某些主张革新的政治人物的家庭却出现了西式的家具,本土以外的兽皮,象征着对别的国家的征服,从这些室内装饰到宣传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富有营养,无一不暗含着日本构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的努力。
·诗人们不再异口同声地称颂同一个圣母,而是将感情投射在了尘世中各自所遇见的美好的女性身上
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与著名的但丁、薄伽丘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颗巨星”,这本《歌集》,则是他最为著名的十四行诗诗集。彼特拉克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劳拉,劳拉在察觉到彼特拉克所投来的灼人的目光后,每次见他都戴上了面纱,于是这变成了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
永恒的女性成为了诗人们的缪斯,劳拉之于彼特拉克之《歌集》,正如贝雅特丽齐之于但丁《神曲》。只是贝雅特丽齐早夭,在《歌集》赞颂劳拉美貌的诗篇流传开以后,无数的读者都像彼特拉克一样爱上了她,甚至不惜跋山涉水一睹芳泽。诗人们不再异口同声地称颂《圣经》中的圣母,而是将感情投射在了尘世中更为可亲的、被理想化的女性身上。
《歌集》除了对劳拉美貌的赞颂外,更是记录了诗人如何被这份爱慕置于狂喜、孤独、痛苦的深渊,这炽热的世俗情感、人间恋情,往往被视作一种放纵,是对信仰的节制与苦行的偏离,乃至对寻求人生意义的荒废。人文主义者未必有后世想象的人文主义者打倒宗教、享受人生的自觉,彼特拉克仍徘徊挣扎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之间,尘世感情与天主教价值观的冲突成为诗集中不断重复的韵脚。
往期精彩 如何解锁“教育”与“成功”之间的扣链? 数据如何控制头脑,摧毁独立思考? 如果逻辑不是万能的,讲话还要不要讲逻辑? 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必定是伟大的犯人 那些试图翻越柏林墙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