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什么能“捧一切”?
随着对口相声艺术的发展,一批中青年演员诸如冯巩、大兵等人充分挥发着自身之于相声的理解,利用自己本身的特点,模糊着捧哏、逗哏之间的差异,捧哏演员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是技艺上的挖掘,更是一种新的捧逗关系再创造。捧哏除了承载着“观众代言人”的作用之外,也有了自己鲜明的观点,而相声作品对于捧哏演员重视,也使得捧哏演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物性格”。

郭德纲和于谦
相声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不会刻意区分捧逗,而是样样都学。如今声名响赫的捧哏大师也大都师传上一代的各类相声大师。 如师传常宝霆的王佩元——
22岁时就以和老师合作表演的作品《挖宝》享誉全国。给常家的后辈们,还有苏文茂、赵伟洲等众多名家捧哏都能发挥出色,甚至和侯耀文搭档也不落下风。捧的过程中一旦需要卖派儿,他的范儿就拿捏的很足。比如《酒令》里面那句“各位,咱玩儿的就是这么规矩!”十足经典。

常贵田和王佩元
而如今人们熟知的捧哏大师于谦,他的师父石富宽,当年也是全国闻名的捧哏。
石富宽多年来同侯宝林先生三子,侯耀文搭档半生。后来侯耀文去世,他只与师胜杰一人搭档。
在舞台上,侯耀文机敏,有时见景生情,临时抓哏,来个“现挂”。而石富宽接“现挂”是一绝,从不洒汤漏水。石富宽捧哏的准则是:不温不火,不夺戏不漏戏。这种台风和世德,使他真正成为相声舞台上为人称道的“绿叶”。

侯耀文和石富宽
此外,把对准相声演员的镜头再拉近点,就不得不提伴随着几乎每个80、90后成长的冯巩了。早先的他并不是总在春晚舞台上“想死”观众的小品演员,而是发轫于相声。
时过境迁,我们才发现,原来冯巩一直站在捧哏的位置上,很多观众因此将他视为子母哏相声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末,牛群、冯巩横空出世,在两人搭档的十余年中,子母哏的创编段子占据了绝大多数。
《点子公司》《最差先生》《坐享其成》《瞧这俩爹》等带有鲜明子母哏标签的作品早已成为那个时代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在他们的表演中,很多时候捧哏的冯巩翻出来的包袱比逗哏更响,这就是子母哏的魅力。

而另外一对子母哏的相声搭档便是奇志和大兵。作为“南派笑星”,这二位的表演真的做到了南北通吃。令人遗憾的是,两人终因艺术见解的巨大分歧而分道扬镳。

听完这两对“子母哏”相声后,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他们与“一头沉”式相声的不同。“一头沉”里,捧哏基本不用翻包袱;子母哏则不同,不仅表演中捧哏演员台词与逗哏搭档相差无几,而且子母哏的作品已经在刻意淡化捧逗之间的界线。
如今,谁是中国最有名的“捧哏”,于谦肯定算一位。
在大师先后逝去的年代里,在电视相声逐渐式微的环境下,德云社活泛在年轻一代中,被网友不断发掘的“于谦捧一切”或许真的说明了一切。

于谦之所以能“捧一切”,放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不难理解。
从前的流派与范式讲究血脉纯正,这既出于“门派中人”守护艺能的纯粹初衷,也源自彼时的“信息不通”,以及因其导致的文化发展后继无力、文化传承无人问津等问题。
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传播技术的提升和观众“围观”门槛的降低,由此产生的文化混搭与拼贴,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各个行业不断“出圈”也随之成为常见现象。 回到相声艺术,于谦能“捧”一切,自然仰赖于捧哏技艺本身的强大。
今天,年轻人常用的有高度“理解门槛”的网络用语,常常给人带来社交困惑。
殊不知,真正良好的沟通是把话说明白,在此基础上抖个包袱、玩点文字游戏,就能给人际关系增色不少。
相声舞台上层出不穷的“包袱”背后,其实都是演员基于对生活、文化观察所进行的提炼。这些经过认真的观察、思考与提炼的完整作品,在博君一笑之余,还能让人长见识,堪称一种“深”娱乐方式,其生命力也注定是强大的。 我们虽身处娱乐碎片化的段子时代,不太容易用整块时间去听一段相声,但不得不承认,这些经历岁月沉淀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有关生活的幽默与智慧,就像蜂胶清满沐浴露也能给你满满的幸福感仍是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