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杂感
十月金秋,今年的秋季姗姗来迟。还依稀记得去年十月已大雪纷飞,而今,我还穿着单薄的毛衣在近中旬的十一月里。
我喜欢雨季,也许是因为我生在那样一个多雨多雾的城市。还记得小时候春天滂沱大雨天,跑进雨里尽情享受雨水冲刷在身上,淋湿衣服,濅湿脚掌的感觉。我喜欢雨水沿着倾斜的路顺流到脚上,凉鞋濅泡在水里,变得崭新。而大雨过后,整个世界焕然一新,树叶油亮发绿,屋顶宛如大梦初醒的孩子,眨巴大眼睛般清澈明亮。而现在,在地球的东侧,在这里,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金黄色的枫叶飘曳而下,簌簌的枝叶在风中敲打着属于它们的乐章,而我,敲着键盘想和着大自然的声音,作为一个音符,为思想添彩。
雨天最适合睡觉,读书,写作。伴着小乐,手捧着书,书中的文字带你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时空,经历另外一个人生。最近在读《美国种族历史》,刚读完黑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进程,知道了黑人之间种族矛盾也多,肤色深浅代表着血统的贵贱,从而影响人生的发展机遇。而由于他们大多数之前是奴隶,所以奴役思想深深限制了自身发展,不懂得自律,不懂得自我管理,不懂得自我人生规划甚至社会规则,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低下,更使他们的生活不能达到平均水平。但美国本就是一个外来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好处在于,人少,人力贵,只要你能吃苦,勤劳,生活将会过的很好,而这也是为什么上个世纪大量国内沿海城市的无技能人员选择偷渡也要来美国。现在Chinatown等华人聚集的地区,大多数还是上一代人,他们来美时,没有学历不能进入主流社会;不会英文,无法融入当地生活;没有技能,无法找到体面的工作。但中华民族向来是以吃苦耐劳而闻名的民族,吃苦,勤劳的精神,当属上一代更强。于是,勤劳的人们从事别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洗碗,端盘子,帮后厨,开餐厅,开理发店等等,这些工作不仅可以养活他们自身,甚至可以让他们过上美国中产阶级甚至更好的生活。而有学历,有知识的中国人正常来美,大热潮当属邓爷爷改革开放前后,国家想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时中美关系也属于蜜月期。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大批有知识的学生被送往美国,尤其是国内清北高校里,国家倾入大量钱财,支持优秀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虽后来大量优秀之人选择留在国外,可仍有大量爱国之士将毕生国外所学投入到国内的发展,致使国家慢慢强大。
想起前两天我导师跟我们聊天,说他的一个朋友从国内过来开会,两人聊了很多,不禁很多感概,与大家分享。我的导师是恢复高考第一年考进清华的学生,当然导师是高干家庭,父母均是清华教授。恢复高考前,导师随父母被下放到南方一个小城进行改造,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即使在艰难时期,也不放松对导师的教诲。因此,高考一恢复,导师就考中了清华,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父母也被清华返聘回去开创了清华某系的建设。导师衣承父钵,学的是和父亲一样的专业,并在大学毕业后,受国家公派前往美国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师的这位朋友,是导师的博士同学,现在是清华某系院长,两人此次就中美博士生差异探讨了一番。导师朋友有一个庞大的课题组,组里几十号人,手底下的博士生十几人,博士后几人。导师朋友身兼政治及学术任务,平日里满世界飞,根本没时间指导学生学术,但是学生们很出成果,因为课题组的模式是博士后带博士,博士带硕士,大家一个组相互分工,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向及负责的事情,负责一个方向的人相互学习探讨,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和使用相关设备。而其他方向的人只需负责自己本职的方向即可。大量出成果还有一个原因是清华不缺钱,大量优秀校友的捐赠,国家的优先政策,国家基金的大量倾入,可以说是一个只要你有想法,你想做,肯做,就能做出东西来的地方。但导师朋友也提到,组里的硕士博士基本都是来自国内二流学校,大量清华本校生都出国了,留在本校念研究生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他们做出的东西,不深入,只能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出的文章更多是技术层面和基础层面,这时候就需要导师去点播,需要导师去帮助他们,而不牢固的基础功底便会限制他们自己深入不下去。所以,为什么大量优秀高校的人都选择出国留学?到底哪里好?我想用我在这里经历的一年多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硕士是在国内念的,读了三年,上了一年课,做了两年研究,发了两篇还可以的文章,毕业论文也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可能在我们学校,我属于比较优秀的了。可是我自身的感悟是,我只会那一个小方向的东西,不能观大局,更加致命的是,我搭建了实验台,做出实验,有很好的实验数据,我不能看到实验数据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我分析不了深层的原因。而这导致我的文章也是实验型的,基础型的,如果要深入下去,我那时做不到。虽然我现在依然没有达到像导师那样,随便看一下数据,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哪一个机理没用对,哪一个实验环节有问题需要改进。但是我懂得,philosophy比做实验更重要,吃透机理,吃透理论,用强大的理论去指导实验,用理论模型去分析实验的纰漏,编代码去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最终用实验去反证理论,理论也需要改进,也许系数需要修正,也许条件需要修正。在这里,改变我的是我对整个philosophy的理解,我不仅知道我负责的那一块为什么需要那样做,我还知道别人为什么需要那样做,整个课题的基调是什么,导师都会很清楚的教你怎么慢慢从整体到细节,从大框架到小螺丝钉,从而慢慢夯实整个专业基础,这才是Ph.D.—philosophy and degree。导师说,国内的博士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很强,但是,他们缺乏自己去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脱离了导师,不能做出自己的东西,不能自己思考创新,做不了独立的研究。而国外的导师,他不仅想让你懂你现在的课题,也会让你更加明白你自己的专业领域,让你有全局观念,让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你的方向,他们会给你建议,而不命令你做什么,希望你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当然,国外的导师,没有政治职务的会一对一教你,和你探讨。而国内导师一般情况,就像导师朋友那样,导师没有亲自在指导学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学生太多老师少,国外的导师一般只带几个学生,所以他们有精力去指导。而限制国外导师发展的,就是钱没有那么多,拉钱在国外还是满困难的,有想法有魄力,而没有钱,买不了想要的设备,招不了更多的学生,那也做不出很好的东西。当然,像那些常青藤联盟的学校,牛校的funding肯定也多,我说的只是像我这样普通学校的一般现象。
昨天和导师讨论的时候,又被他渊博的知识折服了,导师不仅是专业领域精通,对不专业的领域也是一学就知道,而且能快准狠的知道它背后的机理。这真是强大的基础奠定的,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像导师那样,讲知识的时候,身上闪耀智慧的光芒?
期待有一天,我也自信盎然的应对所有的研究问题,发出耀眼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路在脚下,亮在心中,踏实前行,无限延伸。
秋季的杂感,完。
Linda
北美2018.11.6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