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速度中的自发性——听杨洋与杭州爱乐的贝多芬
昨晚听了杨洋指挥杭州爱乐的演出(2020.10.31,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全场贝多芬作品,上半场演出《小提琴协奏曲》,黄滨担任独奏,下半场演出《第四交响曲》。
原本主要是奔着黄滨去的,可对于杨洋与杭爱的组合也颇有期待。黄滨的演奏果然听到满意非常,“贝四”的演出则让我略略感到意外。这样的演出让人难忘,有魄力,有魅力,也提示着乐队未来的潜能。

黄滨的演出稍后再奉上乐评,先说一个总体印象,技巧精湛,演绎更精。先前听到关于小提琴家水平下降的说法,原本不信,今晚更可谓不攻自破。但说实话,我也并不感觉奇怪,因为人们判断技巧的思维失衡,是久已有之的事情。正如弗莱什所说,小提琴家偶尔出现的失误被放大,而演绎整体的境界与根基,又往往被视而不见。
看到黄滨的简介,想起同她略有交汇的另一位提琴家,此人早已名满天下。然而,多年前聆听其独奏会已感到深度有限,后来听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惊讶其刻意太甚,多次让我不想再听下去。黄滨却渐渐琢磨出当代十分耐听的一路演绎,而或许你也感到,当下“耐听”对演奏而言,几乎成为最可贵的品质。

在贝多芬的协奏曲中,杨洋指挥的杭爱已给我留下美好印象。很鲜明的一种魅力,就是乐队能表现出率性的加速,同时不失去节奏的弹性与自然。切莫认为这是小节,对于乐手们的配合,以及乐队整体的自发性而言,这样的品质是试金石。
很多杰出的演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品质。同样,某些名团劲旅的交差演奏中,这样的激情时刻往往欠奉。下半场《第四交响曲》的演出证明了自己先前的听感对路。将这首交响曲作为下半场,有些吃力不讨好,却真真堪称勇气之选。
《第四交响曲》因其伟大,是不应被排除在贝多芬的顶峰杰作之外的。可长久以来,乐圣的偶数交响曲中,只有“第六”(田园)获得超级名作的位置。“贝四”当然不是被忽视的杰作,乐迷们对它的熟悉程度,却也实在不如“命运”、“英雄”等贝交的首席名作。在贝多芬交响曲专场中,该作常被置于上半场,之后安排“贝五”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此时,杨洋与杭爱不仅以它作为大轴,上半场还有一位重要的独奏家登台,显然是完全有自信以“贝四”的音乐力量压场,而不害怕头重脚轻。从结果来看,他们在这方面也完全成功了。

杨洋选择以高度紧凑的速度贯穿《第四交响曲》的四个乐章。这是相当冒险的演绎,首先这样的速度带来巨大的技巧困难。贝多芬这部作品的结构复杂,情感转折也很强烈,要在不损伤音乐性的前提下,保持相当快的基本速度,对于各声部的技巧,及彼此之间的配合要求极高。
其次,技巧本身是工具,设定整体速度,目的是为了整体的音乐表现。用巴伦伯依姆的话说,速度如同一个箱子,应该先考虑你要放多少东西,然后再选择箱子的尺寸。因此,哪怕贝多芬原始的节拍器标记速度很快,后世的指挥家们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略做出调整。
这些年,受到本真影响的演出开始渐渐追求“原速”,或向其靠拢,夏依在莱比锡的录音就是以此为旗帜。而更早之前的楷模,毫无疑问就是小克莱伯的经典现场,唱片由Orfeo发行。对于听惯传统德奥指挥学派的贝多芬的人,初听会好奇:这是什么速度啊?

昨晚,当我听到柔板的序奏结束,乐章的主体部分进入时,或许也只能好奇:莫非你要走小克莱伯的路子?考虑到从乐队编制,到演奏方式,杨洋都基本没有本真化的倾向,那么对于一只大型的现代乐队而言,他所选择速度基本就是极限了。不能不考虑的是,杭州爱乐是一支虽然底子不错,整体的技巧表现终归还在成长中的乐队,这样的极限操作,也实在大胆至极。
演出的成功之处,很多就有赖于前述乐队演奏中的自发性,及彼此配合的默契品质。技巧可以提升,但拥有这样的品质,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第一乐章中,各声部出色呼应所形成的热烈音响,配合乐句在高速推进之中,所流露的那种鲜活的弹性,魄力非凡。
如果一位指挥家单纯将速度视为“指标”,那么哪怕技巧出色地实践了那个速度,古典作品的精髓,一种内在发展的能量、趋势,也是很难体现的。出色的自发性,应该随着作品本身的发展脉络做出来,昨晚杨洋与杭爱让我惊喜之处,也正在于此。表现后来的2、3乐章,无论在紧凑的速度中呈现弦乐同木管组的对话(第二乐章),还是性格参差的段落交替(第三乐章),演奏都有真正耐人寻味之处。

尤其是第二乐章,在那样有力的推进之中,乐句的轮廓依然饱满,不失去舒展的特性,指挥家对于该乐章结构的研究势必下了功夫。当然,在领略惊喜之余,杭州爱乐在技巧方面的局限还是存在的。
以核心的第一小提琴组为例,乐手们有时未能融合出凝聚的整体音响,因此人数虽多,音质却偏薄。这在第一乐章中比较明显,后来有改善。首席的技巧水平理当显得突出,可有时,在整个声部中能听到首席的声音单独浮现出来,就意味着其他人应该更加“跟上”才是。木管的音质与灵活性多少也需再行磨练,唯独演奏之投入,尚能成就动人的面貌。

看得出来,杨洋是位擅于和乐队沟通的指挥家,或许,也是擅于和听众沟通的音乐家。演出结束后,他让担当重任的乐手起来单独接受听众的致意,又将音乐厅献给他的花束送给台下的一个小女孩。显然,指挥家深谙沟通的必要,而他的演绎本身,就是诠释的艺术易于感动听者的典型了。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