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学论系列讲座 作壁上鸣:女权月月谈 第一讲笔记
本文是笔者听了由女权学论主办的女权学论系列讲座第一期的笔记,由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及妇女学系王政老师主讲,笔记中如有错漏之处,文责由笔者承担。
第一讲 什么是女权主义?何为社会性别?
主讲人:王政
Feminism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涵盖面极广的、各种思想交锋交融的场所;它历来同时包括理论与实践
一、女权主义定义的复杂性
l 是遍及全球的妇女为了妇女的政治行动
l 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流动的思潮
l 全球各地具体政治文化经济形塑其多样性及差异性内涵和形态
l 无统一领导无中心权威人士(没产生过马恩列斯毛)
l 是以各族妇女为主体广泛参与的充满争辩的知识生产场域
l 初始关注点:基于生理差别的权力等级关系(男尊女卑)
l 当下主要关注点:多重压迫制度中镶嵌相交的多种不平等关系
二、女权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动方式、一种存在方式
l 女权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改变、超越
l 行动方式是要明确的不模仿男权的行动方式,不会重蹈男权的覆辙
l 存在方式是不能口是心非(理论和实践不统一),有这种理想化的追求
三、社会性别理论在欧美的发展脉络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发展出的核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强调去欧美的中心化,但社会性别理论确实是欧美的学者发展起来的)
l 欧美6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左翼思潮
l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理论受到欧美学术界新生代的关注(60年代欧美的左翼对中国革命非常的关注,女权主义的学者有很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背景)
l 女权主义学者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的研究中产生的阶级分析方法,试图将男女不平等现象置于制度结构和社会关系中来剖析其中的权力关系,出现了“性阶级”“性种性制”等词语作为分析范畴
l 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为女权学术发展作了铺垫:人类学者米德对不同文化中普遍的性别分工观察,社会学对sex role(性别角色)的研究,心理学对femininity(女性特质)、masculinity(男性特质)的探讨
四、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
1.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分引发的讨论
l Robert Stoller:区分基于生理的性别与社会形成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
l Ann Oakley:性别sex是源于生物构造,社会性别gender是在社会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理性别的标识
l Gayle Rubin:sex/gender system性/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制度是对人类性的活动的组织和规范,保证女人在亲属关系中被交易,建立出一整套规范和习俗,由此产生了对异性恋的推崇和对其他类型性活动的压抑
l Christine Delphy:质疑“自然/文化”两分法,提出gender先于sex,而sex不过是用作社会分类的一个标志;带有权力关系和社会习俗的gender是先于sex的,因为人的差异有很多,为什么单独抓住性别差异?因为先有了社会等级架构的性别模式,然后再把sex用作社会分类的一个标志,不是每一种生理差异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和母权社会是两个概念
l 注:】中不关注性别的差异,如果没有gender,sex没有意义
l Judith Butler:批评男女二元结构的社会性别认识是异性恋的偏颇,gender并非与sex对应,而是可以有多种可能性,是流动的不固定的;社会性别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
l Lynda Birke等:sex也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变化的,生物与社会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相互隔绝的;生物学更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非自然世界
2.社会性别与多种差异性范畴的关系——阶级、种族、族裔、性相......
【黑人女权主义声明最早提出主要的压迫制度是相互勾连的——The Combahee River Collective(1977)】
l 美国非白人及性少数群体的女权主义者从边缘向女权知识界主流的挑战
l 不存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妇女;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男权制、异性恋制度的多重勾连的压迫制度决定了处于多重等级权力结构中不同妇女的差异性经历和权力关系
l 非西方前殖民地国家的女权主义者向女权学术界存在的美国中心倾向的挑战
l 质疑女权知识生产中的权力关系,拓展非西方边缘妇女发声途径,在全球政治经济权力关系中探究社会性别的建构和作用,不假设社会性别压迫在任何情况下的首要地位
【如果仅仅挑战男权的压迫而不挑战其他,那么说明其在其他方面是处于优越地位的有特权的,要意识到所有人自己的主体性给知识生产带来的局限,换一个地点同一个人可能遭遇到不同的压迫】
五、男性研究
l 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中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l 把男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解构社会性别权力体系的所有层面
l “男性特质”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含义,它没有必然的情境或起源
l 中国的男性研究需要研究不同时期中国男性的特质、男性霸权
六、Sex与Gender的翻译问题
l 古代汉语中的“性”:食色性也、性相近,习相远;色戒、富贵思淫欲、饮食男女
l Sex翻译为“性”“性别”的问题:在翻译西方19世纪的性学和生物学文本时,我们也引进了生物决定论
l Gender社会性别,以标示与sex现代译词“性”“性别”的不同内涵
七、何殷震对中国社会性别制度之洞见
l 男尊女卑制度是各种等级制的基石
l 对“男女”之洞见:男女的差异是在习惯和教育中被塑造的
-
地下国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2 19:53:09
-
Jessica M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23:36:59
-
豆友16109530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01:26:58
-
xw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6 11:33:30
-
豆友20853098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10:04:53
-
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3 22:14:28
-
叫我酒酿丸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3 1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