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读书月记|十月:再有一百年,你要建好一座房子,里面住满自己的诗
月初收到三本书,这是近段时间第一次收到赠书,感谢这位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朋友。像我这种在物质方面很迟钝也无欲无求的人,收到书是最开心的。拆包装的愉悦心情不亚于很多女生拆开衣服化妆品快递的心情,因为还多了一层惊喜。现在虽然也习惯于网上购书,但仍然喜欢逛书店,因为总有些书不在自己日常视线内,在书店才能有意外的相遇。侥幸在别人那里找到自己不曾想到的好书,是最重要的生活乐趣之一。
本月读书10本,包括赠书2本,刘小东的艺术创作日记《一公分》,访谈集《杜尚访谈录》,以及两位英国作家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演讲《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小说《到灯塔去》《达洛维太太》《海浪》,E·M·福斯特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莫瑞斯》。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到很多著名作家和作品,但又没有机会甚至懒得去找原作看,伍尔芙和福斯特大概就属于这类作家,《到灯塔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很知名,但吸引力又不足以让人刻意接触。他们都生于19世纪末,作品大多集中在20世纪初,两人生活中也是熟识的朋友,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语言风格确实已显陈旧,但他们讨论的话题和观念依然耐人寻味。好的小说比历史著作更像历史。
也许是个有趣的巧合,两个人都使用了“房间”这个意象。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说道:“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芙一直关注女性议题,为女性发声,她在这次演讲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莎士比亚有一个妹妹,他们拥有一样的文学天赋、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她会和莎士比亚一样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吗?不会。因为她要忙于生活起居各类家务,她要依赖家庭依赖丈夫,同时要照顾好家庭照顾好丈夫抚养好子女,她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创作去思考,在牢不可破的社会传统压力下,她不能也不敢放弃自己的“义务”争取自己的“权利”。伍尔芙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一个不知名女作家的作品,她喜欢她的文字,但她还可以更好,伍尔芙感慨如果再给她一百年,给她一间房间和一些钱,她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再有一百年,她会成为一个诗人。”
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女主人公露西面对两个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传统的人,塞西尔有教养,绅士做派,言谈温文尔雅,乔治纯朴自然,莽撞粗犷,热情直接。塞西尔成为露西的未婚夫后,相处越久露西越感到难以适应塞西尔的呆板刻板、循规蹈矩和基于坚固保守的价值观之上的大男子主义,塞西尔甚至接吻都要提前沟通请示,过程笨拙尴尬,乔治的两次偷袭让露西花容失色但也感受到他的真诚浓烈的感情和人格魅力。在一次争吵时,露西对塞西尔说,每次想到他就感觉在房间里,一间看不到风景的房间。本质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电影《泰坦尼克号》是同样的故事,都是传统英国社会经历经济腾飞社会变革后,新的社会阶层兴起,旧道德旧秩序的瓦解,新的“人”出现。旧世界是一潭死水,需要有胆识的人带来新的风景。
房间,既是物理空间,也是精神世界,是对自己思想观念的探究,也是对人类社会的观照。一百年前,女性终于可以发出声音,虽然微弱,但就像达洛维太太的鲜花、拉姆齐一家的灯塔一样,超越时空,历久弥香,烛照前方。
一百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部分人也许已经获得了物理意义上的“房间”,生活中处处都在谈论房间,网络上到处展示甚至炫耀房间,房间里里外外都是亮丽的风景,这是露西想要的“风景”吗?这是伍尔芙期待的“房间”吗?
过了一百年,我们拥有了“房间”,但房间里住的不是诗人。

本月观影36部,华语片除了一部姜文的《寻枪》都是新片,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一点就到家》《金刚川》,动画电影《姜子牙》,话题尖锐的《再见南屏晚风》,港片有郑秀文主演《圣何塞谋杀案》,马浚伟自导自演《生前约死后》,郭富城主演《麦路人》,新加坡新秀导演陈哲艺《热带雨》。欧美片里比较精彩的有大卫·芬奇的《战栗空间》,血浆器官满天飞的cult片《美味》,特效打怪片《爱与怪物》,温情文艺《蜻蜓》,恐怖邪教《仲夏夜惊魂》,全明星打造犯罪片《神弃之地》,血脉贲张表现美国60年代社会运动的严肃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同时终于把两个名导的作品补齐了,大卫·林奇的全部长片,比较喜欢《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妖夜慌踪》;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早期作品《绿鱼》《薄荷糖》《绿洲》三部曲和近作《诗》。
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充满邪恶与压迫的社会中,你会如何选择?《薄荷糖》的主人公选择加入黑暗,自己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最终被黑暗反噬;《神弃之地》的主人公选择反抗黑暗,用自己颤抖的枪把敌人一个个消灭,然后离开,流浪,也许迟早被抓到。个人不能反抗社会的恶,社会的恶需要社会设置的公共机构来处理,这是所谓的法治精神的基本原则。个人不能私设公堂,但公堂却能为个人所利用,这就是《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情节,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像电影一样紧张、热血、亢奋、激昂,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始终会和狗血的现实相抵牾,即便是“民主的灯塔”美国也一样充满蝇营狗苟,唯一值得羡慕的是他们能自己拍出批判自己的电影。保持思考的热情,保持批判的能力,是当下最珍贵的理想主义。
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质量这两年有了飞跃进步,不再是空喊口号、强行输出价值观,视角落在了一个个真实的人身上,有了有血有肉的人,才有动人心弦的故事,才能把想表达的观念润物无声地印在心中,但同时也有了一个悖论,主旋律电影强调家国情怀、强调集体的价值观属性和商业电影聚焦个体强调人物成长弧线的叙事模式很难调节,至少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契合点。比如《夺冠》里的巩俐一直在教育队员们不要上纲上线说假大空的话,一定要真实地思考为了什么打球,强调寻求个人的心理动机,黄渤则主要在引导队员们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荣誉,一个重视个体一个突出集体,情节交叉起来显得逻辑混乱,情绪断裂,很难确定电影到底想传达什么。《金刚川》除去首尾两段独立于剧情外的纪录片片段,电影主体其实很难说是主旋律电影,更像是一部纯粹的战争片,只是题材恰好是现在需要的主旋律题材。电影的硬件层面非常优秀,三个视角叙事在华语片也很少见,张译的表演是影帝级别,最后的人体浮桥也足够煽情。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看完以后总觉得差口气,比如与管虎的前作《八佰》相比,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宣传,我们对抗日战争先天就有足够的情绪积累和认知积淀,对生死存亡间的牺牲和成长能够很快形成共鸣和认同,从为自己求生到为民族大义赴死铺垫地足够充分,所以最后高潮部分仅仅是几个走向黑暗的身影就足以打动所有人,《金刚川》更像是架空了背景的战争片,观众没有足够的感情投入和对人物的认同,主要是被紧凑的剧情和惨烈悲壮的战争场面震撼,为什么牺牲、牺牲有什么意义则需要观众自行脑补。拧巴是现在主旋律电影最大的问题,但已然是不小的进步,普通人终于从历史的背景走到历史的前台,历史书上的每个字正是由一个个普通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写就的。

相比展现历史的大片,我更喜欢关注当下的小片。《再见南屏晚风》是极少见的同妻题材电影,有很多尖锐的对话,注定了不会在中国银幕上映,真正的良心之作。港片风光不再后,反倒很多影人能沉下心来注视生活,讲述普通人的故事,马浚伟自导自演《生前约死后》,男子因母亲去世受打击而抑郁痛苦,故事压抑;郭富城、杨千嬅等人主演的《麦路人》,讲述一群晚上会在麦当劳过夜的流浪者的故事,人间百态轮番上场,温情互助难挡悲剧命运。新加坡电影《热带雨》题材更是华语片少有的师生恋,展示一个面对家庭困境的中年女性如何走出阴影。亲人离世,家庭分裂,事业失败,人生失意事十之八九,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真相。
相对社会金字塔尖的少数人,普通人每天都在为小确幸沾沾自喜,为小确丧郁郁寡欢。即便成功如弗吉尼亚·伍尔芙,也一生受精神病困扰,最终投河自杀,E·M福斯特身为同性恋者写了同性恋小说却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去世后才获发表。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伍尔芙需要灯塔,福斯特需要《莫瑞斯》,这些就是他们的“房间”,保护好他们的秘密,照顾好他们的忧伤,存放好他们的希望。
李沧东的电影《诗》,在简单的名字背后是个悲伤的故事。年近七十岁的美子辛勤打工独自照料刚上中学的孙子,虽然确诊了老年痴呆症,但她依然热爱生活,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她每天打扮得干净雅致,看到美丽花草会心生赞叹,她参加了诗歌会,开始研究诗歌,每天带着小本子记录日常的感悟。不料孙子却卷入了凌虐女孩的案件,女孩不堪受辱自杀,知道真相的美子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孙子的不知悔改,社会的恶意,让简单纯朴的美子手足无措。诗歌成为她的逃难所,也成为她力量的源泉。诗,写诗的人,让她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和平静,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惩罚恶,保护善。
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出来,不是所有的诗都要写出来。
沉默就是最大声的呐喊。
再给一百年,我们要建好自己的房子,里面住满了我们的诗。

大老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奈保尔:邪恶的思想者 (1人喜欢)
- 我读奥尔罕·帕慕克:疲惫的寻路之旅 (2人喜欢)
- 2024恐怖片小盘点 (7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