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国际都市洛阳″的报导文学》陈再明20、11、1
《洛阳伽蓝记》的著者杨衒之,于公元547年,他所看到的国际都市洛阳和北朝时代的北魏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通过记述″寺"的沿革方式,一一把当时的政治、风俗、市容和事件报导出来,给我们有一幅清晰的″北魏洛阳″的鸟瞰图。
一,国际大都市一洛阳
《洛阳伽蓝记》的卷三-龙华寺,一开头就这样说:″葱善以西,直到大秦(东罗马帝国),不知有几百个国家,几千个大城,没有一个不是打从心底要归附大魏帝国。″北魏王朝迁都到洛阳以后,洛阳巳成为域外各国想要归附的国际大都市。
作为囝际大都市的洛阳,一队又一队的胡人商旅,越过重山峻岭,走过浩瀚沙漠,摩肩接踵地跑到我国来。我国的典章文物、文化艺术,以至日常生活,无一不使他们心里响往。于是他们之中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卷三-龙华寺)
洛阳的街途整齐,家家户户大门都并排在一塊,清翠的槐树在街路上造或片片浓荫,碧绿的柳枝,深深地垂在庭院里随风轻拂。普天之下,凡是人们所能想到的最不易到手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卷三-龙华寺)
二,洛阳的寺院佛塔
在这大都会里,极尽荣华富贵的皇亲贵族们,由于信奉佛教,使洛阳的寺庙骤然增加起来。第八代的孝明帝时候,掌握大权的是灵太后,她热衷于佛教,信心虔笃,鼓励全国大兴土木,添建寺庙佛院。其结果,国家财政渐渐枯竭,再加深得灵太后信任的高阳王雍的生活奢侈糜烂,种下了北魏灭亡的远因。尔朱荣之乱后,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其一在邺(河南临漳)为东魏,另一在长安为西魏。灵太后所建的宏壮的永宁寺和寺內的九重塔,也经此战火烧毁,荡然无存。其余烬整整烧了一年之久,方才熄灭。(卷三-高阳王寺)
三,北朝的士族
在北朝的繁荣时期,北朝的士族阶级,好像对南朝士族阶级抱着一种优越感,这一点可以从杨元慎的口气听出釆。杨元慎出身华北士族,对南方人总有某种歧视的心态,常常说江南人是只懂得喝茶的侏儒。言下颇含强烈的讥讽味。(卷二-景宁寺)
尚书令王肃,来自江南的士族,说茶不能做为羊肉和酪的奴仆来喝,其意在否定南方士族在北方士族眼中的地位。从此,北魏的人们便管茶叫″酪奴″了。(卷三-正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