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恒”的思考
因为自己的原因,有严重 的拖延症。导致手里的工作做到了接近夜里11点。做完手里的活,出去准备接水洗漱的时候,看着开水从水箱里放出来。有个电影画面突然进入脑海:突然想到葛优和巩俐参演的《活着》里的一个画面:福贵唱皮影戏时被国民军抓去拉大炮,后机缘巧合参加了“革命”,路上辗转回家已是几年后的解放。回到镇上已是半夜,在镇上的大街上碰到了给镇上挨家挨户烧开水赚点生存用钱的家珍,镜头里的家珍,身后背着刚出生的儿子,手上牵着刚会照顾自己的女儿,忙着在空的保温瓶里加满开水。忙的额头是汗,还不忘记晃晃身后的孩子,哄孩子睡觉。
我也不知为什么会想起这段。电影也许就是看过后,深受感动,就是在以后某个瞬间,会与你生活平行,出现惊奇的相似。
每个时代都在进步,但有些事情却永远没法改变。家珍和福贵所处的那个环境和时代,和70年后的今天。用今天人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物质缺乏,逆来顺受,不懂变通,而那个时代黑暗、人心叵测。纵观今天:智能和制造业发达,物质满足,精神层面也有各种满足。
可这两个时代到底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是的,人类文明和社会是在进步,物质和精神是得到极大满足。可是福贵还是要去拉大炮,家珍还是要背着孩子打开水啊。
即使小鸡变成了什么牛或者什么,似乎无所谓。变成的另一个新事物,也不会记得也不想去记得福贵和家珍的遭遇,和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遭遇。甚至这些新的事物会嘲笑之前的小鸡是这么的弱小不堪一击。但是反过来,新事物所处的新环境,还是避免不了要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给街坊邻居起早贪黑烧开水打开水,还夸着新的秩序,新的世界的好。
似乎这两个世界出现了重叠。什么原因呢?
从小,我一直不喜欢没有“永恒”的事物,比如一家老板抠的不愿意给你降价的服装店,不愿意更多认识高中分班前的一个班级上课的同学,暑期打工一起工作认识的同事,去某地出差或旅游在公共交通上一起去往目的地坐在身边的人,也包括一部炒热度简单迎合时下口味的商业电影。我觉得这些都是人生中的昙花一现,不必付之过多感情。(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也是可笑)
可是,到底什么事情是“永恒呢”?
我找不到,所以我把它作为了毕生追求,抱着一辈子找不到的心态。
有些事情仔细想想也是有意思。比如新到一个地方,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充满了美好。比之前自己生活的那个多少年老地方腌昝之地可是强上百倍,在这个新地方到处拍照,发朋友圈,都拍九宫格。相比之前呆的地方,都不敢发在朋友圈,生怕别人知道你过得不如意。而你朋友圈的朋友,看到了你发的外面新世界的美好,羡慕并向往,原来还有外边更好的世界,生活原来还可以更好,充满希望。可是若在这个地方呆上半辈子或是一辈子,是件令人发毛的事情了。呆的越久,这个地方各种阴暗面,丑陋的地方会发现越来越多。会越来越觉得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地普通。也许“永恒”是个伪命题。
那么问题来了,小鸡和牛,和新事物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小鸡因为看到了牛,福贵家珍因为看到了社会在变好孩子在长大,才产生了活下去的希望,因为总有一天会变成牛的,苦日子总会到头的。可是变成牛以后呢?苦日子真的会到头吗?没给答案。因为牛和小鸡没区别,新的世界也没能保住女儿和儿子。牛在自己的眼里,自己是牛,可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个小鸡。牛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又回到了小鸡的位置,继续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东西。
最后,福贵和家珍抱着女儿难产遗留下的孙子,带着新出生的小鸡,继续着日复一日盼望着小鸡变成牛的那天。
可是小鸡到底能不能变成牛呢?还是小鸡自己做着一厢情愿的梦呢?还是小鸡一开始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无任何可能呢?
如果小鸡没有了变成牛的愿望的话?还能做什么呢?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找到“永恒”呢?
都也许吧!
(小鸡变成牛还有第二种可能性:阶级性。
小鸡变成牛也有可能是阶级的跨越。从社会底层,通过阶级跨越,上升为精英阶层、富裕阶层等上层社会。这种现象贯穿从古至今的每个时代。福贵家珍所处的时代,他们本是上层社会:地主阶级,拥有固资。这种阶级的跨越包含资本的掠夺、剥削和压迫。通过家珍背着儿子,也能联想到福贵每天赌完,一个女佣背着福贵回家的画面。这种小鸡变牛的过程,小鸡是和牛在同一个时间维度的,小鸡是地主家的女佣人,牛就是地主了。放到今天同样,从事工厂、交通系统、餐饮服务之类的工作产出的价值,有一部分进入了资本寡头手中。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职位,整个社会又会进入瘫痪。小鸡和牛共同存在,制约,剥削和被剥削。小鸡变成牛是两个方向,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都是存在的。以后再做探讨)




(以上
全是因加班造成本人一系列抱怨问题)
-------------------------------------------分界线----------------------------------------------------------
附:用个人观点,解释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新兴社会,新兴阶级的奶茶和咖啡的抉择问题。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身份标签”,无论从古代洛可可和巴洛克,束腰,蕾丝花边,大石榴裙,清代裹小脚,带长指甲套,还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穿的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近现代的颇有政治影响的军装、水手服,这一系列外在的表现无不在表明或是表达自己的身份或是阶级。用不太恰当的词语叫”标签化“自己。
而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阶级被打破,资本登上历史舞台,在国外,上班,利用紧凑工作剩余时间,用喝咖啡这种便捷又时尚的方式填补,便迅速得到推广,成为这类逐渐庞大人群里的一种时尚。后面随之一系列的快餐文化。
这几年相对西方世界较晚步入资本行列的中国却流行“奶茶热”,今年10月很火的秋天第一杯奶茶,为什么咖啡被奶茶替代没有流行起来呢?甚至今年4月,出现瑞兴咖啡财务造假事件。这一前一后的两类事情,联系到一起的研究的话,是很有意思,值得考究的事。
个人觉得,在中国新兴群体中,奶茶比咖啡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奶茶是喝得起牛奶和喝得起咖啡之间的过度(瑞兴想通过各种折扣和补贴,尝试将观念里的“奢侈品”变为“日用品",尝试推行新品种把传统咖啡的单一化变成可供各类群体选择的多元化,也是一种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行为吧)。中国新兴阶层和市场消费主力大部分年龄段是80-90后。而这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和物质急剧膨胀的年代。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膨胀了76倍。(不想写了,以后再写。想法产生于2020/11/06凌晨0:24止,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