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消息】虞万里教授在“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作者简介
虞万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学术会长、学刊主编。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虞万里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献学家、经学家、词典编纂家,曾经长期从事《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在儒家经学文献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著作等身。
虞万里在“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9月19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作讨论发言,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礼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尊敬的领导、专家,新老学术同道:受主办方委托,邀我在会前聊赘一言,我倍感荣幸。礼,是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在日常起居、群从社交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显的恭谨标志,是一个君子在致力于修齐治平过程中最基本的守则。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和精髓的经学核心,是维持三千年政治与社会延续与稳定的积极的支柱。所以,礼和礼学是历代儒家和政治家最为关注的学问。在经学和礼学、礼教被废弃、被践踏一百年后,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伟大工程,更要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来研究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得天之时,也是应时之举。曲阜是“制礼作乐”的周公初封之地,也是延续七八百年的“周礼尽在鲁”的鲁国首都,更是儒家开创者孔子和思孟学派的中心和发源地,在这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圣地,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著名礼学专家丁鼎教授主持,聚集各方礼学研究者,来研讨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得地之利,也是适地之宜。治经学难,治礼学更难,自郑玄注《三礼》以还,三礼之学延续了一千八百年,倾注了无数学者的精力与智慧。近一百年来,学术的专史无虑百千种,但始终缺少一部三礼学史。在丁鼎教授的创导与主持下,经过十年的淬炼与打磨,一部一百万字的《三礼学通史》终于定稿。据我所知,这部著作已经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正在付梓过程中,不久就可以与我们见面。今天参会的,不仅有很多著名的礼学专家,更有多位是直接参与《三礼学通史》的作者,是学有专长、年轻有为的学者。来自各地的新老礼学家,怀着同一个复兴中华文化、振兴礼学的目标,聚首洙泗圣地,谈学论道,这是得人之和,也是兴道之机。在疫情尚未结束,举国上下学术会议大多转为线上的形式下,本次会议能够吸引专家学者从各地辐辏而来,是因为我们深感儒学,尤其是礼学,不仅要坐而论,还要起而行,因为义是礼所蕴藏的实质,礼是义所寄托的形体。有这样的礼学精神的支撑和感召,我相信,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一定能够存亡继绝、推进礼学的发展,一定能够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转自公众号:孔子研究院,略有调整)
责任编辑:张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