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日记之二 论人格的超越:一种人格主义哲学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格要遭受着什么限制的话,那无疑最大的限制来自于通常被称为自我的东西;而人格的超越如果可能的话,无疑最大的条件来自于个人超越于自我的限制;如果个人要成功地超越于自我,这一切的努力又必须建立于肯定,完全肯定他人与世界的存在。
然而,“在者非唯一”,我们可以承认单一的,个别的,特殊的自我或者人格存在,但却不可以承认这就可以成为唯一的存在,乃至于统涵了一切存在人格的至上者或主体,就此来说存在主义或主观唯心是不完整的理论,因为它们都缺少一种超越性,能够超越个人界限,以他人为前提,超出于自身之外,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主观主义的魔障而难以自拔。在此意义上来说,佛教的“诸法无我”即是寻觅了世间万事万物,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主观的我。
人的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从始至终最关心的问题,而人格的超越这种意向性的精神活动也始终与人的存在朝向更高存在的活动相关,可以这样断言:这一活动是不断超出于现有存在的限制,不断面向未来的历史活动——它是人类的一种根本的创造活动。譬如文艺复兴,譬如启蒙运动,这种活动在提升了无数心灵可以达到的最高之境的同时,重新塑造了,或者说创造了一种人格,是一个个新的范畴,并把它们加入人类伟大人格的内容之中。
人的问题又始终与他的原始对象——自然相关。人格化自然,他的超越,又使自然本身超出于单纯的,抽象的自然界,在人的意识中不断再现,并为人所不断改造,相反的,一种异化,则指明了一种疏离,不仅是疏离了自然,也疏离了他们自己的人格。异化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主客的分裂,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至关重要的是在马克思那里,他在巴黎手稿里指出了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本质,因此要迎来一个自我的回归;而在《德法年鉴》的《论犹太人问题》之中,则直接表明:“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如下论断:“哲学家们实际上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绘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存在的个人,并把它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平均的个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意识......"事实上,这种异化的历史,就像幽灵般的意识形态,盘绕在人的人格之上。
而这种超越,如果在有神论框架下予以解释,则它朝向某种绝对的,完满的存在,认为向绝对,上帝,神的超越的意义即是向人的最完备,最圆满的自我实现的呼唤,是人格的不断的升华过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方面就是法国人格主义的一些观点,即把人格的诸方面首先视为一种人格结构并加以讨论:人格结构,必须被视为人精神活动的结构,人的精神活动,又必须视为一种历史性活动,其表现为不断趋向未来。看吧,这就很清楚了,这种精神结构,或者说人的根本本质,它的实现过程,本身就是一条线索和剧情,指向类似某种结局的绝对,人的最终希望,应该寄于此吧。
最后再谈谈精神分析学对人格结构的诠释,也被称为个性结构,指人的心理机制和个性模式。弗洛伊德的看法是,人的心理结构分三部分:1 无意识本能-本我 2 与本我相对立的表现—自我 3 超我,是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和价值判断。这几个概念是简明易懂的,而重要的是,关于它们的结构效应,即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需要在一个模式下仔细地讨论。
荣格的看法是,在此结构中,“意识”与“无意识”相互补充,无意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