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死在单向街002
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单向街001,一个星期读单向街002。
我自认为是个好读者,我读了第一本一定会读第二本,好比看了一部电视剧一定要看到底,也好比twilight第二部续集就算恶评如潮我还是会去看。只是我这种人这个年头不多了,所以单向街亦不能指望我这种读者。
当初买单向街001时纯粹是冲着梁文道去的,打开002后发现梁老师本期没有入文,虽心有不甘也还是可以冲着压轴数页的赖声川。
MOOK=Magzine Book 这东西多熟悉,当年时差小组还意图做一本MOOK出来。抛开那些销量不错的名归郭敬明下的多本非主流不给力MOOK不说,我认为至今做的最好最有诚意的MOOK绝对非读库莫属,不愧对主编老六在出版业界的名号。
读库刚推出那阵子我已经人在巴黎,后来托MIA从深圳运来两本,封面一纸素色毫无废话亦无书腰,算得上是书籍装帧设计界的奇葩。300页的内容里尽可能多地塞了生僻/冷门/幽默/艰涩/的纯文学纯历史类长篇。那种距离感制造了一种绝对“文字仓库式”的冰冷和丰满,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我一边浪费时间一边缓慢阅读了将近小一个月,才疲劳地念完一本整某期读库。
既便如此,读库的订阅和销量仍然出人意料的好。我也坦白地认为,就算读书的过程充满倦怠,内容的价值还是很好地超越了它的定价。
单向街明显也是仿着这个路子在走路,走的是一条单向街,有去无回。
从品牌角度来说,单向街当然比读库做的大的多,毕竟是书店又毕竟这些年组织了无数文化类活动,很好地笼络了文艺老中青三代。读库纯做口碑,不打广告亦无实体店铺,老六靠一众名记朋友和他们的博客保证了客源的纯粹性,再由这些右派文学青年口耳相传,竟然销量名气都做大了。
从内容角度比,这两本书就天壤之别了,废了这么多话终于我说到重点了。
002单向街主题是先锋,再由先锋引申到当代中国话剧,勉强还塞了一个先锋绘画进去。在这之前先由001期主编许知远劈头盖脸组织了一箩筐啰嗦,稀里糊涂的引到先锋这个话题。
先锋话剧你当然会想到孟京辉,所以是有一篇不痛不痒的孟京辉人物写真。还能想到谁?牟森?好的也有一篇人物牟森。讲话剧当然不能讲得小家子气了,所以还有赖声川来坐镇(至少把我这样的人说服购买了)。然后呢……没了,对于先锋的讨论仅止于此,仅止于先锋话剧。
先锋已死到这里我才明白它是想说,先锋话剧已死(问号)——谁说的?直到我看完全部话剧导演的访谈后我仍然怀抱这样的疑问,谁说先锋话剧已死了?
数篇人物访谈呈现了数位云淡风轻地导演(也可能是作者本身书写不够给力)成功或者淡出在话剧舞台。就像许知远一上来就唧唧歪歪十足矫情地笃定今不如昔的文艺生活,单向街也给话剧舞台如此盖棺定论。
你就是把内地先锋导演都婉约地批判掉了,那香港的呢,那台湾的呢,那欧洲的呢?单向街讨巧的在“先锋已死”后面加了个问号,彰显了怯懦的成分。
单向街和读库比起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格局过小,诚意过少。
002单向街对先锋这个主题的抚摸简直不痛不痒,时刻保持暧昧距离,连点到为止都没有就翘小指逃跑了。
我知道在豆瓣上,单向街是个取向正面的品牌,豆瓣青年都吃单向街那一套,所以它能拿到8.1的高评价也不奇怪。苛求第二本书就能交上全A的成绩单没有必要,但是时刻有《读库》在前面挡着,想平起平坐乃至超越它,对这家书店都是一条坎坷的单向长路,有去无回。
全书值得推荐的只有张大春的《狮子头》,杨典的《走神儿》和勉强算是篇好讲座记录的赖声川《生活是一出创意话剧》。我在两星和三星间犹豫许久,看在过去的交情上我还是给了三星。而我以上的评价,顶多算两星半。
不给力呀单向街。
我自认为是个好读者,我读了第一本一定会读第二本,好比看了一部电视剧一定要看到底,也好比twilight第二部续集就算恶评如潮我还是会去看。只是我这种人这个年头不多了,所以单向街亦不能指望我这种读者。
当初买单向街001时纯粹是冲着梁文道去的,打开002后发现梁老师本期没有入文,虽心有不甘也还是可以冲着压轴数页的赖声川。
MOOK=Magzine Book 这东西多熟悉,当年时差小组还意图做一本MOOK出来。抛开那些销量不错的名归郭敬明下的多本非主流不给力MOOK不说,我认为至今做的最好最有诚意的MOOK绝对非读库莫属,不愧对主编老六在出版业界的名号。
读库刚推出那阵子我已经人在巴黎,后来托MIA从深圳运来两本,封面一纸素色毫无废话亦无书腰,算得上是书籍装帧设计界的奇葩。300页的内容里尽可能多地塞了生僻/冷门/幽默/艰涩/的纯文学纯历史类长篇。那种距离感制造了一种绝对“文字仓库式”的冰冷和丰满,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我一边浪费时间一边缓慢阅读了将近小一个月,才疲劳地念完一本整某期读库。
既便如此,读库的订阅和销量仍然出人意料的好。我也坦白地认为,就算读书的过程充满倦怠,内容的价值还是很好地超越了它的定价。
单向街明显也是仿着这个路子在走路,走的是一条单向街,有去无回。
从品牌角度来说,单向街当然比读库做的大的多,毕竟是书店又毕竟这些年组织了无数文化类活动,很好地笼络了文艺老中青三代。读库纯做口碑,不打广告亦无实体店铺,老六靠一众名记朋友和他们的博客保证了客源的纯粹性,再由这些右派文学青年口耳相传,竟然销量名气都做大了。
从内容角度比,这两本书就天壤之别了,废了这么多话终于我说到重点了。
002单向街主题是先锋,再由先锋引申到当代中国话剧,勉强还塞了一个先锋绘画进去。在这之前先由001期主编许知远劈头盖脸组织了一箩筐啰嗦,稀里糊涂的引到先锋这个话题。
先锋话剧你当然会想到孟京辉,所以是有一篇不痛不痒的孟京辉人物写真。还能想到谁?牟森?好的也有一篇人物牟森。讲话剧当然不能讲得小家子气了,所以还有赖声川来坐镇(至少把我这样的人说服购买了)。然后呢……没了,对于先锋的讨论仅止于此,仅止于先锋话剧。
先锋已死到这里我才明白它是想说,先锋话剧已死(问号)——谁说的?直到我看完全部话剧导演的访谈后我仍然怀抱这样的疑问,谁说先锋话剧已死了?
数篇人物访谈呈现了数位云淡风轻地导演(也可能是作者本身书写不够给力)成功或者淡出在话剧舞台。就像许知远一上来就唧唧歪歪十足矫情地笃定今不如昔的文艺生活,单向街也给话剧舞台如此盖棺定论。
你就是把内地先锋导演都婉约地批判掉了,那香港的呢,那台湾的呢,那欧洲的呢?单向街讨巧的在“先锋已死”后面加了个问号,彰显了怯懦的成分。
单向街和读库比起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格局过小,诚意过少。
002单向街对先锋这个主题的抚摸简直不痛不痒,时刻保持暧昧距离,连点到为止都没有就翘小指逃跑了。
我知道在豆瓣上,单向街是个取向正面的品牌,豆瓣青年都吃单向街那一套,所以它能拿到8.1的高评价也不奇怪。苛求第二本书就能交上全A的成绩单没有必要,但是时刻有《读库》在前面挡着,想平起平坐乃至超越它,对这家书店都是一条坎坷的单向长路,有去无回。
全书值得推荐的只有张大春的《狮子头》,杨典的《走神儿》和勉强算是篇好讲座记录的赖声川《生活是一出创意话剧》。我在两星和三星间犹豫许久,看在过去的交情上我还是给了三星。而我以上的评价,顶多算两星半。
不给力呀单向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