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十而立”
今天邻居突然叫我妈和我过去喝酒,莲子酒:醇香、厚重,感觉度数在60°以上,来了小半斤。 我在微醉的时候话很少,但是其实内心活动会比平时更加丰富一些。喝完酒后我端了杯茶,一个人坐在角落想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席间大家聊到的家长里短,以目下的社会价值观,无非也就是赚钱的问题。我一言不发,生怕上一辈人不能理解,其实内心却异常激烈。 可能是我没什么文化吧,从前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之前要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亲近的人你知道,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失去了所有引以为傲的东西。我曾经畅想的三十岁需要拥有的东西,在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完全拥有,但却在三十岁的时候偏偏完全失去了。所以,原本的“三十而立”成了一种完全无法完成的时态。 不过仍有一点可以庆幸,在三十岁这一年,我还是做出了许多深度的关于自己内心需求的思考。这些思考,其实归根结底,不过就是对“三十而立”的理解而已。 OK,《凡诂》的初衷本就是训诂,那么便结合自身经历,诂一下“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凡人固然不如孔子,但是也完全不耽误后世读书人以此为目标。就像我没什么文化的时候所理解的,三十而立就是三十岁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对“三十而立”的理解产生了变化。究其症结,在于: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有一些理解,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我不知道是否正确,所以首先查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 也就是说,所谓”三十岁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这一理解,其实不过是当今社会普适价值观罢了。但你知道,但凡你知道王小波《特立独行的猪》,但凡你能做到客观,你就知道,社会普适价值观,不是适应所有人的。或许你能称不适应的这类人为“异类”,但是无法否定“异类”的存在。 我就是这么一个“异类”。下面讲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有一个朋友,不常见面。四年前我们有一番深入交谈,彼时我推崇美国模式,他推崇中国模式。2020年十月中旬,我们再次交谈,我们的观念却完全调转。 在我认为,现下的中国模式,是一个差一点就完美的发展模式。差什么呢?差部分中产阶级的自觉性。我在跟他交谈的过程中,深入表述了我的观点。首先,国家机器需要带领精英阶层往前去走,走上世界之巅。你知道,昔年温家宝总理说:任何小事情,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大事情。 民生,这么大一件事情,单靠国家机器,是无法运转的。现在你想象一个蓄水池的水,但水池底部中心有一个漏洞的时候,水会旋转着往下泄露,这样形成的漩涡会逐渐影响整个蓄水池。你知道漩涡中心的漩涡,完全是由那个泄水洞带来的,好,那么问题是,蓄水池边缘的波纹,又是谁带来的呢? 最终答案,依然是漩涡中心的漩涡,但是,你肯定会想到,毕竟直观的状况,边缘的波纹,是由稍微靠近中心漩涡引起的。总而言之就是,中心的漩涡影响 了稍微靠近边缘的漩涡。而稍微边缘的漩涡,又影响了更边缘的漩涡。能理解吧? 回到民生问题。国家机器,就是中心那个漩涡,职责是指引方向,也即是带领社会精英往前走,但是后旋,其实更需要中层的社会精英来带动。 然而,社会普适的价值观,决定了,中层的精英阶层不会带着底层边缘的人民,实现整体旋转,或者现实来说,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底层人民被抛弃了。 这是国家的问题吗?我觉得不是。这是精英阶层的觉悟问题,价值观问题。 第二件事情:大凡与我交往较久的人,都觉得,对我以后会出家这件事情,不会感到意外。 我有个哥,大约已经算是个佛门俗家了。我的姐夫跟他女儿说:你大舅以后肯定入佛门(指我哥);你小舅以后肯定入道家(指我)。然也。 道家,有所谓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我说我会入道家,但不会出家,因为我想要的,是入世修行。 人世间走一遭,你图什么?社会普适价值观告诉你:功成名就!翻译一下:赚很多钱! 但是别忘了,读书人,讲究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道的目的,无非为了看清世界,出世入世本无差别。一花一叶一世界,参透根本,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就好比南怀瑾前辈,说起减肥,仍旧头头是道。 好比历史学:搭建框架(朝代、重大转折),填充内容(事件)。跨度非常大的编程有很大区别吗?归根结底也是往框架里面填充内容。建筑业有区别吗?不也是框架里面填充内容? 人生很复杂,又很简单:建立框架,填充内容。 第三件事情: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我自初中开始,就有一个梦想:写书。 多年以来,未曾让自己满意。直到三十岁。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写作,因为我不爱说话,比起说话,我更希望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我开始写小说,从以往完全不会,大改了四次,废弃了三四十万字,目下只留下了十万。废弃的字数比正整用的还多。 坦率的讲,我是理想主义的传统读书人,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传统满怀崇敬、对振兴国家砥砺前行。你知道很多古代权官、读书人,起初都是善良有抱负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志不强嘛!丧失了自我。 在转过头来看现代社会,浮华、装bi、争做人上人。金钱代表一切,高消费等于上层,意义何在? 其实我能理解每一种梦想。我追求的“三十而立”,和社会普适的“三十而立”,并没有太大区别。你觉得父母辛苦将你养大不易,毕生心愿就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毛病;你觉得从小缺少原生家庭的爱,要从自己下一代开始做出改变,没毛病;你穷怕了,要赚很多钱,要不缺钱的活着,没毛病。我追求我的理想,与金钱无关,我只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甚至为往圣继绝学,有什么毛病? 如果女儿在身边,我会有很多妥协,我会去像个正常人一样上班,下班,接孩子,带她去放风筝,在田野里奔跑,在游乐场玩耍。 她不在,我唯一的追求,就是取悦自己。 我自初中开始,就有一个梦想:写书。 我要写我自驾游到过的没一个地方,民俗、风情;要写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碰撞出的火花;要写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演变;要写乡村生活;要写城市挣扎;要写国际局势;要写未来五十年的畅想。 我的处女作,叫做《千夜谭》。源自于我那段深度失眠时的诸多梦境的拼凑。如同书名所言,这个世界是梦幻的世界,随时都觉得自己活在梦中。像极了《一千零一夜》。 这部书,也许是我唯一一部架空世界观的玄幻作品。计划是:总体规划100万字左右,分三部曲,每本三十万字左右。今年完成第一本,明年上班半年完成第二本,下半年完成第三本。 我还有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特别是人物塑造方面,但是想到废弃的字数已经比留存的字数多出两倍有余,我决定不会再有大改了,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作为处女作,我觉得已经足够。期待以后会更好而已。 回到主题:“三十而立”。 我1990年出生,到今年2020年,刚好三十年。三十而立如果指代事业,我显然是失败者。如果是训诂后的本意,却是非常满足现状。 2021年,三十一岁,可以作为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正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