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编辑手记:“手忙脚乱”地做了一本叫《不乱》的书
——“越是在不确定时期,越要提醒自己保持不乱”——《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刘祯著)
接到《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这部书稿,我和其他几位编辑几乎是都是一口气读完的。全稿word 10万字左右,以“不乱”为核心思想,从人类文明背后的管理秩序,到西方现代管理百年的形成演绎,结合中西方经典案例启发应用,多维度论述,一气呵成。
这样文风流畅的书稿是少见的。在这之前,编辑团队一直期待能够收到有深度、有力度的“管理”品类的稿子,内容体例最好是轻量的、思路框架是极简的,希望做一本“好读、有料”的管理学入门好书。
我们研究了现有的很多管理类书籍,发现除了特别优秀的作品之外,很多同品类图书主题要么“很硬、很干”,以求在某一“方法论”上推向极致;要么是“案例控”,以成功企业案例为阐述对象,重点讲述“管理经验”,而关于系统讲述“管理史”的图书其实并不多。
书稿打磨
这本书并不是作者刘祯老师的第一本新书。在这之前,他出版过多部管理类书籍,作品主题集中于讨论绩效、管理理论解读与应用,领导力提升等等。和以往作品叙述角度不同,这次却独出心裁,开篇即以四大文明古国文明起源为切入口,分别讲述了《孙子兵法》、埃及金字塔结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心经》中蕴含的企业战略思想、组织结构起源、文化管理智慧、自我管理内涵等管理学启发,紧接着展开了西方管理百年史,当中穿插13位学科代表人理论梳理,借力“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多学科启示,层层论述管理学如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推进演绎并落地生根。
由于初稿文本质量较高,我们在前期主要向作者提了两点修订建议,其一是在涉及管理理论的部分,希望补充相关实际应用案例,因为这是一本即使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小白也能看得懂的书,实际案例一方面能够佐证理论,另外也会使得文本主题更加详实。其二,由于作者在这本书里,全面梳理了各学科奠基人,涉及很多名人轶事、典故,我们需要将每位学科代表人物信息补充完整。
在和作者沟通之后,他很快完善了以上。尽管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稿子,但团队在审稿过程中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先是一一梳理书中所涉及到的各条管理学理论、相关引证、观点论据,很多知识点全部要其他语种平台上查找并确认;其次,文字组编辑老师对个别段落做了结构上的整合和语义上的调整。
另外,我们将作者提供的人物补充信息全部整理析出,以“补充知识”的形式添加在内文当中,并在版式设计中实现和内文的整合。历经了将近五个月的审校,这本书的稿件终于在整个文字组的精心打磨下,定稿完成。
书名:一本讲“极简管理史”的书,为什么后来取名“不乱”?
在策划会上,编辑组集中讨论这本书的定位,从品类来看,这是一本介于社科人文与经济管理的通识类作品(跨品类),非行动指南,非工具书,非理论书。回到文本,无论是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积淀管理智慧,还是跨越到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 )的“不择手段”成就需求学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主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性主张”,这四大学科的交叉铺垫;
还是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的“组织理论”;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爱德华·戴明(Edwards Deming)的“PDCA循环法”,无不是一条清晰、有序的管理简史推进线。
编辑组老师建议,直接叫《管理简史》、或者《极简管理史》等非常贴和文本内容的书名。然而几次讨论会下来,我们发现虽然“管理简史”的确是本书的内容价值与主要陈述逻辑,然而我们我们还是摘取了本书的核心词:不乱。
当大家都去盲目跟风的时候,自己不要乱,要稳住阵脚,把自己的基础夯实。
要拥有真正的竞争力,要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最关键的是,要聚焦自己的领地,不要乱动,不要乱做。
————《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
考虑主书名“不乱”这个词,因为能够明确、直接地道出本书核心价值点,而且识别度和独特性很高。之前调研过很多平时不怎么看管理的读者,大家一致的反馈是,这个词很戳人。关于副书名”极简管理的艺术“,也正凸显了本书的内容体例与呈现风格——轻量、极简。于是第三次研讨结束后,主副书名被敲定。
封面设计:从“一团乱”到“不乱”的进化之路
书名确定好之后,封面设计的思路自然也就出来了——以手绘“小符号平铺”的方式用来呈现“简史”这个核心理念。大家一致认为《不乱》这本书,本来是“轻量、极简”偏人文感的管理学入门读本,在调性上,风格不能太“硬”,否则“味儿不对”。于是,找寻了具有学科代表性的小符号,做好设计方案包丢给设计师。

第一版草图返稿之后,我们觉得线描小符号的笔触过于粗糙没有立体感,显得太过“扁平”甚至呆板,而且封面整体莫名地“一团乱”。
虽然这个封面方案敲定地很快,但是实际执行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因为需要实现三个维度的诉求,
一:如何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符号;
二:小符号的呈现笔触要细腻、要足够生动;
三:构图、配色要极简,不能乱。
所以,按照第一版草图的效果来看,我们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核心改进思路,就是“太乱了,做减法”。同时,这次又找寻了大量相关的海报设计参考,小符号则放弃之前的“线描”风格,全部采用“素描”笔触,重新画。



封面定稿完成后,当时我们就舒了一口气,眼前一亮:就是它了!符号的空间摆放、层次构体,以及色块的应用,都处理地非常贴切。另外,设计师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几何色块,作为封面整体空间分割,第一提供了天然的文案空间;第二和封面符号形成了自然互动;同时让封面整体看上去颇具“极简主义”的风格。
海报设计:和作者“不谋而合”的一瞬间
在完成整本书的审校之后,我们才想到做一版海报作为随书赠品。这个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这本书“简史”的脉络框架——重要文明发展节点、关键性理论著作发表年份、学科奠基人信息,这些内容可以全部精简并梳理做成海报,这将会对成品形态是一个内容加持。
很巧的是,在编辑组内部启动这个策划思路的时候,作者同步发送了自己对于“极简管理史”谱系的设想思路,海报创意瞬间爆发,在那一刻大家“不谋而合”。

在海报的呈现形式上,我们邀请了另外一位插画功底、排版技能都很出色的设计师。由于之前和这位设计师都有多次合作,所以前期关于设计方案沟通都很顺利。
但是,这张海报的设计难点也非常明显——
一、13位学科奠基人的“人头像”全部需要精细手绘;
二,极简管理史谱系所涉及的时间线,并非完全按照“线性”推进
那么如何有序呈现?如何搭建框架?关于人头的手绘风格,我们先后寻找了好几波儿参考,最终敲定了以下两个风格方向。
最开始我们想要参考下图(图左)的风格,但是设计师建议,这种有点偏“艺术向”了,和本书品类有些出入,她建议还是参考图右,黑白线稿描幕人头,辅以局部色块晕染,管理大师们“严肃而活泼”的调调就出来了。


在解决了“管理大师头像”的问题之后,最难的部分来了:海报排版。
因为这张海报上要呈现三部分内容。
一,“管理的前世”(四大古国文明发展背后的管理启示,非线性推进);
二,“四大学科助力”(以马基雅维利为代表的政治学学科、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学科;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学科、戴维·麦克利兰为代表的心理学学科;各学科交互渗透,非线性推进);
三,“西方管理百年史”(以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为首,历经七位西方管理理论创始人及其代表作,一直到1981年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 《Z理论》出版,严格按照时间线推进)。
因此,要将三块东西统合在一张海报中,而且要有序、紧凑地排出来,无论对设计师还是编辑团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排版尝试的过程中,对于各部分的“连接线”的选择、对于这三部分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小符号的选择;以及海报配色、整体风格的打造,都在及其紧迫的时间下,一次次尝试、推翻、复盘、更新,直至完成。

海报排版,翻来覆去做了5版,设计师直呼:排的让我头大

为了让海报细节更足,我们尝试让设计师实现纸样呈现“莎草纸”纹路,以增加时代感。同时,我们希望当读者拿到这张海报的时候,体验更好。
所以用纸方面,斟酌了很久之后选定了两种艺术纸:竹宣纸和石斑纹纸。
这两种纸的触感都非常细腻、柔和,而且显色效果都不错。区别点是,竹宣纸视觉上偏雅致、复古;而石斑纹纸,本身带有“微小颗粒”状(类似小鹅卵石)的纹路。后期去印厂完成海报打样,多次比对之后,还是石斑纹艺术纸表现更优。

《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作为部门重推的一本书,从签定选题、策划、研发、打样、下印、推广,历时7个月,每一个节点的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凑。无论是稿件审校、封面设计与打样,到后来海报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一度陷入到“手忙脚乱”的境地。
然而,这本书还是按照原计划于2020年9月18日正式下印,10月10日全网开售。两位设计师以及整个编辑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克服了很多难以预见的困难,但正如作者刘祯在《不乱:极简管理的艺术》中强调:越是在不确定时期,越要提醒自己保持不乱;
对于图书编辑来说,越难做的书,越要咬紧牙关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