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丰子恺、宫崎骏都爱的这本漫画里,藏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豆瓣高分电影《美丽人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影片描绘了一位哪怕在最残忍的纳粹集中营里,也要千方百计来守护孩子的生命与快乐,最终死在纳粹分子暴行下的父亲。
译林君今天要介绍的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则是另一位在二战阴影下守护孩子生命与快乐的伟大父亲。

埃·奥·卜劳恩,原名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童年时迁居卜劳恩市。
他自幼热爱绘画,少年时代迫于生计曾学过钳工,但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只身前往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深造,最终如愿成为职业画家。
纳粹掌权后,卜劳恩被万恶的法西斯判处死刑,他的政治漫画被禁止发表。
在狱中自杀的卜劳恩,给深爱的妻子和儿子留下诀别信。信中写道:
“我为德国而画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卜劳恩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成就卓著。1934年至1937年,卜劳恩以他本人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趣事为灵感来源,创作了后来广为流传的《父与子》系列漫画故事。
200套漫画中,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震撼人心。


1934年12月,《父与子》的第一个故事《差透了的家庭做作业》出现在《柏林画报》上。从此,这家画报每周都刊登一个《父与子》连环漫画故事,持续了三年之久,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战火不断的第三帝国时期,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此后,父与子成为家喻户晓的漫画形象,风靡了全球八十多年,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人们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父与子》便流传到中国,为中国读者们喜爱。
当时在《美术生活》杂志社担任编辑的吴朗西曾在他所编的杂志上选登过几篇《父与子》。
鲁迅曾在《鲁迅日记》中提及,自己收到过吴朗西赠与的一本原版《父与子》画集。
丰子恺先生也非常喜爱《父与子》,在他的推荐下,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国内首次以画册的形式出版了《无字连环漫画父与子》,丰子恺还为这本画册写了序。
除此之外,几米、朱德庸、宫崎骏、蔡志忠等漫画大师也对《父与子》推崇备至。
遗憾的是,这个时期国内出版的《父与子》漫画集,其实并不完整,图像效果也不甚理想。
直到后来译林出版社策划出版《父与子全集》,事情才有了转变。

1989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200篇完整版《父与子全集》成为本社最早面世的那批书之一。
2005年,译林社推出《父与子全集(彩色纪念版)》上市,很快便收到大量好评。
三十多年来,译林版《父与子全集》长销不衰,也成为市场上众多版本的参考模板。
三十多年来,我们始终遵循作者卜劳恩的初衷,将最原汁原味的父子温情画面呈现给读者,正如《父与子全集》德文原版序言所说:
“不靠文字来体现思想的漫画,是一个幽默画家展示给读者的最难、最精细的作品。这时文字或许有点多余,因为当漫画像符号一样清晰、明确而饱含寓意时,他本身就足够说明一切。”
现在,在《父与子》漫画集面世85周年之际,我们隆重推出《父与子全集》精装典藏版与少儿彩绘版。
《父与子全集》精装典藏版


典藏版在以往经典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收录了长达43页的卜劳恩画传,其中包含多幅历史照片,深度解说卜劳恩的成长经历、创作生涯,以及《父与子》漫画的诞生过程。


卜劳恩的美术创作多毁于战火,因此本书特意选编22幅珍贵的卜劳恩画作,供读者鉴赏收藏。

《父与子全集》(少儿彩绘版)


我们还特别推出了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少儿彩绘版,包含前言与后记,帮助孩子了解漫画背后的历史故事;

保留原著“无文字说明、无对白”的特色,用纯粹的图画语言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方便孩子独立阅读和亲子共读;

在原著基础上升级图片配色,全彩印刷,色彩鲜明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卜劳恩笔下的父亲,幽默、温暖但也不纵容孩子,有时候也会犯怂,有时候也会像孩子一样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就像你我的父亲那样,平凡又真挚。
有读者说,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漫画,就应该看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

也有读者说,最初看《父与子》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孩子,转眼间,已身为人父,又陪着孩子一起看《父与子》,一起欢笑。

本期编辑:大玉 摄影:耳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