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复调音乐,你知道巴赫的口味其实很彪悍么?|音乐家美食系列(一)
不管古典音乐的背后是多么伟大和熠熠闪耀的音乐大师,他们谁都逃不过食物的供养。
一直以来,我们对作曲家们的探索和铭记都更多局限在他们笔下的音符和旋律,对了解作品远比了解他们空掉的盘子中曾摆过的食物多得多。
也许这是因为这并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但这些音乐家无异于那个时代的大明星,所以,蔡徐坤或吴亦凡的生活琐碎都会被每一位粉丝追逐,那么这些音乐家也一样,他们的'人气'可以使followers穿越时空百年后依然兴趣不减。
他们也是世人,食物就像一位掌控权力又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长者,公平地对待天才和常人们。
如果说音乐史上充斥着美食和美食家,那另一端则同样对应着苦行僧和挑剔者。

“双手伸入面粉,头脑靠近星辰”
不能不提的音乐家世家巴赫家族,与面粉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个诞生了24位杰出音乐家的巴赫家族中除了J.S. 巴赫,J.C.巴赫还有老父亲C.P.E.巴赫等知名的几位音乐家,还诞生了--维特·巴赫(Veit Bach),一位知名的面包师。
在他的玄孙--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巴赫)记载中描述的:“他喜欢在去磨坊的时候随身带着西特琴(Cittern),边磨粉边弹奏,想必这就是他的子孙热爱音乐的源头。”他伴着音乐一边揉面,还一边磨小麦,是何等的热爱!
J.S.巴赫对音乐的热情和对美食一样,这跟巴赫本人强悍的性情有直接关系,白羊座的他有二十位子女,胃口也相当了得。年轻时的巴赫在物质上并不富有,每次受邀时都会欣然前往,或者得到各界名流赠予的名贵食材都开心接收。他总喜欢富含能量又扎实容易饱腹的食物。 在为数不多的史料中,巴赫当时的一餐晚宴的具体食谱被记录下来,据记载,巴赫与他的音乐家友人库瑙和罗勒一起见证了小城中大教堂里管风琴的落成,为了庆祝这一事件,教堂提供了餐食招待了当天的客人。当晚的菜单(1716年5月3日):
梭鱼配凤尾鱼黄油酱汁樱桃罐头新鲜黄油
一个豌豆拼盘 一个土豆拼盘两个菠菜和菊苣拼盘
一块烤羊肉一份烤小牛肉煮笋瓜莴苣
温热芦笋沙拉带馅儿的油炸糕点糖渍柠檬皮
从菜单中可以看到,各式菜品在当今也属丰盛,其中有当时还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土豆,在18世纪初期,土豆还尚未引入法国,所以同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弗朗索瓦 库普兰甚至都还没见过这种新食材。 不光土豆,鲜奶油在当时也是一种极为奢侈的,能品尝到奶油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食物,巴赫对于咖啡和酒也同样嗜好。 对于咖啡,巴赫每天都会喝三杯,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唱诗班任领唱一职时,巴赫为齐默尔咖啡屋的乐团专门创作了一部《咖啡清唱剧》来专门表达这一饮品的喜爱,这首乐曲轻快,犹如夏日之夜。 关于酒,巴赫年幼贫寒,物质生活贫乏,可这却并没有让巴赫身上沾染苦行僧的气质,觥筹交错的宴席是巴赫乐于奔赴的。他喜欢酒,无论是甜酒、烈酒、还是啤酒、苹果酒等各种酒。
记载,巴赫的侄子送给他一桶“fine wine”,是用马车运输给巴赫,当巴赫打开这小桶“宝贵的酒”,由于路途颠簸,开瓶后只剩三分之二,为此“这份来自上帝高贵的馈赠哪怕失掉一滴,也是非常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