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建筑的设计思考入门
初学建筑,千万不要把建筑设计神秘化。
对初入学建筑的低年级同学而言,一般刚入手的都是小体量、较为简单的功能的建筑。
建筑设计,要处理的,首先是从功能角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人组成的群体(固定、不固定、半固定)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固定的静态功能之间的联系,半固定或不固定动态功能之间的联系。在以上思考的前提下,容纳它们的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
然后,需要思考的是,基于以上分析,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在空间中完成这些功能,完成这些功能所需要进行的正式、非正式的活动有哪些?这些活动在场地中、建筑空间中以及它们之间该怎么展开?因此人与环境需要产生怎样的环境行为互动关系(环境行为学的思考)?
进而,这些功能、活动,哪些是相似的(规模、活动方式、功能类型),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组团?哪些是具有时间链的?可以形成活动流,需要通过较为直接的联系把它们有效组织起来?把特殊的功能单拎出来(比如多功能厅之类的),跟其它部分应该形成怎样特殊的联系?
再然后,结合基地环境,进行我们通常进行的“建筑思考”,也就是房间、入口、楼梯、走廊、平台等等怎么组织起以上分析所需要的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对基地环境的重构所形成的内外场地关系。
再然后,因为建筑,得到了额外的什么样的“溢出”?该如何把它们组织到设计中?比如,跟外部公共空间的联系促进了建筑和城市的互动?跟外部景观资源的关联促进了建筑的某个朝向的界面互动?在建筑功能展开的过程中有些空间其实还可以促进其他类型的活动、事件、内容,对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在这些空间中的活动产生某种促动?
最后,以及建筑自身要成为“什么”的一种洞见或思考。
以上所述,简化了很多内容,比如设计场地的踏勘、观察、直觉、分析,以及从基地的问题、条件、激励中可能获得的某种策略性的环境处理、形体处理、空间处理、视线处理等等的“潜在可能性”?
但初入手做建筑,从设计的本质上去理解、去探索、去实践,更容易入手、入门。一旦思维形成错误的惯性,反而更难了。接下来更复杂的建筑设计,要处理的关系指数级增加,这些内容就更难习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