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广场舞大妈们可爱得多~
国庆过后,气温逐渐转凉;每每到这个时节,一年也差不多也到了头,接下来气温想必会降得更快。
天寒地冻鲜有人欢喜,我想寒冷的天气对喜欢运动的人来说更是会带来诸多不便吧。总之我已经开始头痛起来了,这个冬天该如何是好呐……不知不觉淘宝的购物车里已经置入了好几件冬季用的运动服饰和护具——这些都是放在过去我丝毫没想要用的东西。
我是个篮球爱好者,每周保持两次左右的打球频次也算是个雷打不动的习惯。还记得几年前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没法在工作日的白天打球,一度让我非常懊恼。那时的单位离家较远,即使没有加班,到家也总是得晚上七点过后了。
好在,花费了些精力竟在离家不算太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付费的球馆。那年冬天,雨水不少,还下了好几场雪。我每每裹着厚厚的衣服撑着伞,背着篮球和球鞋出门的时候,家里人都不免要说道我几句。
嗐,其实也没过去太久,可这股热情现在想来多少都有点不可思议……
去年底,我因为打球导致脚踝受了个较严重的伤,直到国庆前才慢慢开始恢复活动。长假中,得以和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约了场久违球。
两位都是我的发小。A君还仍旧保持着打球的习惯和热情,B君则已是把打球当作一种社交,一年之中去不了几次球场,水平也是勉勉强强。
实际上比起我和A君,B君才是在篮球上更有天赋的人。他人高,臂长,连投篮的球感也生来要比我们细腻。大家在起步阶段差了一大截,当他入选校篮球队的时候,我和A君大概连班级首发都不一定当得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A君的球技有了较大的提升,B君渐渐只能利用身高和臂展来辅助我们,帮我们抢篮板,分担那些摸不到球的工作。
他自己曾说起过越来越不想打球的原因——感到自己总是没什么进步,每一次都做着相同的事,很无聊。
的确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这很可能是由于“捷径”而导致的。
他的先天优势是某种“捷径”,而他也习惯性呆在由捷径而产生的舒适区了。
过去,我和A君在B君面前如果不使用一些学习难度颇高的技术动作便直接投篮,球就会被他当场封盖;而B君在我们面前并不需要这样,他人本就高,直接出手投篮我们也奈何不了。
我想,喜欢走捷径,习惯走捷径,这便是如今许多国人对传统武术(中医)幻灭的原因吧。
这其实和这些传统文化本身并无关系,而是人们对于自身的幻灭。
为什么要有太极(传武)和现代搏击之争呢?为什么要有中西医之争呢?
我想,这些本来丝毫掐不起架的事物这些年竟变得争议起来,归根结底还是部分人群的“捷径”思维。争议的本质,并非传统武术(中医)本身。
他们相信,只要学会某种玄乎、精妙的技巧就可以四两拨千斤,打败有系统训练方式的、需要日复一日在健身房出汗的、严密控制饮食的现代搏击。(他们相信,自己不用花费功夫,只需要吃一剂神奇的草药就可以药到病除。)
可在其他格斗类别里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争议。即使有一介外行声称拳击打得过跆拳道,自由搏击打得过拳击,想必也不会有人发动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网络声讨吧。因为,它们的规则不同,且都需要系统化的训练及长时间的积累。他们深知互相是不同的系统。
那么传统武术也好,中医也罢,当真就能一悟便可一步登天吗?
事实并不是这样。反而,它们是更难系统地去掌握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面对自己的身和心。
真正想学太极的人必定不是抱着“我学一日太极胜过人学十日搏击”的念头而入的门。即使入了门,也安心练不了几日。只要有这般想法,想必学什么都是竹篮打水。
谈到中国功夫,网络上常常有人提及李小龙,称其可以战胜阿里、泰森,接着跟帖的人便炸开了锅,争论、站队。虽说关公也无法战秦琼,不过即便职业是影视演员的李氏能战胜职业打架的泰氏,那也必然是李氏天赋异禀加之训练刻苦,而非功夫的典型胜利不是吗?也没听过吃蛋白粉练肌肉的人声称打得过练拳击的;大家各自努力,本来练的就不是一个东西。
说到底,还是想走捷径。
于是,相信修练个几天义和拳法就能干过沉淀、发展许多年头的洋枪洋炮;相信大炼钢铁就能赶英超美;相信找来几个外教,规划几个国外球员国足就能崛起……
以成败论英雄,便要用结果增加自信,然而过程又太过漫长,就需要抄捷径来追寻结果,往复循环……殊不知,所谓人生,其结果也只有一种……
也罢也罢,窗外一股寒风,一口喷嚏把思绪拉回了现实;捏了下小腹的肚腩,心中纠结着过会儿要不要出门跑上一圈……
哎,说得好不如做的好,远处的空地又飘来了熟悉的乐曲,还是广场舞大妈们可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