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你想哭就哭吧
在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一句避不开的话,提醒他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生活:
“做个男子汉!”

在“做个男子汉”这句话的前后,往往跟随着各种各样附加的解释。
有的是积极的要求,意思是要学会勇敢、坚强、隐忍:
“别哭。”
“别感情用事。”
“振作点。”
有些则更有煽动性:
“拿出点胆子来!”
“别让人小瞧。”
“别唧唧歪歪的。”
还有一种最有刺激性的:
“别跟个娘儿们似的!”
以上语句来自纪录片《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是美国男孩们在成长中常常会听到的话语。
从一部女性主义纪录片说起
《面具之内》的导演詹妮弗·西贝尔·纽瑟姆(Jennifer Siebel Newsom)在2011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电影《雕塑小姐》(Miss Representation),反映主流媒体对女性的性别偏见。
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就收获了巨大反响,促使纽瑟姆成立公益组织The Representation Project (TRP) 。

在TRP的主页上,以大字体写出了这个组织的目标:“致力于推动共建没有性别偏见与社会不公平的世界”。
TRP自述为一个“确保所有人类都能充分发挥潜力,不受限于性别规范”的公益组织,通过拍摄纪录片,观察和探讨公众有关性别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层面的反思和改变。
即使是在女性主义不断觉醒和崛起的现在,性别偏见的头号受害者依然是女性。这促使人们不断反思社会对女孩的态度和教育。但与之相对的,男孩受到的教育仍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法国女性主义杂志Causette的记者奥莱里娅·布朗(Aurélia Blanc)发现了这个问题:
“几十年来,我们质疑女孩受到的教育,但男孩受到的教育却没有经过相同的变革。我们鼓励女孩超越性别偏见,捍卫平等,却依然用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养育男孩。”
在得知自己怀孕之后,奥莱里娅并不怀疑自己能用平等、独立的方式养育出不受性别偏见伤害的女儿。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怀的是一个男孩,却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她注意到,关于性别平等教育,人们往往关注怎样教育独立自尊的女孩,却很少讨论怎样教育男孩尊重女性;更少有人意识到,性别偏见在伤害女孩的同时,也会伤害男孩。

在她的书中,奥莱里娅·布朗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探讨如何养育尊重女性、自由健康的男孩。
TRP的纪录片《面具之内》解答了奥莱里娅的疑问。这部上映于2015年的电影将镜头对准成长中的男孩,展示社会对于“男子气概”的传统理解给他们带来的困惑与挣扎。
“男子汉”的面具

纪录片引用乔治·奥威尔的一句话来解释片名中的“面具”:“他戴上面具,然后慢慢地那就成了他的脸(Hewears a mask, and his face grows to fit it)……”
“男子气概”就是这张面具。在影片中,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解析所谓的“男子气概”是什么。
从出生后穿上第一件蓝色婴儿服起,“男孩”这个性别就不再仅仅意味着一条Y染色体。来自流行文化的媒体影响,来自同龄人的“同侪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影响,向出身各个阶层、来自各种背景的男孩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统一的关于“男子气概”的信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符合要求的“男子汉”,力量和金钱是两个关键词。

流行文化中的成功男性形象,要么是肌肉发达的“超级英雄”,要么是富有的成功人士,或者两者皆是。电影中即使有登场时身体贫弱、一贫如洗的男主角,他也会在最后以某种方式获得成功(比如抱得美人归)来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
而基于力量和财富的“男子气概”的证明,给男性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是不仅仅涉及到成年男性。在来自父母和社会的要求鼓励下,男孩们戴上“男子汉”的面具,不够“阳刚”的特质则渐渐被丢弃。男孩们不得不压抑、放弃甚至排斥柔弱、细腻、同情、施予等被认为是“女性特质”的性格。

愤怒的男孩和忧郁的女孩
这种排斥“女性特质”的倾向,成为男孩精神压力的来源。在刻板印象中,我们把“愤怒”归为男性特质,女性发怒会则有被视作“泼妇”的风险;而“忧郁”则被归类为女性特质,伤感的男性也要冒着被嘲笑的风险。
结果之一,是男孩的抑郁不被发现。调查表明,在美国,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行为障碍症,更容易退学,更容易酗酒,游戏上瘾、暴力犯罪的几率更高,自杀率也比女孩要高——
是的,比起女孩,男孩更有可能抑郁并轻生。

10月28日是男性健康日,@丁香医生 发布的一条微博显示了同样的趋势:

在各种复杂因素之中,丁香医生特别指出: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女性的枷锁,同样也伤害着男性。一方面,因为“大男子主义”的号召,男性为了赚钱和成功而焦虑;另一面,在面临抑郁的时候,男性大多选择沉默而非求助。

正如纪录片中所说,对“男子气概”的强调,要求男孩从小就压抑自己的感性。
一面鼓励孩子“被欺负了就打回去”——用暴力表达愤怒;一面又用“男儿有泪不轻弹“要求男孩压抑伤感。性别偏见在剥夺女孩表达愤怒权利的同时,也剥夺了男孩表露脆弱、获取同情的机会。
无法处理难过和害怕的男孩们,就会转而从游戏、酒精、甚至毒品中寻求安慰。
“爸爸,我很敏感。”
实际上,不管是同情心还是攻击性,都不是男孩和女孩大脑中固有的能力。孩子在哪件事上花时间了,就会擅长哪件事,这同样适用于性格的培养。一个习惯于同情、倾诉的男孩,也会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在危机中懂得求助的人。
单亲爸爸Steven曾经非常困扰于如何处理跟儿子Jackson的关系。Jackson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小男孩,而Steven从父亲那里受到的教育则是“男人不轻易表露感情”。因此面对自己的儿子,Steven不知道要怎么应对孩子的情绪。

在Jackson哭时,Steven不再烦躁、不知所措,他会陪着孩子一起哭,并告诉他这是允许的:“没关系,如果你想哭,那就哭吧。“
在影片的最后,《面具之下》提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应该“因为是男孩“而减少对孩子的关注。
研究表明,与母亲保持健康的亲近关系的男孩会更少陷入暴力,甚至比平均寿命长寿5岁;而担心男孩缺少“男子气概”更是不必要的,不论是一起哭还是一起做饭,父亲与儿子一起做的任何事都有助于“男子汉”的长成,因为男孩会在内心深处用爸爸做参照物来衡量自己的男子气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