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读《白色巨塔》

财前的死还是太仓促了些,草率了些,胃癌专家因为胃癌死亡什么的,而且发现即晚期,作者也相信因果报应么?不然为什么让他以这种方式迅速的死亡呢?
可能是有惜才的弊病吧,即便是财前坏到如此程度,还是没办法讨厌像他这样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再说财前也不能说是坏,只是恃才而骄,性格过于自负,生活的圈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还有除了这点考虑以外的羡慕,嫉妒,攀比,各种不好言说的情绪和欲求。
越是简单的人就越珍贵,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社会这个大染缸,各种颜色的欲望扑面而来,能保持本色的,像里见这样的,屈指可数。
看书的年龄和对人物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假如是少年时期看这本书,或许会变得更加单纯的对书中的人物做出喜欢或者讨厌的姿态,对财前彻头彻尾的讨厌,对里见彻头彻尾的喜欢。只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来说,理解财前的苦,也觉得过于纯粹的里见有些不顾及家人的感受,这么说也并不是说觉得里见不该卷入到这件事里来,也并不认为财前对患者的态度是正确的,只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处处都透露着一股艰辛,被世人逼迫的,自己给自己施加的。生活本身很大一部分是靠物质堆砌的,虽然不想承认,物质的确决定着层次。洁身自好没问题,但好像又没有办法对唯利是图的人说三道四。无利不起早,且不论这个利是权利上的利,还是生意上的利,抑或是知识上的利。皆是有利可图,大家才这么努力。
虽如此,财前和里见抛开不说,也不是没有特别讨厌的人物,财前的岳父财前又一,还有那个叫锅岛的,这些个人物实在是低俗的喜欢不起来,不怎么接触男性的圈子,在酒桌上扎堆的男的都那么没品么?恶趣味一般的,像是一群流氓躲在昏暗的角落里操控着地面上的高学识人群。只是对他说的那句:“如果任何事都能靠专业实力解决的话,世间万事就太简单明了了。”虽不想承认,却也是真的同意。
财前的一生好像都在做交易,也并不是说交易这个选择有什么不好,只是还得看交易的对象,像是他自己形容这段关系:“不知是妖魔般可怕执念还是像毒气般的热潮爬上财前五郎的脖颈,然后直接吹入他的体内。我用自己的才能换取财前家的财力,而财前又一想用他的金钱沽名钓誉——财前五郎感到可怕的欲望正在自己周围发出轰鸣卷起漩涡。”不了解在日本入赘的男人的家庭地位,想来应该也是挺艰难的吧,本来最初的目的还称得上是纯净,为了医学研究,为了当上教授。假如他的性格不那么张扬,稍微内敛一些,戒骄戒躁,不那么的锋芒毕露,势在必得,东贞藏的嫉妒心也会减少一些,自己相对的也就不必用那么肮脏的手段获得教授这个职称。厚积而薄发,中国古人的智慧。不过要是有这个假如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很多人说,撒了第一个谎,就要用无数个谎来圆第一个谎。欲望这回事也是一样,交易一旦成立,双方便互相牵制,陷入漩涡内后更加身不由己,虽然整本书看完了,财前的种种行为也的确可恨,但依旧像刚开始看时那样认为,他骨子里是有傲气的,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有所不耻的,只是他既然开始了交易,且有那么一个岳父,就很难独善其身,漩涡内的轰鸣声,声声催着他往上爬,他在这些声音中迷失了自己最初交易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有钱好好的做研究,安安稳稳的当一个教授,好孝敬自己那年老的母亲。
忘了在哪一本书里也看到过差不多的情形,一样是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一个靠政治手腕上位,上位后一边嘲讽另外一个致力于学术的呆人,一边骨子里也只相信这个呆人。是不是人们总是在满足自己对金钱地位的渴求后,看到身边的人依旧保持初心,眼神就开始闪烁了呢?对方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自己的不堪。还看到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用了好多年的qq密码忘记了,申请找回的时候看到密保的问题是我的梦想,输了好几个答案,车子房子票子都不对,忽然就怔住了,这才发现自己丢失的不是qq的密码,而是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所有人都是这座白色巨塔下的牺牲品,财前也是,里见也是,他们都有才能,他们都很努力,最喜欢书中他们两个在书中第一次合作挽救了一个病人后的交集——
“财前做出干杯的动作,双眼中燃烧着直面危害人类生命的病魔并战而胜之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时的纯真喜悦。
里见用温和的目光望着财前喜不自禁的表情。”
财前虽然在医学中搞政治,但他毕竟是位医学教授。临死前甚至为自己死后的解剖提出意见并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作记录,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东贞藏仅仅因为他不好掌控,便千方百计的阻挠他当上教授,或许他的品格真的不够,但正如佐枝子对他父亲东贞藏所说,正是因为爸爸只传授了医学知识,却没教会他做人。可话说回来,东贞藏能怎么教呢,他自己本身也称不上是一个好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有对后代或者后辈有所期待的家长或者老师唯有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年轻人好的人格。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大多数人都会在错误没被人发现时心存侥幸,有被发现的可能时就对其进行遮掩,这是常态,也就不难理解财前的抵赖行为了。因为就算是一家人,也未必都事事都能坦诚相待,其实除了父母子女,在这个世界上与任何人的关系都可归结为合则聚不合则散,朋友,抑或是夫妻。两个人愿意在一起,肯定是当下的环境或者场合比一个人呆着开心舒服。人这一生实在是太短了,短到什么都猝不及防,认定了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之后,就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陷入到一个挣扎的窘境,甚至有些消极了,虽然读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就想轻飘飘的活着,很奇怪,为什么无论年龄怎么增长,还是做不到成熟。
想起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虽如此说,在直面生存问题的大环境下,每个人包括自己都避免不了犯错,抵御不了外界那么多诱惑,理解归理解,但若因此将针刺到我身上来的话,刺痛感同样是久久难以散去。性格的弊端吧,有点知冷且慢热,不存在记恨,也谈不上原谅,至多不过一别两宽,再无交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的也都是自己衡量利弊后要走的路,对错且不论,终究不过草此一生。
习惯了世界的不公平,按常理来说,这并不正常。大家都太习惯于接受这种不正常,以至于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了。无意看到了这段话:“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共勉吧。
就如对吴青峰《一点点》这首歌里的歌词,我的理解是,卑微平凡都没有关系,做自己就好。
我睡在土壤里面失眠
我在考虑何年何岁
追随自然的演变
对一只平凡的蝉而言
得要拼命让人看见
传达生命的热烈
总说大鸣大放 才算活过
这样亵渎黑暗 又算什么
一点点想象你的脸
一双眼 看见了谁 变成了谁
一点点失去你的脸
是因为 想成为谁 都不像谁
谁能明白外面的世界
提供完美拿来摧毁
梦总是拿来幻灭
谁能明白土里的世界
不怕表情换来误解
不怕心换来欺骗
看来遥不可及 才是追求
其实近在身边 反而不懂
一点点想象你的脸
一双眼 看见了谁 变成了谁
一点点失去你的脸
是因为 想成为谁 都不像谁
一点点想象你的脸
一双眼 看见了谁 变成了谁
一点点失去你的脸
是因为 想成为谁 都不像谁
你是谁 你蜕变 我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