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故事一
从小在农村长大,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皮实,不是特别调皮的孩子,却是爬树、跳高、爬窗户都做过。要不是命运安排,上了大学,去了大城市,或许待在农村养蜂,弄个直播,还能当个网红。
想起小时候养过小鸡,因为太喜欢,太关心,结果小鸡死了。养蜜蜂也是一样,既要经常检查蜂群情况,又不能太过频繁,影响蜂群的自然发展。
今天分享下我们家的养蜂故事......
1. 蜂王出逃记
那是家里刚开始养蜂时候的事了。蜂场一般都会在野外,那次刚好蜂箱排放在树下。有一天突然发现树上有蜜蜂筑巢了。这是哪个箱子里的蜂王跑出来了,还带了一批小弟重新找了新地盘?不管哪个蜂箱的,蜜蜂跑了也是损失呀。看看怎么把这群出逃的家伙抓回来。
擒贼先擒王,只要逮住蜂王,工蜂自然会跟随。戴上纱网帽子,先把工蜂引到一旁,再小心地寻找蜂王,还不能惊动她,因为一旦蜂王飞出巢外,要想在野外大海捞针就基本不可能了。还好,最终成功找到蜂王,轻轻地把她的翅膀剪些,放到单独的蜂箱。 注:蜂王出逃有很多原因,比如蜂王年老,一旦新蜂王成熟,两者竞争,必然导致失败的蜂王出逃;比如蜂箱内蜂群密度太大,没有及时分群等等。
2. 蛰一下,十年少(少年)
一般,养蜂人的身体都很好,原因有很多,比如需要待在野外,空气好,水好;比如经常喝原蜜,也不忌什么花;比如培育的蜂王不需要了,直接吃点蜂王浆;再比如,被蜜蜂蛰一下。
不要惊讶,蜜蜂蛰有很多好处。被蛰后,蜂针会释放毒液,促使人体的修复机制开始工作,产生很多抗体和抗病毒物质,刺激肌体与病毒抗争。医学上的蜂蛰疗法经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萎缩病。
说下我被蛰的经历,因为头上会戴纱帽,基本不会有蛰到,但是需要用手拿出一张张蜂巢脾去摇蜜,因此基本都蛰手,我好像每次取蜜都要被蛰两次。刚感觉蛰,就立马把蜂刺拔出来。刚蛰的一瞬间其实不疼,拔掉毒针过一会儿,就开始感觉到很酸爽了,开始痒,肿,不能挠,只能甩手,心脏开始加速,如果有人心里害怕或慌张会跳的更快。不过,我是过10分钟后,就没啥感觉了,只剩一点点肿,基本和蚊子叮过差不多。
我父亲检查蜜蜂的时候,最多有被蛰十来次,可能多年被蛰,基本没什么反应了。
肿的比较严重,要么是个人体质,要么是蜜蜂的毒针拔得慢了
注:有的人被蛰后,会严重过敏,要赶紧送医。不过这样的例子很少,我们还没碰到过一例。
3. 勤劳的小蜜蜂 这种说法和蜜蜂的一生非常相符,尽管他们的寿命只有短短28天左右。
蜂王的存在就是为了产卵,另外释放信息素约束蜂群。一旦蜂王不能产卵或产卵质量不高,或者蜂群过大,蜂王的信息素约束不了过多的工蜂,工蜂就会筑造王台,逼迫蜂王产卵,产生新的蜂王,淘汰老蜂王。
所以,“蜂王是老大,工蜂要听话”,还是建立在“拳头硬”基础上啊。
蜜蜂的主体工蜂则会根据年龄进行分工,幼年蜂要保温、扇风、清理巢房,并学习试飞和认巢;青年蜂承担了大部分巢内工作,主要担任饲喂小幼虫和蜂王、拖弃死蜂、酿蜜、筑造巢脾、清理蜂巢、守卫蜂巢;壮年蜂外出采蜜、采花粉、采树胶、采水;然后是老年蜂。
一旦翅膀受伤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工作,都会被其他工蜂拖出蜂巢,任自生自灭。
工蜂的日常就是,一刻不停地工作。白天,外出的蜜蜂飞到远处,在花丛中采了沉甸甸的花蜜,或者拖着花粉, 或者树胶,或者水分,带回蜂巢;晚上的蜂箱依然嗡嗡响,有蜜蜂在再次加工花蜜,反复吞吐,或者将蜂蜜转移到巢房其他地方。
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真的很想知道这样的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好神奇!
日常也会有风险,比如守卫蜂。遇上天敌马蜂,必然要群蜂围攻,撵走或咬死位置;一旦蜂群守卫不力,就会被鸠占鹊巢。马蜂会守着蜂箱门口,来一个蜜蜂吃一个,甚至钻入蜂箱咬死蜂王。
除了天敌,还有邻居。花蜜多的时候,不同蜂箱的蜂群有序共处;遇上花蜜匮乏,就会发生盗蜜。强势的蜂群飞到弱势的蜂箱内抢劫。等到养蜂人发现的时候,蜂箱门口已经铺了一层层蜜蜂尸体,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
总说“蝼蚁般生存”,现在看来也很不容易,是不是?
好了,今天的故事分享就到这里了!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打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