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秋
北京的秋天很短,短到秋风一扫,落叶飘零,便是立冬。
今日立冬,再回首,2020年的秋天已在身后。已经用了近三年的手机,积累了三年关于秋的故事。
天坛公园的秋天
刚到现在单位工作不久,工会就给我发了公园年卡,毗邻的天坛公园是同事每天早晨健步的必选,而我总觉得浪费了年卡,一年到头去不到两次,赚不回成本。17年后,再次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再次与熟悉的同事办公,适应融入日常生活,便有了无数次的午间天坛散步和傍晚独自散步,在天坛看四季变化。
已记不得什么原因,去年天坛的树叶还未逢秋变稀稀落落凋零,当时互联网经济已过了红利期,社会普遍觉得经济要渡过一段艰难时期,而且这仅仅是开始,天坛的景色似乎也在印证这个观点,即便秋高气爽,却了无痕迹。
2020年的确艰难,但却让人看到希望,毕竟坚定得相信,经过这一番努力,我们会突出重围。2020年人类活动对自然干预少于往年,就连单位院里的植物也无人照料,野蛮生长,高低错落,凸显出生命的旺盛。入秋之后,也是第一次去天坛,惊觉天坛今年的秋色之绚烂,超不往年,也多了很多拍照的游人,在层层叠叠的松树之间,银杏彰显着秋的闪闪光芒。


地坛秋色
今年应该是最后一年频繁路过地坛了,刚工作的时候是路过地坛西门,现在是南门。记得2010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是被地坛秋天银杏叶的壮丽震惊的,但却从未买票走进过地坛,因为在我的认知深处,他是史铁生的地坛,象征着哀愁与哲思。那时候,地坛还是有书市的,有着旧式文人的孤傲。现在基本实现了买书自由,却再也没有地坛书市。2020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不买纸质书,全年到11月,除了买了一套毛选,真是一本纸质书没有买,全靠微信读书和2019年的购书养活自己。
第一次进地坛公园是在2014年,那时候就开始频繁经过地坛南门了,中午吃过午餐,和同事到公园散步,黄绿交织,游人如织,好不热闹,那时候有一种随波逐流、入世甚欢的欣喜。
再后来,也去,渐渐的也与地坛有了故事,和不同的同事逛地坛,讲述各自不同阶段的困惑与收获,以前交往甚密的人,渐行渐远,留下的,可能会一直走下去,特别是面临离职,以后再无利益瓜葛。
印象最深的,是我不断路过地坛南门,去往单位。一路走来,从陌生到融入,是我从踏进单位那一刻从未想到的,那时候觉得我与大家距离很远,7年后,面临离别,生出眷恋,在未离开的时候,就开始约着大家以后多去崇文门找我。



秋天的饭局和走失的朋友

这个饭局,一共三个人,再也凑不齐。
我是和左边的人同期抵达现单位的,经过七年,去年还一起出门旅行,现在想来有点魔幻现实主义。感谢七年来,单位给了我很多“受苦”的机会,让我在各个岗位锻炼成长,才能让我在此时此刻有了更好的选择。
坐在右边的人,14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我觉得生活的最高状态不过如此,漂亮、大方、朴实、工作能力尚可,简直快成我的目标,开局一手好牌,最后却打烂了。这个故事警示我要时刻不忘自己是谁、时刻不忘多付出一分,才可以在单位过得普普通通。


有些人觉得可以走很远,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大家不过是同事,从去年想切断联系到今年陆陆续续调整心态,重新变回普通的同事,也在心里再次确认了人与人的边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同事之间能一起出去吃饭就表示大家关系非常不错,说话也不用过度注意,今年越发觉得,无论是什么关系,人与人的边界都难以逾越,我们之间的相处不过是不断确认彼此的边界,找到舒适的相处方式。这也算事这个秋天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