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3组会/读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

第一期:公元460-465年,云冈石窟16-20窟(“昙曜五窟”)。分两组:18、19、20窟;16、17窟。
第一期形制特点: 结构-椭圆形平面、穹庐顶的草庐形式; 造像-三世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

第一期第1组:18、19、20窟,以佛装的三世佛为主像,19窟为中心窟。



第一期第2组:16、17窟。17窟主像为菩萨装的未来佛弥勒交脚像,16窟主像是单一的释迦立像。


第二期:约自文成帝以后以迄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即465-494年。
分五组:7、8窟,9、10窟,5、6窟,1、2窟;11、12、13窟。(未完工的第3窟以及11窟外崖面上的小窟和20窟以西的个别中小窟)。
形制特点:① 平面形状以方形为主,多具前后室;② 利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龛,有单像龛、并列像龛以及重层的像龛 ;③ 与僧人禅观联系逐渐密切;④ 交脚菩萨装的弥勒越来越多;⑤ 佛像服装在第二期晚期换成褒衣博带式的样式;⑥ 大像稀少,题材趋于多样化;⑦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平棋藻井)及其装饰(龛饰),日益增多。


第二期第1组:7、8窟双窟,第二期石窟中最早的一组,大约完成于孝文帝初期。


第二期第2组:9、10双窟,略晚于7、8窟,大约为“太和八年(484)年,十三年(489年)毕”工的石窟。




第二期第3组:5、6窟,约在孝文帝都平城的后期,这组双窟的主像都是三世佛。


第二期第4组:11、12、13窟,以12窟为中心。


第二期第5组:1、2窟,是一组塔洞。还包括未完工的第3窟,原为大型洞塔设计,但终北魏一代内部工程未完成,唐初利用未完工的塔身南面西侧开凿了倚坐大佛及其胁侍;雕造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上的小龛,集中在11、13和16、17等窟中。

第三期:公元494-524年,主要洞窟分布在20窟以西。第一、二期中,也多有第三期补刻的小龛。
特点:①没有成组的石窟,中小窟多;②窟外崖面上出现了券面和力士等雕饰,愈晚愈繁缛;③个体造型趋于削瘦,衣服下部的衣纹越来越重叠;④龛楣、帐饰越来越复杂;⑤禅观气氛逐渐强化。
四种类型: ①塔洞,4、5窟之间的未编号塔窟和39窟;②千佛洞,14、15窟;③四壁重龛窟,约20座;④四壁三龛窟,约30余座。
终了:“尽管北魏末年统治阶级更加提倡佛教,强化僧规,但从中原到北方广大地区的入道沙门,不仅“不能改肃”,而且愈来愈多进行各种反抗,甚至冲破重重枷锁,参加到农民起义的行列中来。”
“极盛一时的云冈,终于在如火如荼的激烈的阶级斗争的风暴中沉寂下去了。”
(宿白先生论文用语言简意赅,还有点晦涩,需要读很多遍才能读懂。他的石窟分期真的太经典啦)
© 本文版权归 Blindsigh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